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教育研究內容分析
時間:2022-03-31 10:33:25
導語:非洲教育研究內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樣本的選擇及其分析
本文以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非、中非、西非、南非、北非,以及非洲五十多個國家名為關鍵詞,搜索了中國知網從最早收錄時間起(1979年,但非洲教育研究的相關文章最早刊登于1981年)到2012年期間所刊登的文章,從中篩選出與教育相關的文章,摒除編譯信息之后,共搜到382篇關于非洲教育研究的期刊論文。其中,最早的非洲教育研究于1981年《西亞非洲》第三期,篇名為《南非教育制度中的種族歧視》。分析這些文章可發現,發表于20世紀8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文章內容多為在翻譯基礎上的簡單概括性介紹,這部分文章總數為20篇,占總數的5.2%;發表于20世紀90年代的非洲教育研究論文有40篇,占總數的10.5%,文章內容多為介紹非洲地區主要國家的教育改革,這部分文章主要由《比較教育研究》(時為《外國教育動態》)刊發;其余的314篇論文都發表于2000年以后,占總數的82.2%。由此可見,非洲教育研究的興盛是在2000年以后。在樣本的分析上,本文將搜集的382篇論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分解為論文數量的年度分布、研究者所屬的單位、研究者的合作形式、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論文所刊發期刊五個大類,并進一步依據其內部維度進行細分。然后,本文計算了上述各個分析單位出現的頻次及其在總量中的比例。在進行資料統計時,筆者對預定的分析類別做了適當的修正,如研究方法的類別,預定的類別中有定量分析一項,但是筆者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非洲教育研究相關論文中還沒有真正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論文,因而取消了這一分類。最后,依據上述的統計資料和相關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其內部變化的特征,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后續發展的啟示。
二、主要研究結果
(一)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群體
1.研究人員所屬單位
本文統計了382篇非洲教育研究相關論文作者(以第一作者為準)的所在單位(詳見表1),發現非洲教育研究核心作者最為集中的單位是浙江師范大學,該校人員發表的文章數為104篇,占文章總數的27.2%,數量遠遠多于其他研究單位。浙江師范大學非洲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國內首家專門研究非洲教育問題的學術機構。2007年,該中心發展成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成為中國高等學校中第一家綜合性的非洲研究院。此外,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央教科所(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以及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等單位也有若干學者進行非洲教育研究,其所發表成果數量雖遠少于浙江師范大學,但也是非洲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研究者之間的合作類型以及所獲資助類型
非洲教育研究作為比較教育的一個研究領域,涉及跨國、跨文化和跨學科的比較形式。克服這些“跨越”困難的一個有效方式或許是通過學科內外合作以及國內外的合作,[4]因此研究主體間的合作程度也直接關涉研究的質量。本文統計了非洲教育相關研究的作者合作類型(詳見下頁表2),發現其中大部分論文皆為研究人員獨著,較少涉及跨國、跨單位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很少發現我國研究人員與非洲國家的教育研究人員合作發表的文章。不言而喻,中非研究人員的合作是溝通兩國教育研究的較好方式,這樣更能在準確把握非洲教育事實及規律的同時,通過中國研究人員的準確表達將研究成果引介到國內。從表2可以看到,72.5%的非洲教育研究皆為某一單位研究人員獨立完成,在各種合作形式中同單位合作這種類型為合作主體。國家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各類基金組織、各大院校等對教育研究的經費資助能直接體現社會對這類型研究的需求。本文統計了非洲教育研究相關論文的基金類型,發現只有35篇文章受到基金的贊助,占總數的9.2%。其中14篇文章受到教育部委托課題“非洲高等教育國別研究工程”項目的基金贊助,余外文章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期中非合作關系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中國對非援助研究”的研究成果。從中可以發現,非洲博茨瓦納133.4%6坦桑尼亞123.1%7贊比亞61.6%8教育研究接受贊助的比例很低,但是級別很高。目前我國非洲教育研究尚未能接受到省級基金、市、廳級基金和院校基金的支持,可見非洲教育研究的普及面還較窄,其主要依賴的是國家對非援助的政策扶持,省市教育研究機構以及各大院校對非洲教育研究的關注還較少。此外,浙江師范大學在教育部基金的支持下幾乎成了一枝獨秀。
(二)非洲教育研究主要對象國及地區
