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專業綠色教育理念研究

時間:2022-08-08 03:45:02

導語:工科專業綠色教育理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科專業綠色教育理念研究

一、綠色教育的理念

1998年,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教授指出,要把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落實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2]。“即將這種教育思想滲透到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綜合性教學和實踐環節中,使其成為全校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以及綜合素質培養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質大學的陳華文等認為[3],“綠色教育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將自然科學金絲猴教育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并駕齊驅,大學不僅向青年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注重培養大學生如何正確處理人魚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在綠色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開展各種教學活動,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向學生灌輸綠色觀念、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進而成為環境衛士中的一員,并向社會傳播綠色觀念的種子。綠色教育的目標包括知識目標、價值觀目標和實踐目標[4]。(1)知識目標。將綠色知識逐步納入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包括全球環境與資源狀況、可持續發展觀、環境污染、資源節約、生態系統、生態保護、環境法律法規、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等等。教師引導學生從人文科學等不同角度對環境問題和污染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逐步使學生對環境資源等問題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知和較為全面的理解。(2)價值觀目標。綠色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綠色價值觀,包括綠色意識和綠色道德。使學生逐步深入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環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人與自然的利益是密切相關的,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意識合理地對自然資源加以利用和保護。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互,樹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觀念。使學生能夠用人道主義的態度和情感對待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牢固樹立“節約能源光榮、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可恥”的綠色道德觀念。(3)實踐目標。在掌握綠色知識,樹立綠色價值觀的基礎上,使學生約束自己的行為,逐步培養綠色行為好習慣。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和學習的點滴中,自覺自愿地進行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綠色實踐。

二、工科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內涵和特征

我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經濟大國的崛起,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然而我國創新型人才數量不足,制約了我國科技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助于提升我國自主研發能力,促進各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進步,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于創新型人才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創新型人才不等于高學歷人才,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對象不僅要面向博士、碩士,更要面向本科生和專科生。創新型人才不等于高智力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單純是為了智力開發和知識學習。正確認識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正確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途徑。關于創新型人才的定義,國內外尚未統一。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從創新型人才的綜合素質角度出發,將創新型人才的人格特質歸納為:高度的自覺性、強烈的求知欲、刻苦鉆研的意志、準確的觀察力、理智的自制力、長久的專注力等[5]。任飏教授和陳安教授將創新型人才定義為:“在具備一般人才基本素養的基礎上,具有發現問題、發揮自身優勢的能力,并能在實踐中綜合利用、不斷超越,從而解決問題取得創新成果的人”[6]。陳軍華教授認為,“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現出靈活、開發、好奇的個性,具有精力充沛、堅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豐富以及富于冒險精神等特征”[7]。創新型人才應具備以下特征:(1)觀察能力強,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創新型人才具有獨立的個性,不易受到周圍環境的約束,不易受制于他人的觀點和思想。創新型一般都有自身獨立的想法,對待問題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高效妥善地解決問題。(2)思維嚴謹,理性思維能力強。創新型人才善于用嚴謹的理性思維對客觀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并能夠依據實際情況和所學科學知識,打破慣性思維,采用新方法和新技術等創新地解決問題。(3)興趣廣泛,求知欲強,促使自己不斷學習。創新型人才通常對各種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物會表現出很強的專注力和求知欲,并能夠長期地不斷地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善于更新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等,要求自己不斷地提升其學習領域的廣度和深度。

三、工科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工科專業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和行業需求。由于缺乏前期的社會調研和走訪,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沿襲傳統的定位,沒有社會人士、行業或企業專家的廣泛參與,導致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學生所學與工作所需相去甚遠,導致學生無法快速適應工作要求,同時導致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失去信心,進而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2)雙師型師資力量匱乏,無法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引進教師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傳統高校培養的人才廣泛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雖然具備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但工程實踐開發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急需一批工程實踐經驗豐富,設計開發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3)產學研合作基礎薄弱,缺乏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習基地。工科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鍛煉場所和條件,便于學生在工程實踐練習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各項綜合素質。由于學校多為傳統的傻瓜式的實驗平臺,僅供學生連線、看波形、寫報告,導致學生只看現象,不懂原理,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四、工科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

(1)深度調研,準確定位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工科專業就業領域的行業現狀、崗位需求和未來發展趨勢等,與企業專家、相關崗位工作人員等進行深度訪談,深入了解行業對人才各方面素質的綜合需求。結合權威機構的社會調查報告、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學校整體定位等,精準地設定工科專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真正做到有據可循、有據可依,并且切實可行。(2)增強教師隊伍的工程技術能力,組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團隊。通過引進、選拔、培訓等多種方式,提升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在注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集中優勢師資組建核心技術團隊,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比如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指導教師團隊等,在具體比賽項目中指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學會各種學習途徑、掌握各種工程實踐工具的使用、提升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3)加強校企合作,建設立體式的實踐教學基地。學校需切實考慮企業利益需求,把握企業所需人才特點,主動與企業溝通交流,爭取聯合培養機會,共同構建實習實踐基地。從確保學生獲得貼近生產實踐一線的學習和鍛煉機會。比如,在保證學生順利完成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理論知識的前提條件下,利用寒暑假或者集中實踐時間,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研發、營銷、管理等各個過程,跟隨企業導師認真學習各個環節的實踐能力。(4)結合工程實踐項目,開發創新型專業課程。傳統的工科專業課程,在內容選取上注重學科知識的體系化和系統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的闡述較為嚴謹,但往往脫離實際的學習情境,表現為“高深莫測,難以捉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內容多、難度大,逐步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五、綠色教育理念下工科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1)綠色專業建設。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中設置智能電網方向,服務地方電力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在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設置新能源汽車方向,服務地方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積極踐行綠色教育理念,針對綠色方向,開發綠色課程體系。將環境保護、節約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等綠色元素納入到課程體系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綠色意識和環保意識。(2)綠色專業實習和實踐建設。對接實習企業,開發綠色實踐基地。在學生實習實踐過程中,注重強調各個工作流程中需要注意的節能問題、環保問題和污染問題等,使學生看到企業中是如何踐行綠色理念的。將綠色理念逐步滲透到自身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3)綠色創新學科競賽活動的開展。以學生科技創新中心為綠色基地,倡導在各項工作的開展中踐行綠色教育理念。從科技競賽項目的題目設置,到競賽項目的方案調研、方案設計、方案方針、方案實施、方案實驗驗證等、報告撰寫等各個環節,均需引導學生用可持續發展觀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沒個環節都要考慮節能問題和環保問題。六、結論在工科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植入綠色教育理念,在學習、實踐、學科競賽和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構建立體的綠色學習環境,保證學生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建立環境保護意識和節約能源意識,對于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健康發展,滿足我國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余清臣.綠色教育在中國:思想與行動[J].教育學報,2011,7(6):73-76.

[2]王大中.清華大學建設“綠色大學”研討會主題報告節錄——創建“綠色大學”示范工程,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做出更大的貢獻[J].環境教育,1998(3):5-7.

[3]陳華文,丁振國.高校綠色教育的現狀與實施策略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45-47.

[4]高林飛.高等院校綠色教育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4.

[5]朱曉妹,林井萍,張金玲.創新型人才的內涵與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153-157.

[6]任飏,陳安.論創新型人才及其行為特征[J].教育研究,2017,38(1):149-153.

[7]陳軍華,李心.創新型人才主體特質及培養環境設計[J].科學管理研究,2013,31(4):101-104.

作者:郭曉陽 郭利輝 單位:許昌學院電氣(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