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類專業教學改革實踐思考
時間:2022-11-12 11:48:00
導語:機電類專業教學改革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特點依托課程載體、活動載體及實踐平臺載體進行融入性創新教育,開發具有創新教育元素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將創新教育深度融合到機電類專業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教學方法
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是當前職業教育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很多學者針對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實施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基于創新教育理念,結合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尚少。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形勢下,升級提質增效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社會需求對職業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也顯得越發緊迫和重要。而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和載體。因此,探究融入創新教育理念的專業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優化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創新教育課程建設與融合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也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更是集中和反映教育思想與觀念的載體。為推進在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中融入創新教育,就需要不斷優化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創新課程建設與融合。1.1積極改革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創新教育課程建設。機電類專業主要指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里加工制造類、自動化類的各專業。制定融入創新教育元素的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專業教育的實施具有指導作用,只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指明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教育元素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創新教育的順利實施。機電類專業原有的人才培養主要從知識、能力、素養三維目標進行描述,所以需將人才培養目標提升至“具有創新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目標定位;在綜合素質要求中突出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和創新的實踐能力”;并對專業課程體系加以整合,將創新教育融合到相關課程中[2]。1.2在課程設置中增設一些與創新教育相關的課程。在公共課程模塊中開設“職業學校創新發明與實踐”課程,學生主要學習創新TRIZ、CDIO等理論,學習組合法、批判法、變性法、逆規法和移植法等創新發明常用技法,學習技術、專利查新方法及專利申請。1.3在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增加專業拓展課程。開設符合當前社會職業發展特色的課程;在專業基礎模塊中增加具有行業發展先進性技術課程,比如3D打印技術的基本知識,采用項目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零件或工藝品設計和制作,并將該課程職業學校機械產品創新競賽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3]。
2優化專業課程內容,開發融入創新教育理念的專業課程內容
現有的職業學校創新教育教學資源相對缺乏,專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大多是專業核心內容,很少具有與創新教育相關的元素。因此,針對不同年級創新教育的需求,開發不同的教學內容非常必要。2.1開發富有創新教育元素的專業教育教學內容。針對職業類學校機電類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傳感與檢測技術”“機電設備裝調技術”和“機械設計基礎”等一系列課程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方面進行二次開發,使得專業教學內容中融入創新教育的相關元素。例如,在“傳感與檢測技術”課程中,改革原有偏重理論知識學習的問題,依據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習的傳感器基本原理,以職業實踐活動為主線,選取多個普遍應用、原理典型的傳感器,以此作為學生與教師之間學與教的應用教材,加強對傳感器應用的探索學習。同時,本著貼近實際生產過程,切實提高學生應用傳感器能力的目的,引進了實際生產中應用的傳感器模塊,配合完成各個項目實驗,其拓展性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的培養[4]。再如,在“機電設備裝調技術”等課程中,教師依據學校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授課計劃表和教學目標等文件,錄制本課程相應的微課,并將其和配套的題庫、作業庫和試卷庫上傳到“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實行“線上線下協同式教學模式”。對職業學校電氣類技能大賽項目備賽方案進行改革,提出了新的集訓備賽制度,在選手遴選、授課、考核、分項目訓練、分項目考核和集訓比賽六個環節融入創新教育,既減輕了指導教師的工作負擔,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范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技能。2.2吸納專業和行業的前沿動態和最新技術成果。在保證基本理論和方法穩定不變的前提下,及時吸納專業和行業的前沿動態和最新技術成果,加強研究性和創造性的改革與建設。同時,加強教師的科研能力建設,積極引進產學研項目作為教學案例,融入專業教學中去,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研究中來,并注意接觸最前沿的研究課題,融入教學過程,以真正做到專業學習內容具有先進性和綜合性。例如,專業核心課程中,考慮到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迅速,手段和技術在不斷地發展,標準更新,涉及領域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技術不斷迭代,為此,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根據當前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和相關研究課題,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改進與完善,以便學生能及時接收到最新的技術。并且鼓勵學生在新老技術對比中,找到創新點,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5]。