本文對非洲教育研究相關論文的研究對象國及其地區進行了統計(詳見表3和表4),發現非洲教育研究對象國相對集中。就研究對象國而言,最多數量論文關注的是南非,涉及南非的高等教育變革及創新、中等教育改革、基礎教育重建以及教師教育體制、職業教育體制等方面內容。其次是埃及,研究內容涉及埃及大學改革、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小學課程改革、孔子學院漢語教育等諸多方面內容。接下來受到關注的是尼日利亞,涉及大學財政困境、私立大學管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等內容。再次為肯尼亞,談及肯尼亞高等教育面臨的困境、高校產學研相結合、職業技術學院管理體制、中小學教育等。此外,埃塞俄比亞、博茨瓦納、烏干達、坦桑尼亞、喀麥隆、塞內加爾、贊比亞、蘇丹、布隆迪、莫桑比克、盧旺達等國家也都受到了研究人員一定程度的關注,也有若干篇研究論文產生。除了上述國家之外,筆者沒有發現關于其他非洲國家教育研究的論文。就研究區域而言,與研究對象國相對應,數量最多的論文研究南非,其次為東非,接下來關注的是非洲整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研究中非教育的論文數量僅有4篇,即這一區域除喀麥隆之外的6個國家都尚是非洲教育研究的盲點,未有學者對此有所涉獵。
(三)非洲教育研究所涉及的研究主題
“教育中對研究主題的分類常常是從縱向的各級各類教育和橫向的具體主題兩個維度來劃分。但是從更能準確地表明研究對象的性質的角度看,橫向維度的描述性更具有本質性”。[5]本文采用橫縱向維度相結合的方式對非洲教育研究相關論文的研究主題進行了簡單歸納。高等教育一直是非洲教育研究的熱點,各類期刊和學報上刊發的關于非洲高等教育研究的論文有111篇。這些文章主要關注的是非洲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非洲某大學或地區的質量保障體系、非洲高等教育的財政來源、困境和出路以及高校合并、大學私有化、國際化和本土化等非洲高等教育改革等內容。其中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是世界范圍內各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著力點,非洲高等教育也置身于這樣的發展趨勢中。與非洲高等教育領域其他主題的研究相比,國內學者在非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這一主題上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①。中小學教育也是非洲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我國學者關注非洲基礎教育體制的特點與發展、中等教育發展滯后原因與復興策略、中小學語言政策的調整與影響以及中小學以結果為本的課程改革等內容②。據筆者統計,目前國內非洲中小學教育研究的文章篇數為39篇。職業技術教育是非洲各國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途徑,近年來非洲出臺了職業技術教育政策,各國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6]我國學者關注非洲職業技術教育的體制改革、經費投入、問題特點、發展趨勢等內容③,筆者統計到了24篇關于非洲職業技術教育的論文。教師教育也在非洲教育研究中頗受關注。學者們介紹了埃及、尼日利亞、博茨瓦納等非洲國家中小學教師的職前培養、在職教育以及師資培養體制問題,教師教育政策等問題。④關于非洲教師教育研究的論文共有22篇。中非國際交流與合作既是中國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關系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中國與50多個非洲國家建立了教育交流關系,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和多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因此這一主題自然就引發了我國非洲教育研究學者的重視。我國學者主要從學理的角度總結分析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方式、特點以及成效⑤。當前,我國與非洲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領域,通過施行中非兩國“20+20”等項目,有效地實現了兩國高等教育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與取長補短。[7]我國關于中非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論文篇數有17篇。另外,教育公平、性別平等、艾滋病教育、華人教育和幼兒教育等主題也在非洲教育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這類主題亦有一定數量的。
(四)非洲教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筆者分析了所有的論文后發現,研究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法、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等五種方法(詳見表5)。其中,文獻法占據了絕對優勢。文獻是指記錄有關知識的一切載體,教育文獻法是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從而探索教育問題和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法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研究人員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8]據統計,我國非洲教育研究論文中使用文獻法的論文篇數為318篇,占總數的83.2%。英國比較教育學家尼古拉斯•漢斯(NicholasHans)認為,惟有歷史研究才能解釋種種教育政策的差別。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深深根植于其民族歷史之中,深受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影響。