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探討

時間:2022-01-11 03:30:29

導語: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探討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并且在高校體育教育以及終身體育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在高校體育教育融合終身體育意識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終身體育;意識

1學校體育及體育意識分析

1.1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加強學生對運動知識了解、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重要途徑,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目標,旨在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觀念,實現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實踐活動。一直以來學校體育學都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就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和性質來看,它隸屬于社會科學體系中教育科學的范疇,不同于傳統意義上抽象教學的理論科學,也區別于實踐性較強的應用科學,體育學融合了二者的優點,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綜合應用的科學。通過體育運動的形式,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施加計劃性、組織性的影響,實現人才發展的綜合培養。簡而言之,體育教育就是通過對學生身體的影響來達到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此不同的是,素質教育主要是依靠科學教育途徑來實現對人能力潛力的挖掘和培養,提高人整體的素質水平。它立足于學生長遠發展角度,重在開發學生潛在能力,以社會長遠發展為大背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進步和發展。1.2體育意識。體育意識是現實存在的體育現象在人腦中形成的對應反映,它是個體對體育活動、感覺、思維及判斷能力的總體概括,是人們對體育運動的基本認識。從學生的角度,其主要是指在體育活動過程中,根據對體育運動的判斷和認識所采取的相應反映,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維意識并采取認為正確的行動方式。在學生重復多次地進行體育運動的實踐和練習中就形成了固定化行為模式也就是體育習慣,它伴隨并且影響學生的一生,包括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立足于心理學發展的角度來看,體育習慣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一種固定化和自動化的反射,是長期培養、訓練及積累的結果。因此,只有擁有了先進的體育意識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建立良好的體育習慣,但目前情況卻是:受個人修養、道德規范、家庭背景及體育基礎、自身認識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家庭、學校、社會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許多學生缺乏體育意識,僅僅重視智育教育,沒有形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體育意識淡薄,體育習慣的培養更是達不到相應標準反而成了一句空話。因此,一定要改變這種現象的進一步惡化,扭轉局面,加快促進全民健身目標的實現。

2完善高校體育教學及培養學生終身意識的措施

體育運動如同開展一項建筑工程項目,是對人體機能的建造,工程建筑需要優質的施工材料,體育運動也是如此,必須要有科學的運動設計及體育運動知識,而學校體育教育就是獲得這些知識的基礎作為終身體育鍛煉培養的基礎單位,學校必須要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制訂完善的學校教育計劃及體育課程教學制度。學生只有在真正地掌握了相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鍛煉身體的目標。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體育知識的輸入與輸出,傳授科學的健身內容以及方法。然而,在體育學習開展之前,必須要明確“健身”和“競技”之間的區別。學校體育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健身,是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掌握學生身體發展的需要,依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課程體系以及運動計劃的制訂,實現體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合理選擇,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素質。公式表現為:“人體(學生身體基礎)—自我鍛煉(科學健身方法)—人體(學生身體得到增強)。”在一系列的反饋過程中,改善學生體制,挖掘學生潛力。2.1學校體育教育需要融合終身體育的思想。體育教育發展的最終方向和目標就是終身體育,這種終身教育終身發展的觀念是在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實現的,其根本目標是終身健身者的培養、全民素質的提高。終身體育主要指的是在人的學習發展過程中受到的身體鍛煉以及各類形式體育教育活動的總和。目前學校體育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身體練習,通過形式豐富的體育活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心理素質,實現其身心全面發展,這種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興趣、習慣以及能力為核心目標,以計劃性、組織性的教育活動為手段。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學校體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學生成長時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其成長階段培養其牢固的終身運動的意識,實現學校體育以及社會體育的有效結合。現階段學校體育教育已經由運動技能性體育教育轉向健康教育性的終身體育素質教育,可以說這是學生素質健康發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現階段,學校要將學生體育基礎能力以及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學生長遠發展考慮,實現現代人的培養發展目標。2.2培養學生體育運動的愛好、興趣以及習慣。對某件事物的興趣是人們對其活動發展的積極表現,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樣體育興趣就是人們在不斷地學習和認識體育運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積極認識。教師在學校體育教育活動中要發揮想象力,結合學生特點力求使得學生在運動中感受到快樂,找到體育運動的樂趣所在,并獲得團隊協作的滿足感,與此同時使得學生在文化課以及專業課上的學習壓力得以釋放。一個人在某領域的成功與其興趣是離不開的,興趣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1)要建立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目標要細化到每一節課的教學上,有什么目標、要解決哪些問題等這些教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進行充分考慮,只有教師做到內心清晰學生才能夠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2)教師還要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方法手段,保證教學各位環節之間的順暢銜接,教學場地的合理布局,教師必須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教學設計思路。(3)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信息反饋,進行教學成果的評價總結。不同于其他文化知識教師,要在不斷地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找到其熱愛的運動項目,不以競賽和成績的提高為目標,關鍵在于學生運動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真正認識到體育學習的真正意義,自覺樹立終身鍛煉的觀念。2.3高校應當加強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培養。在學校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清晰地掌握學生的運動鍛煉情況,明確學生現階段對體育運動的態度,并對其成績進行正確判斷。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及鍛煉熱情,幫助學生制訂符合自身發展條件的運動目標。另外還要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制訂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督促學生在每個運動階段制訂不同的運動目標。在結束階段練習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運動成績進行科學檢測,掌握學生鍛煉情況,對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固定,需要改進的方面要指出問題并給予相應建議。在完成技術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運動認識能力的培養,加深學生多運動鍛煉的認識水平,真正理解運動的意義、作用,掌握相關的運動知識,培養體育學習的動力,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運動興趣,實現積極主動自覺地運動和學習。另外,在教育過程中還要重視學生獨立鍛煉能力的培養,講授運動細節的相關知識,包括運動的次數、時間、強度以及動作自我糾正等,學生只有清楚如何正確鍛煉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鍛煉,實現運動過程中身心健康的培養,建立堅實地運動基礎。在硬件設施上,學校要努力營造良好地運動氛圍,創造運動便捷條件,將課堂教學任務轉化為學生們自覺性地課外實踐,實現體育教育的終身化建設要求。2.4高校必須促使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2.4.1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建設,做好學生表率工作,培養自身積極向上的思想作風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教師需要明確教育學生之前要進行自我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中間樹立威信,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在思想層面教師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進取,緊跟時代步伐,熱愛本職工作,做到謙虛謹慎,認真對待每一項教育工作,關心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教育觀念以及崇高的教育理想,加強知識水平的學習和鍛煉。2.4.2教師要積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積極的人才觀、師生觀以及質量觀和評價觀,把握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培養自身高度的責任感,真正做到對每一位學生負責。2.4.3積極改進教法,勇于探索,積極實踐,大膽地實行教學方法改革,認真總結經驗,形成帶有自身特點的體育教學法。2.4.4隨著電子互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方式也要有相應的變化,體育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及網絡信息化等技術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拓展自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在對新知識的不斷學習過程中培養自身創新能力,幫助自己更加了解不同教學方式的優缺點以及適合的人權。只有教師不斷地保持著對體育運動的極大興趣,才能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培養其終身運動意識形成。

3結語

在體育教學之中應當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作為高校應當促使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加強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體育運動的愛好、興趣、習慣及體育教育需要融合終身體育的思想。

參考文獻:

[1]張予鵬.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學生終身體育意識[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5):191-192.

[2]楊繼祥.把職業技能大賽融入常規教學,推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2):150.

[3]陳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發展走向及改革對策的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1,26(5):103-105

作者:謝安 單位:銅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