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全納教育教學挑戰與策略
時間:2022-12-09 03:09:33
導語:學前全納教育教學挑戰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報告中強調要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全納教育的發展與推廣具有一定法律基礎和教育基礎,對于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階段學前全納教育教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面臨系列挑戰,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種基于本土化的學前全納教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全納教育;教學;挑戰;策略
一、內涵與必要性
(一)全納教育與學前全納教育的內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納教育定義為:全納教育是通過增加學習、文化與社區參與,減少教育系統內外的排斥,關注并滿足所有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過程。其目的是讓所有適齡的兒童都能夠享受同等教育權利與教育資源。學前全納教育教學的對象是符合學前教育要求的所有適齡幼兒。學前全納教育強調的是“非隔離式”教育,主張不再區別對待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不再排斥、歧視特殊幼兒。(二)實施學前全納教育教學的必要性。1.全納教育教學關注人的發展。學前全納教育教學對于幼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前期是兒童語言、運動、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將“特殊幼兒”被納入普通學前教育幼兒當中,生理上有利于特殊幼兒身體機能的重新組合和功能代償、損傷器官的矯正與恢復;心理上則有利于降低特殊幼兒的自卑與自閉情緒,增強特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其將來更容易適應社會生活。通過全納教育中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的共同教育與成長,可以幫助普通幼兒了解個體的差異,培養他們對特殊兒童的接受和尊重,學會關心同伴、關心社會,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為特殊幼兒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更大程度融入社會、自我提高與發展產生積極作用。2.全納教育教學教育意義凸顯。學前全納教育教學的發展對于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以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學前教育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將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分開進行“隔離式”教育已成為一種社會常態,但我們忽視了特殊幼兒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學前全納教育的發展將給3-6歲適齡幼兒提供一個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并在此過程中,也使得社會對于特殊幼兒的“有色眼鏡”逐漸減輕。這對于實現全民教育以及教育公平、民主具有突破性作用。此外,學前全納教育教學的發展對于學前教育師資水平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全納教育的實施使得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擴大,必然也將帶來學前教育領域師資水平培養與選拔要求的提高,進一步提升學前教師專業知識、技能水平、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面素養。3.全納教育教學社會意義重大。特殊教育是人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融合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全納教育則是高質量的特殊教育的追求。學前全納教育的發展除了對幼兒發展和教育本身具有重要影響外,同樣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全納教育的實施能夠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從而提高社會對特殊教育的與幼兒的接納度。非隔離式的教育環境使得普通幼兒和特殊幼兒享有同樣地權利,接受均衡的教育資源,這不僅是對幼兒和家庭帶來思想與行動上的進步,更對教育質量的提升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學前全納教育教學實踐挑戰
現階段,我國推廣實施學前全納教育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礎和教育基礎,然而,學前全納教育教學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與挑戰:(一)“隨班就讀”與全納教育相混淆。目前,“隨班就讀”是學前全納教育教學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半S班就讀”是為解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的上學機會問題的一種舉措。然而,現實表明,“隨班就讀”的發展僅僅是增長了幼兒的入學率登記率,并且,無專業全納教育教師的“隨班就讀”的現狀是令人堪憂的。有文獻顯示,2008年,國家統計局曾經就教師對特殊幼兒的態度進行了調查,統計數據如下:我國大約95%的教師認為殘疾學生應該到特殊學校就讀,普通學校的環境他們無法適應,另外還有將近50%的教師認為全納教育是一種同情弱者的教育,對提高我國的教育質量毫無幫助,還有70%的教師認為如果國家大力發展全納教育,建設全納學校,最終將會導致全納學校的正常學生轉校等。