歷史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常見的方法,我國學者張笑霞將教育科學研究中的歷史研究定義為借助于對歷史事件、運動、人物及其背后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史料的破譯、整理和分析,認識研究對象的性質、特點和發展過程,從而找出歷史經驗和教訓以及預測未來的一種模式。[9]美國學者梅雷迪斯•馬克•高爾(MeredithMarkEore)等認為,教育歷史研究與其他類型教育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其要求研究人員通過搜尋如日記、官方文獻、遺跡這些歷史史料來發現數據,而其他類型的教育研究則要求研究者建立數據。[10]我國學者在非洲教育研究中也常用歷史研究法去追溯非洲教育發展歷程,以此有效揭示非洲教育的特點規律。據統計,這類型文章有24篇,占總數的6.2%。調查研究法在社會科學領域被廣泛運用,教育調查是指研究人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手段,在自然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研究對象的有關材料進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從而了解教育對象,發現教育現象之間的關系,認識教育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11]非洲教育研究中教育調查多指教育考察團前往非洲各國進行實地考察以此獲取具體生動的第一手數據和資料。除了教育考察團外,目前我國非洲教育研究還沒有以其他諸如問卷調查等形式開展的調查研究。這類型文章篇數有24篇,占總數的6.2%。自從涂爾干在《社會學方法的準則》中將比較研究法介紹為“闡述社會學證據的(最優)準則,并將之作為自然科學實驗在社會科學中的對等原則來進行討論”,[12]比較研究法就慢慢發展成了社會研究中具有獨特貢獻的方法。學者認為,比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些聯系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把握研究對象所特有的質的規定性,比較研究是確定對象間異同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也是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13]根據涂爾干的論證,比較的意義在于為因果解釋論證提供依據。比較研究法在國內非洲教育研究中也有一定程度的應用,在涉及不同國別研究時,學者們則常用比較研究法進行分析,以此解釋特殊性和普遍性。據統計,使用了比較研究法的文章篇數有12篇,占總數的3.1%。關于個案研究,國內學者通常認為個案研究是指研究人員對一個有界限的系統如一個個體、一個方案、一個團體、一個地區等,運用諸如觀察、訪談、調查和實驗等多樣的研究方法,協助搜集完整的資料,以作深入翔實的描述、詮釋與分析。[14]我國非洲教育研究中也有學者使用個案研究法,直接以某地區或是某國家、某大學為案例來分析問題,這樣使得相關問題的分析獲得了更為具體生動的個案支持,同時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和個案之間的互動也促使個案就具體的研究問題進行反思,從而做出改進,目前這類型文章有12篇,占總數的3.1%。
(五)非洲教育研究相關論文主要刊載期刊
本文對非洲教育研究論文所刊發的期刊類型進行了統計(詳見表6)。研究發現,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比較教育研究》是非洲教育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發表平臺。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比較教育研究》上刊發的非洲教育研究論文數為69篇,占總數的18.1%。同時,該雜志也是最早集中刊載非洲教育研究成果的刊物。早在20世紀80年代,其前身《外國教育動態》上就刊登了若干篇關于非洲教育研究的論文。《外國教育研究》亦是刊發非洲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刊物,30多年來共有47篇非洲教育研究論文在《外國教育研究》上發表,占論文總數的12.3%。《西亞非洲》作為主要刊載西亞非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社會問題相關學術論文的權威性刊物,也刊發了相當一部分高質量的非洲教育研究論文。這部分文章數為32篇,占總數的8.4%。此外,《外國中小學教育》、《世界教育信息》、《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發展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和《職業教育研究》等學術期刊也刊載了一定數量的非洲教育研究論文。大約半數的非洲教育研究論文都是由我國教育界權威性的核心期刊刊登,這也就很好地保證了我國非洲教育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三、我國非洲教育研究的特點及成因分析
2000年以來,我國非洲教育研究相關論文數量呈倍數增長,論文數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研究的發展。根據檢索到的相關文獻,我國非洲教育研究的特點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研究主體來看,在非洲教育研究專門性學術機構的支撐下,我國非洲教育研究隊伍日漸壯大,逐步形成了精干集中但同時也在向外擴張的專業研究團隊。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研究隊伍相比,非洲教育研究人員數量相對較少,研究力量不足。目前,國內非洲教育研究力量仍顯薄弱。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承擔了大部分研究任務,近三成研究成果都源自該研究機構,其他研究機構的非洲教育研究成果較少。這也體現了目前我國國別教育研究的常見問題,對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的研究較多,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拉美等地區的研究有所不足。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別研究多以借鑒為目的,希望借鑒發達國家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為我國相應的教育問題提供借鑒,因而對非洲等教育相對落后地區的關注有所不足。語言是限制非洲教育研究的另一重要因素,掌握非洲國家和地區語言的教育研究人員非常稀少,目前對非洲教育問題的研究也多通過英語等語言獲得材料,研究人員很難獲得一手的研究資料。
