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改革工科授課方法探討

時間:2022-03-22 10:15:52

導語:教育教學改革工科授課方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教學改革工科授課方法探討

摘要:針對新時代工科授課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文章分別從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三個方面做出分析,指出了當前教學中學生主動性不強、知識結構松散和課堂教學方式滯后的特點。并根據工科內容的典型性特征,結合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環境,提出了基于生活實踐的興趣引導策略、面向工程應用的目標驅動策略、融會貫通的知識整合策略和多資源協同的自主課堂策略。以《內燃機原理》課程為例,詳細說明了教改授課的轉變方法,突出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所做工作實現了新時代工科授課的探索,為進一步優化教學改革打下基礎。

關鍵詞:教育教學改革;工科授課;綜合能力培養;大學生

一、引言

高等教育在新時代中承擔著新使命,“高等教育強國要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先行實現,高等教育不是適應新時代的問題,要贏得新時代,最重要的是要有領跑新時代的能力”[1]。特別是伴隨著《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與《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的,吹響了工科教育改革的號角。然而,新形勢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產生了新問題,教育教學不僅要在課時內容和知識體系上進行改革創新,更需要扎根于授課過程,夯實基礎,為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提供助力。為探討新時代教改中的工科授課方法,文章以《內燃機原理》課程為例,分別從教學對象、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所做工作旨在通過對現階段的教學特點分析,提出相應的課堂授課策略,以適應新時代的教學狀況與教學目標。其中,《內燃機原理》是車輛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它綜合了流體力學、燃燒學、理論力學和機械原理等知識,是具有典型性的工科代表課程。

二、新時代課程教學特點分析

隨著社會和教育環境的不斷發展,學生自身及其學習方法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傳統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關系需要適應時代需求,實現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改革蛻變。總的來看,當前課堂授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教學對象對知識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不強。基于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成長環境,一方面學生的經濟供給相對充裕,缺乏長期的人生規劃與學習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推進,特別是互聯網和手機等硬件設備的高度普及,學生精力偏移的誘因增加,主動性降低。尤其在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地方性院校中,部分學生對學習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2];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3]。2.教學內容不系統,缺乏清晰的課程體系與知識關聯。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知識傳授,而教育培養的重點則在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在傳統教學中通常存在課程各自為政、整體系統性不強的問題,并沒有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構建整體知識框架。以《內燃機原理》為例,一方面相關支撐課程與本課程的聯系性不強,基礎課程講解缺乏工程背景與應用意義;另一方面,作為課程結構頂端的《內燃機原理》也沒有起到專業知識的整合與引領作用,授課重點往往局限于課程本身。3.教學方式滯后,不能滿足基于教學目的的生動授課。首先,教學具有知識傳授的功能,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式”教學方法,難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4];其次,教學的意義在于探索和創新精神培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缺乏活力;最后,單純的講解式授課不能滿足新時代綜合人才培養,理論需要聯系實踐,知識需要得以應用。

