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自然教育理念研究
時間:2022-02-27 08:57:33
導語:鄉村建設自然教育理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要求以自然環境的情感體驗為目標,引導人們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祝懷新教授認為,自然教育的目標在于讓受教育者形成面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綜合素質,如意識、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等,具有多學科整合性、反思批判性、參與多元性、鄉土適切性等基本特征。
2.1自然教育與環境治理。現如今,我國鄉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鄉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努力建設農民幸福家園。自然教育的發展有助于解決現代農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嚴重的土壤侵蝕和土地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物種多樣性的減少。自然教育的引入可以讓鄉村環境整治的過程更具教育意義。2.2自然教育與田園休閑。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大提高了農業效益,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已成為農業、農村新的經濟發展點。鄉村旅游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其根本吸引力是客源地“城市性”和目的地“鄉村性”的級差,保護鄉村的鄉土環境及人文環境是保存鄉村旅游活力的重心。綜合型自然教育是特色田園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協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發展鄉村經濟。2.3自然教育的難點。對于鄉村而言,目前我國的鄉村處于基礎設施建筑、環境治理、田園休閑同步發展階段,情況復雜,效果顯現慢。對于鄉村管理者而言,開展自然教育的人力、資源、工具和培訓外的自我成長機制等,都是鄉村自然教育課程開發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3三泉村概況
三泉村位于南京市浦口區湯泉鎮,是以傳統的苗木業和漁業為主導的鄉鎮。近年來,全村經濟穩定發展,人均GDP為2.26萬元。自2013年起,江北新區作為國家級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和開放合作示范新區成為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發展支點,其發展前景非常樂觀。3.1三泉村建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3.1.1“空心化”問題突顯。由于城鄉收入差距過大,青壯年勞動為長期過度流向城鎮導致了鄉村社會整體衰落,鄉村嚴重缺乏自我管理與組織的能力,社區呈現“原子化”現象,不僅導致社會風氣迅速下滑,而且違規建造和破壞人居環境的行為也在村內屢見不鮮。3.1.2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單一。由于鎮政府投入到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資金有限,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主要集中在鎮區,村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需要到鎮區來滿足,這對于遠離鎮區的村民就顯得極為不便。此外,由于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滯后,使得公共活動場所缺失,村戶之間的交流減少,村村生活也逐漸失去了以往的活力。3.1.3鄉村風貌特色消失。為了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三泉村規劃建設了多處農民集中居住區。但這些居住區無一例外的是橫平豎直,無論是空間布局、建筑風貌,還是建筑材料、建造技術,都忽視了三泉村的本地特色。3.2三泉村自然教育建設發展策略。江北新區的建設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并將經歷一段較長的加速發展歷程,三泉村的城鄉空間格局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針對現存的問題,可制定以下鄉村建設原則。3.2.1建設原則。1)城鄉等值,促進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城鄉等值化發展不是要將鄉村城市化,而是立足鄉村、保留鄉村特色、激發村莊內部活力,使人們在農村可以享受同等,甚至更高品質的生活。政府應通過制定村鎮發展規劃、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保護傳統文化、加強教育培訓等措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提升村民在工作條件、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居住環境、社會待遇等生活質量方面的質量。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于三泉村而言,江北新區的建設有較長的發展周期,因此在推進城市化的同時,還需要以有效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作為制定各項鄉村建設政策的重要依據。3)加強社區營造。社區營造應由所有愿意生活在地區內的參與者一起凝聚共識、共同打拼,充分發揮當地居民的自主性,形成公共意識與參與精神,從而促進鄉村內生式發展。4)加強傳統與現代融合。我國鄉村建設應更加注重對村莊的保護性革新,尋找傳統繼承和破舊立新的均衡點,避免大拆大建,大力發展有歷史文化記憶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把鄉村建設成為耕讀文化、田園文化、鄉土文化的永久載體。5)上下互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政府通過立法給鄉村建設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時,社區和村民也應積極響應,構成政府-社區-村民三者的交叉與互動,從而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以改善人居環境并促進全民養成良好的環境行為。3.2.2發展策略。1)引入自然教育課程,促進農教融合發展。三泉村以鄉村作為課程的載體實施基地,設計研發了農耕自然體驗課程,分為四季課程與主題課程兩部分。根據農事節氣分為四季課程,并按體驗、分享、思考、行動的設計遞進式推入,還有插苗、收割、探秘、市集主題課程。通過物候變化來直接體驗農耕魅力,以此來建立與土地、鄉村的聯結,并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達到教育目的,實現農教結合。2)設計結合自然。從景觀生態學角度,景觀設計應結合自然條件,充分利用三泉村現有的地形,綜合考慮氣候、水質、土質以及水文情況來選擇適宜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區域,并判斷場地是否具有營造生境自然潛力,以及滿足生物多樣性的條件。3)傳承鄉土特色文化。在三泉村的鄉村建設中,鄉土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基礎。傳統文化承載著傳統和歷史,通過自然教育理念的融入,可以傳承和保護鄉村傳統文化;同時,鄉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鄉土文化在三泉村開發,可以帶動鄉村休閑農業的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收入,帶動當地鄉村經濟發展。4)公眾參與機制。在三泉村建設中,當地政府、規劃師應積極和當地村民共同討論,聽取村民的意見,使公眾有機會參與到場地規劃和管理中,增強了當地村民對土地的情感和認同感,并能在村民參與管理環境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改變其對鄉村環境的態度與行為,為鄉村景觀環境建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5)建立自然教育中心。建立一個自然教育中心以滿足社會各階層對于自然教育學習的需求,是推動鄉村建設中自然教育工作里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措施。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設,不僅可以為鄉村同步建設提供一種解決困境的途徑,還可以為城市中存在的“自然缺失癥”提供解決方案,促進城鄉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4結語
在鄉村建設中充分實現自然教育的作用,還需要從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兩方面著手。在規劃設計階段,要通過規劃確定鄉村的定位和主題,將自然教育價值具象才能為后期具體的實踐提供堅實的基礎。在經營管理階段,鄉政府和居委會應積極為公眾策劃、組織豐富的主題活動,鼓勵當地村民積極參與實踐以達到自然教育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媒體、網絡等一些渠道進行自然教育方面的宣傳,并通過鄉村周邊產品,尤其是文創產品的開發創造良性可持續的經濟效益,為鄉村建設和管理以及自然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物質支持。
參考文獻:
[1]李九生.對國際環境教育發展軌跡的追溯[J].教育評論,2004(4):90-94.
作者:袁元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 上一篇:英語課堂教育技術論文
- 下一篇:小班繪畫教育理念培養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