其次,從研究對象國來看,近年來國內非洲教育研究的輻射范圍已經從南非、埃及和肯尼亞等非洲相對發達國家擴展到了博茨瓦納、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等非洲相對落后國家,研究對象國日漸豐富,使得國內對非洲整體有了更多元全面的認識。南非、尼日利亞、肯尼亞、埃及、埃塞俄比亞等國家是非洲教育的熱點國家,我國學者對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基礎教育以及幼兒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有所涉足。從研究區域來看,總的說來國內非洲教育研究區域基本集中在南非、東非、西非和北非等地區,中非地區很少涉及。由于南非等地區國家經濟發展相對中非地區更加發達,社會也更加安定,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成果也比較明顯,對這些國家的研究資料也相對豐富。中非地區的教育整體比較落后,普遍缺乏系統的教育體系,且文化差異和交流困境也為對該地區的教育研究帶來不便。利比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幾內亞、尼日爾、乍得、剛果、安哥拉、納米比亞等國家則是我國非洲教育研究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在非洲教育研究中,這些國家的缺失也影響了我國對非洲教育的整體認識。
再次,從研究主題上看,我國非洲教育研究主要更多從宏觀角度進行概括,注重對整體的把握,分析單位較大,對微觀教育問題的研究比較少。國內非洲教育研究主要關注高等教育領域管理體制、質量保障、財政狀況;非洲教育改革問題、中小學教育體制、語言政策、課程改革等問題,教師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以及中非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問題。從學科發展的視角來看,這表明非洲教育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深化研究問題、關注微觀研究將成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正如顧建新教授所言,“非洲教育各個環節的特征、內在各要素的結構及其相互關系,需要研究某類教育在非洲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具體組織形式、實現途徑和教育效果,更需要對不同國家的學校從辦學目標、辦學思想、管理過程到課程設置、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材類型、考試制度、學習時間、師生關系、社會聯系等展開全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分析其內在的運行機制”。[15]我國非洲教育研究尚需要深入到非洲教育的各個環節和各種基本要素中,開展全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以此才能充分把握非洲教育的內在機制和發展規律。
第四,從研究方法上看,我國非洲教育研究的方法也日漸多樣,在傳統的文獻法之余,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歷史研究法等具體方法都在非洲教育研究中有了不同程度的運用,更難為可貴的是國內非洲教育研究中也逐漸出現了在獲取一手資料上占有獨特優勢的調查研究。盡管如此,我國的非洲教育研究從方法層面上看還是比較薄弱,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研究資料的獲取渠道也非常有限。具體表現為大多數研究依賴于文獻資料,而且鮮活的一手研究資料較少,缺乏實際考察和調研獲得的研究資料,這也影響了非洲教育問題研究的可信度和影響力;另外,定量研究特別是調查研究非常少,研究者對研究問題、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的匹配方面重視有所不足。這一問題與我國的學術研究資助體系有很大關系。我國對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教育研究的資助主要依靠政府,社會資助和私人資助非常缺乏。在有限的政府資助中,非洲教育研究基金支持的數量和種類也非常有限,主要依靠國家層面的基金支持。研究資金的不足直接制約了實地研究和考察等成本較高的研究方法,也限制了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獲得,進而影響了研究人員的投入。由此可見,研究資金的不足成了制約非洲教育研究的重要瓶頸。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應從推進新時期中非關系發展、提升中非合作水平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非洲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建議中央、地方、政府、社會、個人等各個主體,加大對非洲教育研究的經費投入,培育和壯大研究隊伍,擴大研究對象,深化研究問題,創新研究方法,多管齊下,協同創新,努力促進非洲教育研究數量上的繁興與質量上的發展。
作者:劉寶存藍曉霞黃亞婷工作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 上一篇:衛生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工作方案3篇
- 下一篇:教育研究的前沿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