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時間:2022-10-19 03:41:49

導語:供給側改革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給側改革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摘要: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黨中央提出“供給改革”思想,為高職教育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與改革,要圍繞“供給側改革”,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以市場為導向搭建彈性課程教學體系,探索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教學模式

改革我國高職教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初具規模。伴隨經濟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社會對綜合性人才需求加大。當前我國經濟正在進行結構調整。2015年,提出“供給側改革”思想。高職教育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連,應進行改革創新適應國家經濟發展要求。當前高職教育面臨諸多困境,其中教學問題較為突出,未形成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需求的教學體系,造成人才培養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在“供給側改革”思想指導下,高職教育教學如何進行有效改革迫在眉睫。

一、供給側改革概述

2015年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思想,其意義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提高了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與創新性,使其更貼近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達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需求。2000年以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速,不僅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的應用型人才,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產生關鍵性影響。在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應適應國家經濟發展要求,探索改革創新發展路徑,推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從注重規模、數量的發展向結構、質量、效益與創新轉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輸送優質人才。

二、高職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落后

教學理念是教師教學的核心思想,對教學效率產生直接影響。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教學效率、教學目標可測量性等方面。目前,高職教育教學理念較為落后,主要是因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較深。高職教育在辦學之初沿襲本科模式,在學歷教育上,與本科相比無優勢,學生也無較強競爭力。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凸顯后,高職教育又傾向另一個方向———將其等同于技工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教學理念落后。另外,傳統高職教育,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學重點在學科理論上,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素質教育,在教學理念上較為落后。

(二)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

教學以完善的課程體系為保障,課程結構與內容決定了教學目標。當前我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課程設計與職業崗位能力脫節,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難以對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缺乏導向性。第二,受傳統高等教育影響,課堂體系具有一定的沿襲性,偏重理論課,忽視實踐課,在課時比例上分配不合理。第三,教材內容陳舊,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目前多數高職院校使用的教材,多是本科教材的壓縮或刪減。一些自主編寫專業教材的學校,因缺乏一線技術人員參與,導致教材內容未能體現崗位需求的知識與能力,甚至一些專業知識未及時進行更新,造成學生所學知識無法應用于實際崗位中。

(三)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方面。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高職教育沿用了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未能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圍繞教的中心,以教師為主體,未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教學方法包含多種形式,然而教師在實際應用中卻非常單一。時代在發展進步,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而多數教師受傳統教學方法影響,對新媒體教學手段缺乏研究與應用。傳統教學方法,課堂氛圍較為緊張,導致學生失去興趣,對課堂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學生創造性與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當前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率與質量。

(四)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教師是教學主導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是教育理念傳播者與教學內容、方法的組織者。教師隊伍的綜合水平,對教學目標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存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伴隨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需對教師的學歷、年齡與職稱等方面進行調整,總體來說,師資結構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整體水平卻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在校生規模。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師極度缺乏,相對來說從事理論教學教師偏多,實踐教學人才尤為短缺,整體教師隊伍實踐能力一般。其中,一些資格老、工齡長的教師職稱偏高,新進的專業教師職稱偏低,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隊伍配備不夠齊全。[3]另外,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少。高職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大量具有教學經驗與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雖然各院校十分重視雙師型教師培養與團隊建設,但是目前雙師型教師短缺,比例偏少。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五)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教學評價體系是對教學效果進行檢測的反饋機制,完善的評價體系,具有導向與指揮作用,通過評價過程與結果,教師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發現教學中存在不足之處。教學評價還起到激勵、鑒定、改進教與學過程的作用。目前,高職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第一,重視文化理論考試。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以培養學生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為目標。從生源上來說,高職學生文化課成績一般,因此,以文化課成績來衡量學生的職業能力,缺乏客觀性。學生的綜合水平不能以文化課理論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方式,易造成學生只關注成績,忽略自身能力提升。第二,考核方式單一。盡管教學考核方式有多種,但是大多數高職院校只將文化課閉卷考試作為唯一的考核方式,忽略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該評價方式考核內容較為片面,以記憶性的理論課知識為主,不注重學生平時成績與實踐成績,評價標準缺乏客觀性與科學性。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制約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策略

