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中學生應激障礙調查分析
時間:2022-06-15 04:45:31
導語:疫情期間中學生應激障礙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解疫情期間中學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狀況,成都市樹德中學以4255名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用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癥狀清單平民版(ThePTSD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進行自填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PTSD癥狀群篩查總陽性率為10.6%。(2)女生PTSD總分顯著高于男生。(3)PTSD年級間的差異顯著,總體來看初中年級PTSD得分顯著高于高中年級,其中初三年級的PTSD總分最高;高三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高中年級。(4)傳統家庭學生得分顯著低于單親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特征的中學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差異顯著,建議疫情背景下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重點關注女生、初中生、高三年級學生、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創傷后應激障礙;中學生;肺炎疫情
一、研究背景
2020年1月底暴發突發性的公共衛生事件:疫情,多個省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全民積極參與防控工作,進入隔離不聚集狀態。按教育部和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部署要求,全力防控,堅決防止疫情在學校蔓延,延期開學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各地教育部門為服務保障防控疫情期間中小學校“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做了大量工作,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態在此期間也受到了高度的關注。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應激事件或情境的延遲或延長的反應。其特征性癥狀為反復重現精神創傷事件,努力回避易使人聯想到創傷的活動和情境,以及覺醒程度增高等三個方面,情感、思維、行為和生理反應等癥狀貫穿于其中[1]。已有研究發現PTSD是重大危機事件后最常見的一種身心反應結果[2]。因此本研究將PTSD作為疫情期間個體身心反應的核心指標,了解中學生在本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心理狀態,考察其在疫情暴發后的具體情況,為心理工作者及時開展心理危機預防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時間為疫情暴發后一個月,對象為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初一至高三居家隔離的調查報告中學生,調查人數共計4225人。其中,男生2002人,女生2253人;初一年級學生500人,初二年級學生499人,初三年級學生495人;高一年級學生1023人,高二年級學生974人,高三年級學生764人。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家庭狀況、是否為一線抗疫家屬等。第二部分采用創傷后應激障礙檢查表平民版(ThePTSDCheeklist-CivilianVersion,PCL-C)[3]問卷為工具,該量表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依次記0-4分,總分越高,提示PTSD癥狀發生的可能性越大,總分大于38分則為PTSD癥狀篩查陽性[4]。國內有研究也顯示了PCL具有比較滿意的信度和關聯效度[5]。結果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三、結果
(一)中學生PTSD的總體情況。本次調查結果:中學生PTSD最低得分為17分,最高分為85分,平均得分為36.04分,標準差為7.61。就總體得分情況來看(見圖1),得分在17-37分即無明顯PTSD癥狀的有3803人,占統計總人數的89.4%;得分在38-49分有一定程度PTSD癥狀的有281人,占6.6%;具有較明顯癥狀的有171人,僅4%。陽性篩查率10.6%。(二)中學生PTSD在性別上的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PTSD總分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男女生在總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男生得分顯著低于女生。(見表1)(三)中學生PTSD在年級上的差異。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年級學生在PTSD總分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事后檢驗結果表明,初一和初二年級得分均顯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年級;初三年級得分顯著高于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級;高一年級學生得分顯著低于高三年級。(四)中學生PTSD在是否為畢業年級上的差異。從初中年級來看,畢業年級與非畢業年級在PTSD總分上的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從高中年級來看,畢業年級與非畢業年級在PTSD總分上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高三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非畢業年級。(見表4)(五)中學生PTSD的家庭狀況差異。不同家庭狀況的學生在PTSD總分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事后檢驗結果發現,傳統家庭學生得分顯著低于單親家庭(P<0.01)和重組家庭P<0.01)。
四、討論
(一)疫情期間中學生PTSD的總體情況。國外的研究顯示,一般人群PTSD的終身患病率是7.8%,女性為10.4%,男性5.4%[6]。災害發生后兒童及青少年發生PTSD癥狀的風險會增加[7]。國內報告汶川地震后1個月內災區中學生PTSD發生率為44.3%[8]。本次調查PTSD癥狀檢出率為10.6%,低于上述汶川地震后的文獻報道,高于一般人群報告。疫情對中學生身心有一定影響,但是較汶川地震小很多。原因可能是,成都不是疫情重災區,人們的安全感較強。但是依然有10.6%的中學生出現了PTSD癥狀,需要外界的積極關注。(二)疫情期間中學生PTSD在性別上的差異。男女生在總分差異上具有統計學意義,男生得分顯著低于女生。這可能是由于男女之間的生理特點、性格特征、情感體驗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存在差異所致的。本研究結果與林崇德[2]、溫圓圓等人[8]針對地震后中學生PTSD的調查結果相似。(三)疫情期間中學生PTSD在年級上以及在。是否畢業年級上的差異總體來看,低年級學生PTSD得分顯著高于高年級學生,這與林崇德[2]、向瑩君等人[9]在地震后對震區中學生進行PTSD的調查結果相反,這可能是因為此次調查對象處于非疫情最嚴重區域,因此對突發性危機事件的卷入程度不同。隨著年齡及認知水平的增加,高年級學生對疫情的認識更清晰,心理上更成熟,也有更成熟的應對方式,從而能更有效地調整其身心狀態。初三年級學生PTSD總分最高,這可能與初三學生正面臨中考有關。對比初一、初二的學生,初三學生除了疫情可能帶來的對身體健康狀態影響,還包括疫情下學習模式改變必須及時適應的緊迫、備考條件受限制而無法充分準備等更多來自于中考的壓力的影響。因此,在疫情本身及中考備考的雙重壓力下,他們的PTSD癥狀表現得最明顯。從高中年級來看,畢業年級與非畢業年級在PTSD總分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畢業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非畢業年級。與初三年級類似,這可能是因為高考的壓力導致了他們的PTSD得分比非畢業年級高。(四)疫情期間中學生PTSD的家庭狀況差異相比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傳統家庭中學生PTSD得分更低,可能是因為不同家庭情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導致的。有研究發現,單親家庭中學生比非單親家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10],疫情發生后,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中學生心理調節能力更好,更容易從應激狀態中恢復。因此,傳統家庭中學生的PTSD較少。
五、結論與建議
面對疫情,中學生有一定的PTSD癥狀檢查率,需要高度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女生PTSD總分顯著高于男生;PTSD年級間的差異顯著,總體來看初中年級PTSD得分顯著高于高中年級,其中初三年級的PTSD總分最高;高三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高中年級;相比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的中學生PTSD得分顯著高于傳統家庭學生。因此,心理健康預防和干預工作應關注特殊群體的身心狀態,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策略。在疫情期間需要特別關注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設計針對女生的心理輔導活動。初中生、高三年級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為畢業班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心理疏導。疫情期間還需要增強家校聯系,提高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中學生的社會支持度,著重關注并促進單親、重組家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張艷 莊凌云 楊偉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
- 上一篇:疫情期間教師讀書交流活動探析
- 下一篇:SSCI期刊網絡多模態話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