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模式研究
時間:2022-09-11 11:44:10
導語: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地方高校介入云南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模式為基礎,以云南民族文化課程為個案,探索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建構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的模式,以期將較好模式推廣應用到更多的領域,以多種方式對民族文化加以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云南民族文化;非遺教育;傳承模式
地方高校的非遺保護教育,主要包括保護教育和傳承教育。[1]據文獻梳理,研究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模式的學者居多,但是從地方高校介入云南民族文化非遺教育的研究較少。在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在云南這樣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當今時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和現代科技傳媒手段的普及,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受到極大的沖擊。本文試圖以云南民族文化專題課程為個案,探索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地方高校介入民族文化的教育傳承模式,以期將此推廣應用到更多的領域,以多種方式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加以保護和傳承。
一、云南民族文化專題課程在高校教育的傳承模式建構
(一)云南民族文化課程的傳承教育現狀。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在地方高校的教育與傳承,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資源進入高等教育的過程,也是對少數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再認知的過程以及一個更具人性發現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過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高校教育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地方應肩負起少數民族文化在當今時代中保存、傳承和創新的歷史使命。“云南民族文化專題”課程于2010年納入文山學院課程計劃加以實施。該課程是三年制初等教育專業(文科)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學分為2學分,周學時為2學時。該課程主要講授云南各民族文化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及其特色所在。在課程內容上歸納為七個專題。第一章“民族文化概論”以橫向展開的方式,首先講授“文化”“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史”等3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作為理論基礎和鋪墊。然后按時間順序依次講授“云南史前文化”“古滇文化”“兩爨文化”“南詔大理文化”等云南文化史上的幾大高峰,闡述各自的具體內涵、時代特色及其在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再轉而以“元明清云南民族文化”為主,分為元明清時期云南民族文化的整體特征和生產文化包括農耕、畜牧、漁獵、工礦等;民俗文化包括民居、服飾、飲食、樂舞、婚戀、節慶等;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民間宗教、原始宗教等;精神文化包括儒學、文學、戲劇、史志、科技等若干專題,分別講授其整體情況、歷史源流、杰出代表和地方民族特色。該課程自開設以來,已有初等教育文科專業2007級至2014級共計8個年級358名學生完成此門課程的學習。通過地方高校開設云南民族文化專題課程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踐中緊緊圍繞課程教學大綱,圍繞學生知識拓展需求、激發學生對云南民族文化知識的熱愛與渴求、開展多種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二)云南民族文化課程在地方高校教育傳承模式的建構。1.專業課程教育傳承。在授課過程中,緊扣課程總目標,主要講授七個專題。授課方式主要以講授為主,其中伴隨課堂討論、課間發言、課后作業、課堂知識競賽、課后分享、假期輔以云南民族民間文化調查等活動。一般在臨近期末一個月,按課程總綱要求,依據本學期課程教學內容,出三套重復率不超過百分之二十的試卷。考試時間由學校統一安排,院上隨機抽取一套試卷印制開考,通過此方式檢查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2.課前熱身民族知識競賽教育傳承。在課前5分鐘讓學生做一些少數民族知識競賽題,開展此活動的主要目標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和同學的積極思考與發言,進而有效的提高教學課堂質量。活動內容主要是利用課前5分鐘開展民族知識搶答賽,每次民族知識競賽搶答題都是從已準備好的題庫中按順序抽取10~15道題。一學期結束所有競賽內容涉及到云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方方面面,如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服飾文化、婚喪嫁娶文化、文學藝術文化、節日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交通文化、醫學文化等。此類活動的主要參與方式是學生自愿舉手回答,尤其鼓勵少數民族同學大膽參與,如在問到本民族文化類的知識時,相同民族同學表現得更為積極一些,這說明他們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從活動效果來看,事實證明在常規教學活動中適當穿插一些民族知識競賽,從教學方式或教學效果來看都是比較好的。主要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來看學生對民族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還可獲得平時分。這樣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另一方面增強了少數民族同學自信心。3.課外少數民族文化實地調查傳承。