(一)圍繞“供給側改革”,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以教育理念為核心。在供給側改革思路下,高職教育應扭轉傳統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的現狀,這也是高職教育改革的前提。在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條件下,專業改革與建設才有遵循的方向,防止陷入盲目中。高職教育以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目標定位上應該精準。高職教育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價值,高職院校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所需,構建具有自身辦學特色、培養優勢、服務地方產業的模式。供給側改革要求實現尊重學生發展與滿足社會需求雙方的平衡。因此,以明確培養模式為前提,樹立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并將其貫徹到教學過程中。高職教育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發展,作為教師應與時俱進,深刻理解供給側改革下教育模式的轉變,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與能動性,培養學生創造力。

(二)以市場為導向,搭建彈性課程教學體系

在供給側改革理念下,課程體系建設要圍繞企業崗位需求,培養人才具備從業能力。課堂體系建設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第一,課程體系構建要充分考慮文化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課的比例。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以市場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并不意味著將學生培養成只具有職業能力的人。社會生存能力包含職業能力、與人交往等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具備專業技能外,要注重學生文化修養、個人素質的同步提升。鑒于傳統偏重理論課的設置,目前要加大實踐課比例,將理論與實踐進行交叉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綜合性實踐課程體系。第二,自編或引進優秀教材。行業最新知識與技術隨著經濟發展在不斷更新,教材知識應及時更新。可邀請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與本校優秀教師一起編寫教材,國外優秀教材可以引進,進行適當的刪減,編寫成符合學生需求的教材。第三,課程體系要具有一定的彈性。每個專業所涉及的課程模塊并不相同,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三)創新教學方法,探索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

當前教學方法形式多樣,尤其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多媒體工具在教學中應用十分普及。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課堂是教學的主營地,教學方法對于教學效果的實現具有直接影響。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與課堂活躍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包含多種,如小組合作、創設情境、案例研究等。通常來說,一堂課的教學是多種教學方法的交叉應用。以創設情境法為例:將教學內容制作成音頻、視頻等形式,通過多媒體工具進行展示,再現教學內容中涉及的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感受。隨后可運用小組合作法,學生分組針對內容中的某一觀點進行討論發言,最后再進行總結。當前學者探討與關注較多的是微課教學方法。微課教學法是指以十分鐘為限,集中說明一個難點,重點解決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的小課程。此教學法時間短、效率高,迎合現代學生學習方式,為高職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微課教學也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課程。在目前的信息化社會,高職教學應積極探索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教學方式與方法,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因材施教。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教師是教學組織者與領導者,教師綜合素質對于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所需人才具有直接相關性。針對目前師資結構不合理現象,可從以下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第一,創造學習平臺。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最新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無論教學經驗豐富還是企業經驗豐富的教師,都需要進行自我提升。學校可為教師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取長補短,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戰略。定期邀請企業一線實踐經驗豐富人才以講座形式,為教師培訓最新技術知識。同時,可定期組織無實踐經驗的教師去企業學習。第二,引進優秀人才。對于當前無學科帶頭人的情況,可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完善教師隊伍。第三,實施激勵機制。對于教學方面或者科研方面有突出貢獻的教師,應給予一定的獎勵。(五)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鑒于當前教學評價體系單一的問題,應積極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發揮其在教學評價中發揮價值。第一,在評價主體上,改變教師的單一評價角色,運用學生互評、自評和教師評價等方式,旨在突出其客觀性。第二,課堂上考試考核的內容和模式要與課程內容、教學重點、學生能力培養相適應。同時,任課教師不參與課程考核的出題工作,從而保證考試的客觀性。注重平時成績,分配好各次考試的比重。第三,注重考核方式多元化。因高職教育突出實踐能力培養,考核形式應理論與技能結合。第四,建立反饋機制。考評結束并不意味著課程學習結束,通過考評可發現學生在知識運用、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情況,教師應將考評結果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發現問題所在,進行后續學習。

總之,高職教育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在經濟結構進行側改革的背景下,高職教育應跟進經濟發展步伐,順勢而為,為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教育長期以來改革的重點,在供給側改革趨勢下,高職教育應轉變教學思路,探索新的策略與路徑,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供給側改革理念下,高職教育可采取的措施。教學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需要循序漸進,結合院校實際情況,層層落實,才能達到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紅新.深化高職院校供給側改革的思考[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13-17.

[2]成文.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創新[J].大學教育,2018(11):144-146.

[3]薛珊.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策略探析[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2):29-35.

[4]張學.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與區域經濟對接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7(23):63-67.

[5]梁家峰,張潔.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新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16(5):19-23.

[6]王士賀.關于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的實踐探索[J].民營科技,2015(4):254-255.

[7]畢經美.微課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3):78-79.

作者:朱序 單位:遼寧建筑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