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

時間:2022-02-08 11:40:43

導語:漫談中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中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

一、中國的社會轉型給中學生價值觀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中國發(fā)生的深刻的經(jīng)濟與社會轉型對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中學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為中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層面:多元文化對中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影響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正走向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改革開放之后國外的文化價值觀開始進入到中國,并給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帶來很大的沖擊,人們開始面臨在多元價值觀之間進行價值取向選擇的問題,而這一點在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中學生身上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同時,中國的社會轉型帶來了社會階層上的分化,不同社會階層在價值規(guī)范、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不斷擴大。這兩方面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目前的多種文化和價值的沖突與交融的情況。岳金財與趙春玲認為,目前學校教育的困惑之一,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多元價值取向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實施社會要求的基本價值觀教育。中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半成熟期,因此價值選擇也就顯示出更多的不確定性,如何把握中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從而提升他們的生存質量,實現(xiàn)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成為了目前中學生價值觀教育所面臨的重大問題。2家庭層面:中國家庭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中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在不同的家庭的結構環(huán)境中,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而在當代,中國的家庭結構與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多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中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價值觀教育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家庭開始大量出現(xiàn)。獨生子女常常集聚父母的寵愛和期望于一身,父母常常過分重視智力教育投資,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價值觀教育的重視。這種家庭教育觀念常常會導致獨生子女表現(xiàn)出性格孤僻、為人自私、注重享樂等一系列問題,這正是家庭價值觀教育缺失所造成的。第二,單親家庭中的價值觀教育問題。隨著人們婚戀觀念的變化,中國社會的離婚率開始走高,離異家庭和重組家庭也開始出現(xiàn),成長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價值觀的扭曲。統(tǒng)計表明,我國離婚率較高的年齡分布大約是在30-50歲之間,而這也是中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當家庭成員和家庭關系的重新組合使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時,會使中學生在對待事物的價值判斷上出現(xiàn)極端化傾向。第三,隔代家庭和流動家庭教育中的問題。當今的中國的勞動力群體,尤其是其中的農民工群體的流動規(guī)模與范圍都在日益增大,很多勞動者選擇將孩子交予父母照管。由于祖輩文化程度較低、過度的溺愛和年老所引起的家庭教育問題,并且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與祖輩們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嚴重的代溝,容易引起家庭教育的缺失,對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中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

二、中學生價值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中國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家庭結構的變遷對學校的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戰(zhàn)。但目前許多學校的價值觀教育并沒有完全有效地回應這一問題,同時學校中原有的價值觀教育本身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依然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教育內容沒有較好地適應社會變化的要求。對中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能不能堅持與時俱進,使價值觀教育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是價值觀教育有效性的關鍵。梅平樂與劉濟良認為中學生價值觀教育效果不夠理想的深層原因在于價值觀教育內容時常脫離社會現(xiàn)實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少學校沒有對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涵進行分析研究,在進行課堂講授時常常忽視了中學生的特點與要求,使很多學生認為價值觀課空洞無味,抽象無用,不能有效地結合價值觀課程的內容來理解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其次,忽視了價值觀教育的特殊性質。徐莉認為,價值觀教育的困難之處在于很難僅僅通過教育和宣傳將價值觀念植入人心。目前在價值觀教育實踐領域中大多采用價值灌輸?shù)姆椒ǎ@種方法來自知識能力教育,但價值觀教育在性質上和一般的知識能力教育不同,它是一種精神培育,在價值觀的教育中應該更加強調人文關懷和受教育者的積極思考,而這正是我國中學生價值觀教育中所缺乏的東西。再次,價值觀教育中的主體性存在問題。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我國價值觀教育中,占主體地位的不是學生,這實際上限制了中學生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動性。中學生處在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對人生和世界的很多基本問題開始進行思考,如果不能在這一階段促進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和引導思考的方向,會對他們的價值觀形成造成不良的影響。

三、提高中學生價值觀教育實效的對策與建議

中國當前的中學生教育需要回應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文化和家庭等方面的變化對中學生價值觀教育所提出的挑戰(zhàn),增加了學校在中學生價值觀教育中所要承擔的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需要學校針對當前的情況和中學生的特點來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在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上作出適宜的調整。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與建議:1在教育內容上,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價值觀教育體系在中國文化與價值觀多元化這一背景下,應通過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價值觀教育內容來提高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在具體內容的設定上,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成員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集中體現(xiàn)了最廣大人民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最重要的部分,決定著整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內容是我們對中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源泉,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教育中培育中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也要教育中學生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而這兩方面正是體現(xiàn)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源泉。2在教育方法上,促進教育方法多樣化和靈活性在傳承我國中學生價值觀教育實踐中呈現(xiàn)出來的合理模式的同時,積極借鑒國外價值觀教育模式合理要素,將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來對當代中學生價值觀教育開展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教育者要根據(jù)價值觀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教育規(guī)律、教育目的和教育法規(guī),選擇與教育對象相適應的教育形式與方法,用更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代替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模式,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學校應從中學生的實際特點出發(fā),探索更多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新方法,以提高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同時,學校要組織學生進行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價值觀的教育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也要注重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這樣才能避免其在教學中出現(xiàn)空洞抽象的問題。3在教育對象上,要尊重和包容學生群體中的多樣性特點教育者應在對中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群體中的價值觀和形成價值觀環(huán)境上的多種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師生在價值觀教育中能夠進行高效的互動。根據(jù)孫琦和鄭鋼的研究,不同性別、年級和城市的中學生在價值觀三因素上均有顯著差異,并且由于其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獨生子女在價值觀的形成上也異于非獨生子女。所以在當前的社會轉型背景下,中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要提倡寬容和理解,尊重學生成長的權利,并對中學生群體中價值觀多元化承認與尊重,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學生的想法,提高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

作者:周峰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阿榮旗教師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