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研究
時間:2022-02-27 09:08:00
導語: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隨著我國科技、經濟、文化等多項事業的飛速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蒸蒸日上,正逐步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由九年義務教育變為高中階段教育,免收學費,我國教育發生著歷史性的轉變。時代不斷在進步,我們的知識體系也隨之而更新,因而傳統的教育方式在適應新時代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應跟上發展的腳步。高考模式不斷在完善,學生教材不斷在更換,教師的教育方式不斷在變化,在創新,這些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正在不斷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文化歷史的變遷。
2教育方式的突破
2.1轉變教育方式
我們的教育視線中出現了一些尷尬的現象:一些大學生不專心于自己的學業,不關心國事天下事,上網只是為了聊天、玩游戲或看電影,甚至其中一些學生連基本的時事常識也不清楚;有些大學生雖然關注形勢政策,但由于自身學識、閱歷、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能正確地把握形勢政策;有些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不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注重成績,而不注重道德、倫理、社交、禮儀、修養、氣度等的培養。只有通過教育形式的轉變才能使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實,最終實現全民的素質提升。因此,轉變教育方式勢在必行。近年來,應屆大學畢業生一直面臨著就業困難的問題,從許多大學生因沒有工作經驗而落聘可以看出,固有的教育形式必須轉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真地思考如何能讓學生擺脫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遇,這是我們肩負的巨大責任。傳統的教育只教給學生知識,缺少對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便成為空談。為此應推崇“學習+實踐+學習”無縫對接的新模式,將就業思想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涯的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素質修養,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以達到工作崗位的要求和目標[1]。
2.2創新教育方法
不斷實現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以全面提升應用型和實用型教育為目的,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使我們的教育更腳踏實地,更符合生產力發展需要,使全民族在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時更加穩健。2.2.1敏銳現代科技視角,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必須大力發展網絡教育教學模式。隨著學校發展規模日益壯大,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畢竟學生在課堂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教師的知識面也有限,而網絡技術的發展已遍及世界各地,異地、異時空的學習已成為可能,網絡學習已成為今天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學生也通過網絡媒介進行電子書的閱讀,已從“讀書”時代變為“讀網”的時代,人們的學習思維業已由“記憶”轉為“搜索”。全社會都在學習的革命中不斷嘗試新的學習形式,所以加強教學網絡的建設也是教育最佳的輔助工具之一。2.2.2善于融入創新元素,大膽轉變課堂形式。學校應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努力探究評價體系,既重視課堂教學質量,又突出經典活動;既重視文化素養,更重視專業技能。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成績相對不是特別拔尖,若還是以單一的分數來評估學生是斷斷不可行的,因此應實行多元考評方式,把平時的表現以及能力的拓展納入考察范圍,尤其重視無縫對接的專業技能培訓與評價。教學培訓內容里為學生設置十余種考級考證的項目,學生通過這些培訓考核絕不是應試教育,而是職業技能的培養[1]。這只是評價學生職業素養的一個方面,而綜合評價則是要從職業形象、職業修為、文化素質等多方面進行評價的。關于課堂,也不僅僅局限于教室,可以擴展到網絡、經典活動和各種技能培訓班。教師、學生可以自由地進行課程選擇,創新課堂結構。可嘗試開設一些吸引學生的選修課、拓展課、室外拓展課等供學生選擇,這樣既可讓學生擇其所好,又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選修課,若選修課教師上課僅是敷衍了事,那么學生肯定會感覺浪費光陰,無聊乏味,下次便不會再選擇該課程,而任課教師也會因為選擇學生人數不達標而暫停該門課程,重新端正自我的教學態度及所用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講的課生動有趣而且知識也深入淺出,課堂氣氛活躍,便會促使教師以后更加認真備課,保持教學的熱情。2.2.3著力培養自修能力,大力推廣品讀文化。自修能力是學生學會終生學習的前提。若學生僅是一味被動接受學校教師的教育,不會主動進行自我學習,積極進行自我充電,那么學生將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隨時會被社會所淘汰,被競爭對手所擊敗,這樣的教育不是被推崇的。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自我學習,如何不斷進行自修、自省、自持、自信等等才是我們所要達到的教育效果和目標。調查發現,有許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失去了學習動力,這與長期的應試教育和缺乏生活、學習目標有關。那么,如何引領大學生愛上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走進閱讀。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以6~12人左右組成讀書小組,推薦閱讀中外經典、當代大師著作或者是學生喜歡的“營養”雜志。讀書小組必須定期組織討論并且手寫讀書報告。在大學的教育中,我們應該強調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學生的閱讀引導與我們的職業教育相結合,通過閱讀,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思辨能力,使學生“博觀約取,厚積薄發”,不斷在自省自修中得到成長,正確把握學習的動機和方向。
2.3加強學生心理教育,轉變教師教育視角
由于社會、家庭和學生自身性格等原因,每個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生,而每一個問題學生的產生絕非偶然。因此,教師教育“問題學生”必須經過科學、準確、全面的分析,找準原因,對癥下藥。從社會的視角來看,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和毒害,扭曲的社會價值觀、是非觀、英雄觀以及暴力傾向的網絡游戲等對學生帶來了毒害和影響;從家庭教育的影響來看,離異家庭、留守家庭和暴力家庭等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從學校教育來看,學校教育的失誤導致問題學生心理疏導不夠,學校單純以學習成績衡量學生,個別教師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對問題學生心理缺乏有效的疏導;從學生自身來看,有的學生存在著性格缺陷,例如,個別學生有著強烈的逆反心理,容易產生對立情緒,不愿意接受教師和家長的正面引導,沒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習慣,意志薄弱,知錯不改等等。其實,“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于問題學生,愛依然是教育成功的重要籌碼。教師應該熱愛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有教無類,杜絕不公正和歧視,把真誠的愛給予每個學生,尤其是“問題學生”。他們大多數并不是沒有潛力,但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優點和閃光點。作為教師應該理解他們曾經遭遇的苦難經歷,“愛”字當頭,用誠心對待問題學生,掌握問題學生自尊心強、自卑感強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心理,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消除問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鴻溝,消除問題學生的戒備心理。
3結語
總之,作為教師,必須認識到問題學生的產生有諸多方面的原因,突破一些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突破內心的教育方式,突破思維局限,分析原因,遵循教育規律,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調節和矯正,從心理上支持他們,在行為上關注他們,不斷深入地轉變教育視角,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針對性,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J].求是,2012(10):21-22.
作者:王世群 單位: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
- 上一篇:工科數學教育理念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