三、工科教學改革授課方法探討

工科教學從課程內容上具有知識點繁雜和邏輯性要求高的特點,相對于其他教學科目單調枯燥。故在新時代的教學改革中,需要密切結合專業特點,關注教學對象狀態,實現授課內容與方式的優化調整。1.基于生活實踐的興趣引導策略。求知與探索是根植人類心中的種子,只要這顆種子能得以激活便能生長成參天大樹。為使理論知識能夠在短暫的學習過程中聯系實踐,構建基于目標求解的認知過程,需要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學習。生活實例的引入不僅能夠理論聯系實踐為知識增加應用背景,還能切實地激發興趣,以與個人密切相關的事、物來引導學生記憶。以位于安徽蕪湖的安徽工程大學為例,借助本地企業———奇瑞汽車所的最新車型進行引導式講解。其自主研發的發動機動力總成為1.6TG-DI-7DCT,借由此提出問題:(1)1.6代表排量,排量如何計算?(2)GDI代表什么?有何作用?(3)為什么汽油機需要增壓中冷?等等。相較于傳統教學,學習目標由枯燥的知識點記憶,改變為對身邊“事”和關心“物”的認知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工科課程的特殊屬性,能夠聯系生活的知識點很多,例如《內燃機原理》中的VVT、VTCS、汽油機柴油機標號等,所以基于生活實踐的興趣引導策略具有廣闊的實踐空間。2.面向工程應用的目標驅動策略。為落實“新工科”背景下“培養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5]目標,需要突出課程知識的實際應用背景,著力于工程問題的解決和工程技術的推進。反映到具體授課中,則需要將零散的認知知識歸納為整體的工程問題,通過對相應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自上而下地進行學習。相較于傳統教學,目標驅動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習目的性,還能夠有的放矢的培養人才,滿足社會對來之能用、用之有效的卓越人才需求。以汽油發動機的運行特性與動力匹配為例,首先拋出在滿足負載需求時如何節省燃油的實際問題,繼而引入速度特性與負荷特性逐層講解,最終回歸到實現應用。在換氣章節,緊緊圍繞如何提高混合氣體充量系數與減少缸內殘余廢氣展開課程;在燃燒章節時,則重點突出基于燃燒效率與能量轉換的燃燒過程優化。如此在滿足學生學習特點的前提下,實現了新時代授課邏輯的轉變,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3.融會貫通的知識整合策略。無論是將知識變成技能,還是利用知識創造知識,都需要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與多領域知識的交叉融合[6]。所以教學授課不能僅僅局限于本課程內容,要能夠在整體的知識框架中起到前后連接的節點作用。特別是針對大三、大四的專業核心課程,要充分體現其對本專業知識的統籌引領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工程素養。在內燃機發展綜述一節,內燃機由外燃機演變而來,而外燃機的具體組織形式是蒸汽機。基于《液壓與氣壓傳動》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蒸汽機的工作原理。而內燃機工作需要換氣過程,結合《工程流體力學》講述進、排氣門設計及其與轉速的關系。同時,如何加速汽油機燃燒擴散又需要回顧《工程熱力學》內容。如此通過頂層課程的相關知識關聯,實現了專業知識內容的連接整合。4.多資源協同的自主課堂策略。如果將學習比作一盤大菜,那么興趣即為“食欲”,目的是“營養”,知識整合是“味道”,而最為直接的授課方式則是“顏色”與“香味”。為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接受知識,靈活、自主、生動的授課形式必不可少。特別是在信息高度發達、互聯網+教育資源豐富的今天,善于借助網絡利用MOOC等教學資源,是實現教學改革的關鍵。在《內燃機原理》授課教改中重點采取以下措施:(1)轉變教師角色,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鼓勵并促使學生使用網絡工具學習、拓展知識[7];(2)建立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授課關系,根據學生特點組織多樣化教學內容;(3)課堂教學與實物實驗同步進行,具象化教學知識、協同認知;(4)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參觀實習,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四、結論

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時代課程教學中的授課癥結,給出了當前教育環境中所存在問題,探討了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策略與方法。結合新時代的學生特點、學習環境與“新工科”培養目標,從興趣引導、目標導向、知識整合和授課方式入手,全方位地提出了授課優化策略。所提出策略著重于師生教學關系轉變與知識傳輸優化,緊密貼合工程應用背景,致力于實現“多樣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并以《內燃機原理》為例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是教學改革,特別是工科授課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持續改善過程,下一步將深化所提出的教改策略實施,推進授課效果的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吳巖.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新形勢[N].光明日報,2017-12-19(13).

[2]杜友堅,陳云奔,孟美婷.地方高校大學生學習心理狀況調查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4,(6):76-80.

[3]張華峰,趙琳,郭菲.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畫像———基于“中國大學生學習發展和追蹤調查”的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6).

[4]李光明,伏軍,馬儀,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研究———以《內燃機設計》課程為例[J].輕工科技,2019,35(4):160-161.

[5]高教司.“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天大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

[6]章云,李麗娟,楊文斌,等.新工科多專業融合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

[7]張榮蕓,時培成,肖平.翻轉課堂在高校工科教學中的應用———以《工程機械底盤》課程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9):133-134.

作者:尚正陽 徐凱佳 潘家保 張榮蕓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