從教師到幼兒都對全納教育存在質疑。(二)全納教育的社會認知局限。家長與學校在學前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家長乃至社會各界對特殊兒童仍持有偏見,特殊兒童的社會接納度亟待提高。實施全納教育教學的幼兒園不僅需要轉變觀念,一視同仁的對待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還需要軟件、硬件設施上提供支持。對于家長,尤其是普通幼兒的家長不僅要自己完全接納特殊幼兒,同時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是拒絕孩子和特殊兒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他們認為這會對孩子的成長與發育“拖后腿”,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為學前階段的幼兒可塑性、模仿能力比較強,長期和特殊幼兒交往對于普通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利。(三)幼兒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目前,幼兒教師的培養規模相對中小學教師而言數量較少,且許多幼兒教師并非接受正規高等教育出身,質量參差不齊。在我國,諸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往往對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較高。而在許多中小城市亦或鄉鎮地區,往往忽視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兒教師的水平也更加有限。除卻幼兒教師的數量與水平問題,能夠滿足學前全納教育需要的幼兒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如何科學擴大幼兒教師培養規模、提升幼兒教師素養,培養適應全納教育的幼兒教師是當前學前全納教育面臨的重要挑戰。
三、學前全納教育教學實踐策略分析
如何更好更有效的推廣學前全納教育教學,在資源配置和教學過程中實現更高的教育品質,具體分析策略如下:(一)擴大與改善資源配置。學前全納教育教學的開展相比普通學前教育和專門的特殊教育而言,需要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增撥教育經費,加大資源投入與配置。全納教育需要考慮的對象不是普通幼兒群體或者特殊幼兒群體的單方面,二者兼而有之。特殊兒童“入園難”的問題需要政府及社會資源的支持,改善基礎設施,合理有效分配教育資源。因此,全納學校的開辦需要政府和社會更多的經費支持,以完善其教學的軟件、硬件設施。(二)實施針對性課程與評價。實施全納教育離不開課程的開發與運用。全納課程的實施不是為了使幼兒適應課程,而是要讓課程適應并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在學前全納教育教學中需要開發一種全納課程,使之符合該階段幼兒的全面發展。同時,全納教育中要進一步優化教育評價,提倡從全納角度來看待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給學生分層次,一視同仁對待學生。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教師要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不純粹以結果為導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關注與重視幼兒的進步。(三)全面提升師資水平。教師是全納教育順利實施的重要環節,全納教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態度是全納教育全面開展的重要基礎。首先,幼兒教師要兼具教育普通幼兒和特殊幼兒的專業素養。其次,幼兒教師需要具備民主平等的教育觀,一視同仁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除此之外,全納型幼兒教師還需要具備足夠的愛心、耐心、責任感。特殊幼兒由于自身條件限制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與愛心,這不僅是幼兒教師職業所需,同時對于普通幼兒對待特殊幼兒態度也具有言傳身教的作用。(四)變革教學方法實踐。有效的學前全納教育教學的開展對于班級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具有一定要求,小班全納制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減少班級人數,教師的壓力和任務量也隨之減輕,教師能夠最大限度的照顧到每一個幼兒,也能夠對特殊幼兒給予更多關注,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對教師自身也具有積極作用。組建“專家學者——普通學前教育教師——特殊教育專業教師——資源教師”專業網絡,協同指導學前全納教育教學的開展。
“全納教育正在逐漸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尤其是特殊教育模式越來越得到完全的改觀”。因而,綜合運用社會資源針對性的解決我國學前全納教育遭遇的困境,發覺一種成熟的全納教育教學的范式,將會給我國學前教育注入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納教育指南.全納教育共享手冊[M].陳云英,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7.
[2]Winzer,M.A.1993,Thehistoryofspecialeducation:Fromisolationtointegration.Washington,D.C.:GallaudetUniversityPress,p21.
[3]劉香君.我國學前全納教育的內涵、困境與策略[J].中外交流,2016(18).
[4]彭宇.美國佐治亞州學前全納教育及其啟示[J].基礎教育,(15).
[5]楊希潔.關于學前全納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5.(9).
作者:唐慧慧 單位:江南大學
- 上一篇:基于云教室的教育教學信息化研究
- 下一篇:中職班級操行量化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