此傳承方式圍繞實地調查總目標進行,開展課外少數民族文化實地調查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程知識,讓學生了解家鄉民族文化發展概況,進一步挖掘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將來民族文化知識教育傳承奠定基礎。調查內容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源地不同,選取比較寬泛。主要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鄉且自己比較熟悉或感興趣的民族文化,以某個民族展開全方位的調查,也可是某個民族某方面文化的調查。在2014年寒假期間接受此門課程學習的2012級初等教育文科班109名同學參與了調查。在調查方式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回到家鄉所在地,主要采取實地調研、訪談、問卷及文獻資料分析的方法,以自己較為熟悉的民族作為調查對象,以當地少數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習俗為主要對象展開調查。在臨近放假時,集中學生交代相關調查事宜,為了使調查資料的整理和管理方便,筆者統一向學生發放紙張,要求同學填寫個人基本信息,確定調查題目,讓同學們有一個大概的思路。筆者在假期擬定了一份調查提綱發給學生,當然只是作為參考。具體提綱還是依據學生所調查的主題而定,筆者也隨時通過電話、QQ、郵箱等聯系方式了解學生在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做到及時解答。從學生交來的社會調查報告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已按要求完成相應的調查報告,有條件的同學打印出文稿,部分同學是手寫稿,也有極少數同學只是為了完成作業。總之,通過調查,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家鄉民族文化發展概況,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情況,諸如當地經濟發展概況、教育現狀、婚姻習俗文化,發現許多民族文化資源有待去挖掘、傳承和保護。
二、云南民族文化高校教育傳承的教育服務實踐過程
1.云南民族文化知識概況梳理李樹翠:地方高校介入云南民族文化教育傳承模式研究。此階段的傳承實踐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在課堂上對云南民族知識概況進行梳理,包括云南少數民族人口及其分布,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情況、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少數民族文化基本概念等的梳理,此階段課程安排6學時。在教學設計上,圍繞教學目標,本階段的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專題》課程相關基礎知識,了解云南少數民族概況,知道自己本民族的由來,理解民族的定義等。在教學內容上,主要向學生介紹云南特殊地理位置、云南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識、云南少數民族分布概況以及分布特點。除此之外,對云南少數民族相關概念的梳理,以提問的方式引入課堂,如:“請問有同學是少數民族的嗎,如果有的話請告訴我你是什么民族,是來自哪里的少數民族,大家是怎么知道自己是某某族的,是什么時候知道的,大家對本民族了解多少,會說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嗎,會寫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嗎,對本民族的哪些文化比較感興趣,大家能給民族下一個定義嗎?”帶著種種問題進入我們的第一階段課堂。在教學方式上,主要采取多媒體教學與理論講授相結合,在播放幻燈片時盡量向學生展示云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風采,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采用課堂討論法和小組討論法,如以教室座位分布將學生分四組,對某一民族文化現象進行討論。或將同學以同一地域的民族分在一起進行討論。教學實踐過程,在此次課程講授中,主要以提問的方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今天要講授的內容。當問到一系列的問題時,剛開始只有三四個同學舉手。筆者再次鼓勵同學對本民族要有自己的自信心,不要顧及什么,這是課堂分享,可以讓大家更好的認識你,走進自己的生活。經過鼓勵,當第二次再提問的時候舉手的同學比以前更多了,達到七、八個。筆者再次鼓勵大家要有民族自豪感,要為自己是少數民族而感到榮幸,國家對少數民族發展是有政策照顧的,這是漢族同學沒有的,比如在升學方面有可以獲得加分的機會,在少數民族干部選拔時可以開設綠色通道,在畢業就業的過程中對貧困地區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同學給予500元的就業補貼,可以大膽展示自己民族風采,繼續播放幻燈片展示一些少數民族的風采來啟發同學對本民族的認識。此時筆者要同學們給出確切的想法,能不能自信的告訴大家我是哪個民族,這時班上所有的少數民族同學都站起來了,這說明之前同學們的民族自信心不夠,民族底氣不足。經過多次鼓勵和引導,可以改變這一狀況。接下來筆者主要講授民族的定義,講授之前,筆者讓同學試圖做出理解并進行口答,很多同學回答時比較模糊,感覺比較困難,很難說出民族的定義是什么。讓學生做出正確的回答的確不容易,因為在歷史上各民族的出現和發展不一樣,也導致學生的理解有困難。目前比較流行的關于民族的定義的觀點主要有兩種:“其一,指歷史上形成的、處于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的共同體。其二,特指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此解釋出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在講授過程中我們更傾向于第二種觀點,以上課的同學來自不同地區的民族共同點和差異比較形象直觀的來幫助學生對民族定義的理解。比如讓會講少數民族語言的同學起來分享生活中的一些事,分享同學生活的地域文化及經濟生活生產方式。最終同學們終于明白民族定義所包括的幾大要素。除了讓同學理解民族定義外,還向同學介紹云南少數民族人口及其分布,云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情況、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等基本情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云南少數民族的方方面面。從教學效果來看,以提問的方式讓同學帶著諸多問題進入課堂,這種課堂導入的方式有一定的引導性和啟發性,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在講授民族定義時,采用積極引導的方式啟發學生去思考,最終得出并理解民族的定義。2.云南民族文化知識的專題講授。