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討

時間:2022-06-15 10:55:44

導語:人文教育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教育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討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學生交際中最為重要的工具,更是社會文化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語文課程的最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由此可知,語文課程改革將重視語言文字轉向重視更有利于語文教育和學生發展的人文精神,對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理念強度進行提升。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漢語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眾多文化名人創作的經典篇目卷帙浩繁,是我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諸多閱讀篇目都擁有巨大內涵和深刻意味,語言靈動有生氣,優美而不失莊重,生活氣息蘊含其中,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絢爛的一道風景,是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啟蒙教育資源。這些閱讀篇目不僅僅能夠提升小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水準,更能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素養。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教師應更好地挖掘文章中的人文教育資源,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語文中蘊含的人文性

人文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辭?!穼ζ涓拍顢⑹鰹椋喝祟惿鐣邪_的各類文化現象,其中文化包含先進與落后的文化。在當今各個領域,人文素養和人文教育等概念不斷被推廣,包含的人文是指人類科學的、優秀的、先進的以及健康的人類文化價值觀以及規范。我國最早的人文思想出現在《周易•賁卦》的描述中,原文是:“觀乎天文,以察尸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逼渲小叭宋摹卑抵妇裎拿?,是社會中有序的人倫秩序,更是以人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即天人合一,注重的是人的思想與道德。西方人文主義思想則是在對封建和迷信的不斷批判中發展前進的,注重的是人自身的發展,即人本理念,是對人自由發展和現實意義的強調與肯定,反對壓制人性的行為。我國提倡的人文主義內涵與西方的人文觀念進行了結合,以此提出“以人文本”,將人文精神的重點放在追求人的價值上,對人的主體精神進行高度贊揚,強烈渴望個人尊嚴、自由和平等,執著于實現自我的理想和信仰,不斷探索生命、生存以及死亡的意義,大力關注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由人文引申,人文素養則是組成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部分,其概念是人們對人文科學知識的掌握水平以及體現出的以人為核心的人文精神理念。人文精神也是人文素養最根本的特征,深植入人的內心。培養人文素養必須進行人文教育,在我國的文化精粹中,詩歌、散文、小說都蘊含豐富的人文教育理念。掌握人類文明進展的規律就可以利用人文精神對世人進行教化。孔子的經典著作《論語》提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事實上這就是古代對人文教育的集大成總結。文、史、哲等科目有助于培養人文素養,其中語文能夠提升人們獲得語言文學等元素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濃厚的人文熏陶。因此,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課文的內容必須滲透大量人文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人文關懷、對人的尊重與解放、對人能力的提升有所體現;學生要學會意會、感受、體驗、自悟、探究、合作等人文主義學習方法。當前我國的經濟與社會處在一個新的飛躍期和轉型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人文精神。一個強大的國家和民族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便不會被輕易打垮,但若缺失精神文化便會不打自垮。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對中國古代與近現代經典文化的閱讀講解中都要植入人文教育,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二、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人文教育的定位

語文新課程標準將語文的最基本特點定位在人文性之上,并提出了加強語文素養的策略,使學生對語言文字具有更強的掌握能力。同時,標準明確規定了小學階段的閱讀篇目必須極大反映人文理念。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征和閱讀篇目的特點決定了教師要對他們進行人文教育的認知培養。這一階段是學生對世界、對社會、對人進行認知的開始階段,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并對小學生未來的持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抽象思維的發展速度,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其思維方式以直觀表象的形式進行,語言趨向簡短,童趣充溢其中。我國許多經典著作通俗易懂,形象、簡短,韻味極強,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對學生、對規律的認知和語言發展的規律具有極好的適應性,是小學生閱讀教育的重要題材。小學生天性好奇,樂于幻想,這與語文教材中的閱讀內容相適應。我國諸多文學大家都是在閱讀大量篇幅的古今文化后最終走向成功。因此,人文教育必須從小學生抓起。由此可見,小學語文閱讀教育能夠較好地推行人文教育。小學階段,小學生心理發展特征以學生認知能力、教材選文的特性、人文教育的內在要求為基礎,小學語文閱讀內容應該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識。閱讀內容應促使小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操守,培養學生最基本的正確價值觀念,不斷吸收我國優秀文化成果,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愛家情懷。同時,延伸現代人文思想進行系統化教育,將自立、探索、合作的能力與意識作為學生培養的重點目標,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良好而穩固的基礎。