3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開展豐富的創新教育活動
教學有了“課程”這一內容依據,為在技術專業教學中,切實融入創新教育,這就要求積極改進教學方法,開展豐富的創新創業教學活動。3.1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積極加入創新案例分析。傳統的課堂大多采用的是單純的講授、演繹、歸納等教學方法,穿插少量技能實訓的教學模式。采用這一教學模式,學生僅能掌握基礎教學內容,教什么學什么,學生缺少創新意識和能力。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必須改革教學模式,結合專業特點,引入項目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技能。比如在專業課程模塊的教學設計中加強對創新思維訓練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增加體現探索性、啟發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教學環節或問題,教學過程序中重點項目任務教學法,以項目為引領,將創新活動融入項目學習全過程。針對機電類專業課程特點,在設備或系統安裝后可加強對系統整體調試的要求;在設備或系統的維護環節可以設置故障加強學生對系統維修排故能力訓練。在控制系統學習環節可以安排設計類的學習任務。學習過程中還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小組PK、展示評價,讓學生打開思路、相互啟迪,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例如,在“工業機器人基礎”課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通過觀察工業機器人的結構,提出相應的機器人結構和控制方法改進措施,并指導學生自行設計一些小型的教學機器人模型,參加各級別創新比賽,在整個的過程中,教師在實踐案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再如,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以“消防機器人爬行足設計”為主題,來學習曲柄存在條件與急回特性,對機器人進行功能能分解,分析搭建需求,找出關鍵點,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制定出創新路線。以積木式機器人為載體,使書本上的機械機構可見、可觸、可實現,實現了從傳統課堂向創客空間的轉變,在實踐案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能[6]。3.2搭建創新平臺,開展體驗性創新教育。除課程教學外,職業學校還應拓展創新教育渠道,以創新培訓、座談、比賽、社會實踐等形式,為學生搭建創新教育平臺,并通過開設體驗性創新課程,邀請企業杰出代表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或開展大型講座等形式,開展創新教育。在創新工作室的運行中,貫穿CDIO工程理念,以研發項目為載體,指導學生以團隊來分析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和調試檢測等。強化創新活動體驗,形成開發實踐成果,提升創新教育水平。學校發揮專業優勢,成立創新工作室,由有技術特長、有項目開發經驗的教師領銜,并制訂創新工作室管理條例,明確創新工作室的主要任務是帶領學生進行項目研究開發,學生需經過選拔進入工作室,為使項目開發有生命力、有落腳點、并有實用價值,教師帶領學生走訪企業一線,尋找研發需求。并通過工作室獨立研發、校企合作共同研發等多種形式開展產學研活動。學校建立“科研項目立項”平臺,所有研發項目需經專家論證進行審批,項目一旦立項,必定給予經費支持,通過創新作品展評、學生答辯等活動強化學生的成果意識。3.3加強機電類專業產學研開發,為創新教育提供不竭動力。依托創新工作室,機電類師生還應通過校企合作,承接技術外包的產學研項目,師生圍繞企業技術難題展開協同攻關,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為企業的技術革新、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發揮職業學校社會服務功能。通過實際的項目開發過程,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學生接觸到了生產一線的先進技術,在教師直接指導下充分了解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和企業的技術需求,這個過程中,學生開闊視野,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學生在自己提出的創意被采納并被允許直接參與難題破解過程中,創新的動力及創新的信心得到提高。
4結束語
創新教育是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應該將創新教育融合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開發具有創新教育元素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將創新教育深度融合到機電類專業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匡瑛,石偉平.職業院校“雙創”教育辨析:基于現實深思與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7(2):97-103.
[2]王迪.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策略與思考:以長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1):56-58.
[3]劉天宋,耿淬,史玉立.高職院校創新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20(2):53-57.
[4]張俊,劉天宋.創新教育融入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實踐研究:以工業機器人基礎課程為例[J].南方農機,2020,51(1):166+171.
[5]雷世平,樂樂.創新驅動戰略下高職院校創新教育價值取向[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6):30-34.
[6]王海燕,李偉.構建中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J].勞動保障世界,2019(30):50.
作者:耿淬 單位: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上一篇:程序設計基礎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發動機課程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