在教學設計上,緊扣教學目標,授課內容主要結合云南少數民族的基本概況,以專題形式講授,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到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知識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加深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印象。在教學內容上,根據各專題內容的知識量來分配相應的課時,此階段授課學時共28學時,相對來說,這個階段的課程學習任務較重,對學生的要求也較高。在教學方式上,主要以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圖片展示、音頻播放等方式進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在講授專題知識的同時,時時關注學生的反應和需求,特別是前兩次課在講解云南文化史上的三大特色文化時,由于云南史前文化歷史久遠,需要查閱大量的史籍資料,因此在每次授課之前或之后都會布置學生完成一些相應的作業。如要求學生通過學校校園網查閱期刊文獻來增加知識。還可以去圖書館借難理解的部分,所以在講授過程中會適當放慢速度。在講授第二部分內容即元明清云南民族文化時應考慮到教學的整體安排、學時分配,所以這部分內容會略講。只要讓學生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整體特征和生產文化包括農耕、畜牧、漁獵等基本知識即可。此階段的教學重點安排在第三部分教學內容基礎上,即云南少數民族的民居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文學藝術、婚喪嫁娶文化、節慶活動文化等。從以往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更加感興趣,筆者通過收集豐富多彩的云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居住形式、獨特的各個少數民族服飾、云南當地特有的飲食風俗等,學生一邊看幻燈片,一邊思考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較容易接受。再有通過云南少數民族文學作品賞析,學生的激情更高。在講婚喪嫁娶文化、節慶活動文化知識點時,筆者往往加入課堂討論和課堂分享,因為婚姻向來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民族最為關注的,因此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變化,在云南少數民族生活中也形成特有的民族風俗,以同學們身臨其境的一些參加婚禮的場景現象描述,與同學們分享。在此教學過程中,只要是少數民族同學都會主動站起來和大家分享當地特有少數民族婚姻習俗文化,膽子稍大一點的同學會上講臺來對唱情歌,這更加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最后一部分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即在講授云南少數民族宗教文化方面的知識時,主要注重講授云南少數民族中流行的一些宗教文化,包括宗教的起源、宗教的發展、宗教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從教學效果來看,不同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略有不同,教學效果也不一樣。學生對云南少數民族民居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文學藝術文化、婚喪嫁娶文化、節慶活動文化似乎更感興趣,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回答問題更積極,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較全面,而在其他方面稍弱一些。3.云南民族文化知識的鞏固。云南民族文化知識豐富多彩,在每一個專題講授完畢,都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加以鞏固復習。這個時候往往會根據本次課堂所學的知識,結合學生自身情況,適當讓學生做一些關于云南民族文化的練習題,題目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民族文化常識題等,在做的過程中老師只是口念題目,即便太難的題目老師也只做適當的引導。當然這是事先準備好的比較有趣的知識,學生只用做口頭回答即可,即便答錯老師也不會批評學生,學生在一種非常輕松的氛圍中慢慢掌握了所學的知識。4.云南民族文化課程的考核。在學期末,該門課程是專業選修課,在考核的過程中主要從考勤、平時作業、課堂提問、期末考試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核。尤其在期末考試時題型較廣、內容適中、開放性題目較多,學生答題比較靈活。從歷屆最終考試成績來看,大多數同學都在85分以上,學生對知識掌握較好。三、云南民族文化課程在高校教育傳承中的反思非遺傳承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組成部分,服務對象通過傳習可增加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加強民族認同感,提高其民族感情。[2]非遺的普及需要現代教育的介入,而這種介入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深度的融合。[3]從教師層面來看,通過教學活動已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完成教學目標。除了對知識的講解,更多教會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從研究者層面來看,課堂上所講授的云南民族文化知識極大的豐富了研究視角。從學生層面來看,通過八年來同一個專業在不同年級的教學實踐,“云南民族文化專題”課程得到學生的認可,對邊疆民族地區的學生了解云南民族文化、拓展民族知識,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起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萍.地方高校非遺教育保護的服務模式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4):132-136.
[2]劉彩珍,李穎,勵寧.服務學習在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36-38,57.
[3]褚樂陽,譚悅,陳衛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8(2):223-224.
作者:李樹翠 單位:文山學院
- 上一篇:小微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探析
- 下一篇:法醫學生理學考試成績和試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