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人格教育理念論文

時間:2022-05-22 02:43:30

導語:語文人格教育理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人格教育理念論文

一、程紅兵“語文人格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人格教育與“語文人格教育”

興起于本世紀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反對僵化、機械地知識傳授,提倡教育應把培養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作為教育的核心和最終目標。按照程紅兵老師的理解,“人格教育是教育者主動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對正在成長的每一位正常的個體實施培養良好心理品質、促進人格健康發展的社會活動。”就如人格的形成非先天一樣,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必須依靠教育的培養,通過培養擁有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人來滿足社會需要,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理論來源于實踐。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程紅兵老師逐步認識到語文學科較之其他學科具有實施人格教育的非常優勢,進而明確提出了“語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命題。程老師認為,所謂的“語文人格教育”指的是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僅僅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徑,有明確意識、有具體計劃和措施地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活動才是語文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而且,這一活動是語文教師積極主動施行、學生踴躍自主參與,通過對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潛移默化地養成學生的健全人格。而且,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傳統的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人文教育,是通過對經典文化典籍的學習明教化、懂人倫,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理想的道德教育。可以說為現當代的語文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語文學科也在不斷地建設和豐富,形成了一整套先進、系統的理論和方法,積累了許多教學實踐的成功經驗。

(二)語文人格教育的終極目標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我國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程紅兵老師的語文人格教育理念正是對陶老“求真”、“立人”思想的最好解讀。程紅兵老師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獲取心靈的自由,教育的最終價值就在于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健康的人。自然地,通過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養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也就成為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這種對語文教育終極目標的認識是源于程紅兵老師對基礎教育功利性的批判。功利性教育可以說是我國教育的一顆“毒瘤”,只追求升學率,只追求高分數,只追求所謂“有用”的東西,傳統的教書育人本末倒置,變成了“教書育分”!據此,程紅兵老師提出:“學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語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語文教育不能浮于表面的分數,要求真、求善、求美,充分釋放語文學科的內涵和魅力,實現“語文人格教育追求的‘以能力為核心、以發展為主線、以人格為目標’的完人教育。”

二、程紅兵語文人格教育理念的啟示

在“重術輕人”這種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程紅兵老師善于思考,敢于質疑,更勇于探索實踐,把學生的人格教育問題重新明確提出,引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關注國家教育發展的人們的重視和研究,應該說至少在以下幾方面帶來了有益的啟示。

(一)以人為本,互為主體的師生觀

理解學生,正確認識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這是程紅兵語文人格教育理念實施的先決條件。程紅兵老師認為語文教學必須把學生當“人”看,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即把學生當做完整的、有獨立個性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力求培養其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以此為出發點,在語文人格教育過程中,師生主客體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漸變關系。教師和每一個學生都是作為平等主體而存在,他們之間是一種主—主關系,而且兩個主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是逐漸變化的。學生的主體作用隨著年齡增長在不斷地增強,具體表現在教師作用由支撐—扶持—引導的變化;相應的,根據學生的變化,教師不斷調節自身的主體作用,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最后實現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目標。因此,程紅兵老師理解的師生觀是一種平等的益友觀念,教師和學生互尊互敬,互愛互助,一起交流,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程紅兵老師尊重學生、尊重教師,把學生和教師都當作具有完全、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這種互為主體的師生觀不僅對語文學科教育意義重大,對其他學科的教學來說對也有深遠的影響。雖然在語文學科中實施人格教育得天獨厚,但其他學科教學中的人格教育資源也十分豐富。隨著全國范圍內教育改革的不斷開展,素質教育、人格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就整體的教育現狀來看,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養成健康人格為目的教學實踐仍不樂觀,特別是在理科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可見,人格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任重而道遠。

(二)“自主與探究”的語文教學模式

從程紅兵老師的個人成長經歷來看,閱讀廣泛、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研究是其最主要的思想特征,而這種思想性格也對他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其直接結果就是“自主與探究”———語文教學模式的出現。簡單來說,自主與探究性語文教學就是要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完全主控、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讓學生形成一種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研究創新的學習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這種語文教學模式的實施旨在指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自主研究—自主總結的自主型學習方法,改變了學習的被動地位,通過自主探究去獲取知識。實際上,自主與探究———語文教學模式的提出是來源于研究性學習這一教育思路。可以說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必備條件,而程老師的“自主與探究”不僅僅強調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開拓,更加重視自主與探究的這一學習方式的實踐過程,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理解程度、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學生對知識成果的反思,等等。可見,“自主與探究”的語文教學模式也是程紅兵老師實施語文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過程中了解自我、了解社會,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語文教師自身人格的示范力量

作為實施語文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語文教師的人格素質至關重要,可以說直接影響著人格教育的教育效果。程紅兵老師認為,要培養出具有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學生,語文教師自身就應具備獨立健全的人格品行,具有“識、能、德、情”的全面素質。具體來說,語文教師的健康人格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語文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高尚的品行在常規教學和日常管理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熱愛語文教育事業,克服語文人格教學周期長、任務重、標準高的難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全身心投入到語文教育教學中;三是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優秀的教學技能。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時時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以淵博的學識和卓越的能力去征服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四是語文教師還應具備一定的批判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自身就應具備這樣的素質和能力,所以批判精神必不可缺。語文教師要勤于思考,勇于批判,不迷信畏懼權威,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就以程紅兵老師為例,不管是事業初期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還是事業高峰時的教育管理者、教學名家,都始終立足于教書育人的本心,當老師,為人師表,桃李芳菲;當校長,勇于改革,名師輩出。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學生人格教育的目標,教師自身的人格示范作用尤為重要,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從而實現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教育目的。簡言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作者:武雪皎孫彥峰李長鋒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