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應用研究
時間:2022-10-07 03:41:06
導語:音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在校大學生必修的公共課程,其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調節學生心理,教授學生心理知識的調適技能,使大學生保持更加健康的心理狀態。而音樂擁有優美的旋律和節奏,對人的心理有著較大的影響,將其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通過音樂欣賞、音樂演唱、音樂咨詢、音樂活動等方式,有助于對大學生心理狀態的積極引導,使大學生形成更為健康的心理。
【關鍵詞】音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策略
根據教育部門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文件來看,對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表現出較高的關注度,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高校必修的公共課程之一,希望通過該課程的教學能夠使當代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但是從相關的實踐教學研究來看,如果采用單一傳統的教學方式,那么其取得的教學效果將顯得較為低下[1]。因此,在教學中需要積極應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利用音樂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有較大的幫助。
一、音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實踐研究表明:不同情感的音樂將帶給聽者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利用音樂營造不同的環境氛圍,使聽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將有助于改變聽者的心理狀態,也因此在當前社會中音樂療法成為一種較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音樂進行輔助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情感的表達,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2]。如利用輕快、愉悅的音樂,能夠緩解學生焦躁、煩惱等負面情緒,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保持更高的關注度;利用激昂、勵志的音樂,能夠激發學生的斗志,使其擁有更加堅定的信心。(二)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是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據相關的心理健康測試研究顯示,擁有良好人際交往的學生往往表現出更好的心理狀態。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際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而通過音樂,能夠為大學生之間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使更多學生圍繞音樂交流自己的感受;也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舞臺,使大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這些都能夠為學生人際交往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從而使其心態得到改善。(三)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崇尚“禮樂文化”,“禮”和“樂”一直并列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音樂在思想道德規范、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利用音樂來展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幫助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3]。
二、音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在新時期的社會環境中,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感染和熏陶的細致性工作,并不是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便能夠順利達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還需轉變以往的教育方式,積極應用音樂的優勢和長處,將其更加全面地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完善的音樂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一)利用背景音樂,創設良好氛圍。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或者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能夠營造出所想要的環境氛圍,對心理知識教育或心理輔導開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保持輕松、愉悅的狀態,能夠使學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從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識;當教師發現學生存在某方面的心理問題時,通過播放合適的背景音樂營造出適合的環境氛圍,再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章中的“心理健康與人生幸?!睍r,可以選用一些較為輕松、愉悅的背景音樂,如西村由紀江的《在灑滿陽光的樹下》、巴赫的《小步舞曲》、班得瑞的《清晨》等[4]。在具體的應用中,主要分為兩種應用方式:在整堂課程中循環播放,使學生沉浸于其中;分階段播放,起到襯托、烘托的效果,突出講解的主題。又如在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開導時,首先應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然后設定開導教育的方案,并在開導的過程中搭配合適的背景音樂;在調節學生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選用宮崎駿的《與你共乘》作為背景音樂,將音樂表達的情感與心理輔導教育內容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從中產生更大的觸動,改變目前的狀態;在調節學生的情緒狀態問題時,可以應用一些浪漫、溫馨的背景音樂,如巴達捷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禱》、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等。(二)利用音樂欣賞,激發情感體驗。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欣賞一些音樂曲目,將有助于學生從音樂中獲得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心理引導教育的目的[5]。同時,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還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形成對學生積極向上的審美情感培養,使學生能夠在大學生活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但在應用的過程中,為有效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果,還需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把握合適的時機,選擇對應的音樂欣賞曲目,這樣才能夠順利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從音樂中獲得更多的感悟,促進學生心態的轉變。激進的音樂曲目能夠激發學生的斗志和自信心;舒緩溫馨的音樂曲目能夠引導學生想象美好的畫面,消除心中的不良情緒。基于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導學生欣賞音樂曲目時,需先明確想要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類型,然后為學生配置對應的曲目。例如當感受到學生意志消沉、情緒低迷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此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堅強的意志,激發學生銳意進取的精神;當感受到學生自信心缺乏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邦喬維的《it'smylife》,激昂的搖滾樂搭配充滿自信的歌詞,能夠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順利找回自信[6]。(三)利用音樂活動,提高心理素質。大學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包含著各式各樣的活動,而音樂活動因其蘊含較為濃厚的趣味性,因此得到較多學生的喜愛。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音樂活動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音樂活動來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音樂活動項目的開展,為學生創造出一個自我表現、自我展示的平臺,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克服消極、緊張等負面情緒,而且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從而實現音樂素養和心理素質的綜合提升。例如,組織學生創辦“周末音樂會”活動,讓學生組織該音樂會的具體內容,安排具體的表演內容。在此過程中,部分學生的組織能力得到鍛煉,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強,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交際能力的提升[7]。此外,這類型活動的開展,其本身便體現出玩耍的特點,能夠讓參與者在其中放松心情,釋放自己內心存在的不良情緒等,有助于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態。又如在活動創辦中,還可以對音樂活動的主題做出限定,以此能夠形成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定向改善,如愛國主義音樂會、青春勵志歌唱會等,通過明確的主題來限制音樂活動內容,使歌唱者和傾聽者都能夠從表演中得到對應的體驗,達到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態的作用。(四)利用音樂療法,改善心理狀態。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下,許多人都表現出心理方面的問題,而音樂療法是一種有效干預和治療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該方法的有效性在社會實踐應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同樣,當前許多大學生也承受著較大的壓力,有學業方面的壓力、有就業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也使一些學生表現出亞健康的心理狀態,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融合音樂療法,對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具體來看,音樂療法主要可以分為音樂聆聽法、音樂想象法、音樂放松訓練法等。音樂聆聽法主要指的是輔導者通過對不同音樂類型的靈活應用,使心理狀態不良的學生從音樂的聆聽中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心理輔導的目的;音樂想象法主要指的是輔導者引導心理狀態不良學生跟隨音樂做各種想象,通過想象一些美好的畫面來放松心靈,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音樂放松訓練法主要指的是通過音樂與輔導者語言的結合來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的放松,從而達到改善學生心理狀態的目的。當然,音樂療法要想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對教育者的專業性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心理教育過程中,不斷加強對該方法的研究,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有著自身獨有的美感,能夠對人的情緒產生較大的影響,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對其加以靈活的應用,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提升,而且能夠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使學生擁有更加積極健康的心理,促使其在高校更加健康地成長。但從實際教學來看,將音樂融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對教師的專業要求較高,不僅需要教師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而且還應當具有較高的音樂素養,這樣才能夠切實做到靈活應用音樂展開教學。
參考文獻
[1]溫梅琴.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9(4):184.
[2]郭清.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實施的重要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8):144.
[3]李智巧.新式音樂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17(4):100-105.
[4]張瀚文.探析接受式音樂療法和奧爾夫團體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干預作用[J].北方音樂,2018,38(6):156-157.
[5]溫梅琴,張建新.關于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藝術評鑒,2018(5):164-165.
[6]苑冀.音樂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1):94-96.
[7]易琳.音樂教育在理工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方法探討[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7,14(6):114-119.
作者:周曉博 李曉東 單位:中央戲劇學院
- 上一篇:核心素養幼兒園音樂教育研究
- 下一篇:技工學校班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