三、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探討

新課程改革要不斷加強小學語文閱讀的人文教育。閱讀材料涵蓋面極為廣泛,選入教材的篇目都是祖國文化中的瑰寶和上乘之品,體現了重要的人文素養。通過語文閱讀教育進行人文教育理念滲透需要教師將以人文本的精神納入教育步驟之中,將人文精神體現在教學方法里,指導學生在學習上更加自主,不斷探究,從語文的閱讀中獲得人文精神的澆灌。1.熟知背景,感受人文光輝。小學語文教材的閱讀材料背景非常多,涵蓋的知識量極大,從作者簡介到寫作背景,從前人對文章的鑒賞到作品本身的題材,以及對背景知識的講解都能夠引領學生走入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之中,并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更深層次的體會。每一篇材料、文章都詮釋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履歷感受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者結合自身感受對所處時代狀況進行的描繪。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抒發的人文情懷,接受更深的人文教育。例如,閱讀《王二小》一文時,教師可以講述王二小所處的抗日戰爭背景,同時將作者對王二小的描述與史實相對照,引導學生了解王二小是一名少年抗日英雄。文章通過對機智聰明的王二小從抵抗日寇到慘死日寇屠刀下的過程進行講述,透射出作者對日寇的憤慨和對中華民族抗日英雄的深深敬意,將人文關懷強力注入學生的思想之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學習《司馬光》一文時,教師首先對司馬光的官場經歷和時代背景進行講述,加之家喻戶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作輔助,然后引導學生了解這位品德高尚的大士后對文章進行解讀,感受司馬光的人文關懷。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不自覺地將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情操作為自身目標,實現人文教育在語文閱讀教育中的滲透。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從自身興趣出發進行學習,并在課堂上進行互動?;又薪處煘閷W生答疑,學生與教師合作完成文章閱讀,提升了學生的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2.尋求畫龍點睛之語言文字,培養學生對我國文化的熱愛之情。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需要以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為基礎進行思想感情延伸。經典的篇章閱讀教學不僅是文章內容的講解和介紹,也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而是在教學中尋找經典字詞,尋找文章中字詞的運用和現實中的運用差異。例如,賈島《題李凝幽居》一詩中,“鳥宿池邊樹”的“宿”和“僧敲月下門”中“推”到“敲”的變化,學生單憑字面閱讀無法理解它們代表的深意。“宿”不僅說鳥在樹上,更是睡在枝頭;“推”對訪客是很無禮的,“敲”則更為合適。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準確地對凝練的字詞進行理解,才能體會閱讀的真諦,產生對文字的熱愛,產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語文閱讀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不應該只體現于對學生自身的發展促進上,更要使學生將自己置身于祖國優秀文化的傳統背景之下,在閱讀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正確的道路上實現個人價值,并在社會上擴大這種價值作用。學生在個人學習情感與熱愛中華語言文字相結合的基礎上可以深刻體會人文主義精神。3.誦讀與鑒賞,培養與傳承人文精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大聲朗讀閱讀材料能夠激發學生對作者感情的共鳴。作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朗讀不應該依靠教師完成,必須在學生思維和情感活動積極主動時通過閱讀對材料加深理解,產生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學生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課文材料,默讀難免會產生厭倦感,朗讀可以放松心情,釋放情緒,快速進入文中的角色,身臨其境一般走進文字中多姿多彩的世界。學生在不斷的閱讀和情感釋放中得到人文情感熏陶,培養了人文精神。在課前課中準備工作的基礎上,由引領到自主學習,由陳詞濫調的宣講到人文精神的滲透,最后就是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鑒賞。首先,在文章的意境中進行人文教育,使學生感受意境中的環境和色彩,感受這種意境與色彩帶給作者的心理感受和作者寫作時的心情,達到背景知識與解讀的統一。例如,《難忘的潑水節》一文對傣族文化風俗以及周邊山清水秀環境的描寫令人神往。學生通過對這些景象的想象能夠體驗潑水節的場景,得到人文精神的高度升華。其次,教師可以對文章中透露的情感進行分析,以情動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任何文字都是有思想感情的,情為主心骨,感人為后續功能。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全身心地將情感投入課堂中,與文章感情融為一體。在各種感情匯集的課堂上,教師將自己和學生融入閱讀材料中的情感關系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心靈的教化,樹立感性心態,不斷汲取人文教育中的營養。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必須植入人文教育理念。人文精神是每個人的思想靈魂,更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不竭動力。人文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當今素質教育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德國教育家Diesterweg曾說:“教學藝術不僅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更在于對學生內在動力的激勵,對其自我精神的喚醒,對其自身發展的鼓舞。”教師必須本著人文主義理念,研究更人性化的教學方法,營造寬松、自由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氛圍,提升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作者:楊薇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