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意識形態差異教育模式研究

時間:2022-05-11 08:38:31

導語:中西方意識形態差異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方意識形態差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從中西方意識形態差異出發,結合《都挺好》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了兩種文化作用下養育方式的差異及當代啟示。該劇講述了當代背景下蘇家三子女和蘇父之間圍繞養老問題等發生的一系列糾紛,以及蘇家如何從分崩離析走向親情回歸的故事。該劇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現當代父母的反思。

關鍵詞:意識形態差異;教育模式;啟示;故事設置

由正午陽光出品,根據作家阿耐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家庭倫理電視劇《都挺好》一經上映,便掀起了全民空巷看劇的熱潮,收獲了高口碑收視率,衍生的蘇大強漫畫表情包,蘇大強之歌等迅速占領朋友圈和各大網站頭條。此外,該劇榮登Youtube平臺后也收獲了大量外國友人的喜愛。該劇從親子關系、養老問題、重男輕女思想到啃老族等各個方面均聚焦了大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因此毫無疑問成為了2019年春天的爆款現象級電視劇。其中,該劇最值得大眾深思和熱議的便是中西方父母意識形態的差異及其教育模式的表現。

一、故事設置

《都挺好》圍繞一位父親和三個子女之間的故事展開,講述了在蘇母突然離世的這一家庭巨變背景下,蘇家各人物的生活軌跡、家庭糾紛及情感走向。

二、意識形態差異下中西方教育模式的表現

劇中,雖然蘇父對子女一再變本加厲的要求被人們詬病并當做奇葩笑柄調侃,但他也代表了中國父母身上的一些特質。從意識形態來說,中西方父母在子女的教育觀上有著根本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對待子女的自尊方面

中國的絕大多數父母忽視子女自尊,對子女呵斥成性,不把子女看作獨立的個體,容易“唯分數論”。相比而言,西方的父母更愛引導式教育,他們不會把成績當作衡量一個人努力程度和智力高低的唯一標準。這種中西差異最顯著的體現就是“自卑型人格”和“自信型人格”的造就。在中國孩子眼中,自己如果沒做好,就沒有自尊,即便做好了,還會有“別人家的孩子”不斷出現,因此中國的孩子生來較為自卑。這點在劇中最明顯的一個例證就是蘇明玉。由于她從小被蘇母打聲呵斥長大,導致她已經失去了“愛”的能力。即便后來遇到真心對自己好的暖男石天冬,她最初也是不拒絕、不表態、不接受。這并非她鐵石心腸,而是由于她的原生家庭導致了她面對感情時極度自卑,躊躇不前。從這點來說,蘇明玉身上帶有極重的悲情色彩。

(二)重男輕女VS男女平等思想

在中國自古男耕女織,因此男子的地位普遍高于女子。盡管當代已鮮有重男輕女的說法,但在中國,尤其是偏遠地區,這種舊觀念仍屢見不鮮。而在西方,基督教追求上帝面前人人自由平等,所以西方父母往往不會重男輕女。相反,西方人對性別歧視尤為敏感,這一點從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拉里·薩默斯因演講中涉及對女性的不尊重措辭而引發全美譴責,并最終辭任的事件不難看出。反觀《都挺好》中的蘇母趙美蘭雖然曾也遭受父母重男輕女思想迫害,但她并未在下一代身上補償,卻又變本加厲在蘇明玉身上延續了這一思想,由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寧愿砸鍋賣鐵為老大蘇明哲出國上學,為老二蘇明成到處散財求人情,卻獨獨不愿支持蘇明玉的清華夢想,認為女孩上學無用,最終導致了蘇明玉和家里關系的斷絕。雖然蘇明玉最終靠自己成為了商界精英,但若不是她從小受母親重男輕女思想的禁錮,也許她能綻放得更加精彩。

(三)儒家思想VS個人主義

中國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一切都欠自己。這種看法主要是中國傳統的孝道、儒家思想“忠”的信條造成的。中國人歷來注重孝。《詩經·齊風·南山》中,“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和《詩經·大雅》中的“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皆闡明了孝道的重要性,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往往被統治者曲解,于是中國的父母及子便一直受儒家的“忠”觀念的束縛。從封建社會開始,中國人便奉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父權即皇權的象征。父親的任何觀點,子女都要無條件順從。反觀西方文化,倡導個人主義理念,“西方的親子信念是從子女一出生起,他們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與子女處于平等的位置。”,因此,西方的子女大多從成年以后便遠離父母,相對獨立,這樣對于子女的自信心便會有很好的培養。在《都挺好》中,蘇母和蘇父可謂將自己的“討債心理”發揮到了極致,尤其是蘇父。從前在家中,由于他長期受蘇母的管教和壓制,沒有尊嚴,因此在蘇母過世后,他便要找回自己多年失去的尊嚴和權利,充分行使了自己丟失已久的父權權利,由受虐者轉為施虐者,動不動便用跳樓和撒潑來起欺壓、威脅子女,成功上演了一出父權角色向子女討債的鬧劇。這主要表現在:首先,蘇母一過世,蘇父便由以前家庭煮夫的角色變成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巨嬰”,天天只會坐在家里等二兒子、兒媳下班給他做飯,連下樓吃飯都不愿意;其次,聲稱大兒子上學花了家里的積蓄,整天嚷著要跟隨大兒子去美國養老。后來,由于大兒媳婦的反對和大兒子的突然失業,他便整天窩在小兒子家撒潑泄憤,把蘇家搞得雞犬不寧。雖然子女孝順父母天經地義,但為人父母,總對子女提過分的要求就不對了。而蘇家子女,也將中國子女的“愧疚”心理發揮到了極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大蘇明哲的中國式“愚孝”。面對蘇父對小兒子和女兒的挑剔抱怨,他不加詢問就對弟妹大加指責,而面對蘇父的各種無理要求,他卻一味滿足和縱容。究其原因,就是他的“愧疚”心理作祟。他之所以愚孝,一方面是為了彌補常年不在父母身邊,直到母親去世都沒見上最后一面的遺憾;另一方面,就是他的長子壓力,父權思想嚴重,認為自己作為蘇家的老大理應對父親絕對服從。小女兒蘇明玉也是如此,雖然從未感受到家庭關懷,但當蘇母去世后,家里大大小小的花費都一覽俱全。究其原因,一方面除了她優厚的經濟條件,另一方面還是她的“愧疚”心理作祟。種種跡象都反映出中國父母對子女的“討債”心理已很大程度影響到了孩子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很多慘痛的青年弒母案都說明了這一點。孩子孝順沒錯,但不應該讓孩子帶著“愧疚”心理成長,而應時時對父母心懷“感恩”,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三、當代親子關系啟示

(一)和諧的夫妻關系是家庭的財富

《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孩子的性格養成與父母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恩愛的父母,和諧的夫妻關系才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讓孩子生活在充滿愛的氛圍中增強自信心,進而學會愛與被愛。大量科學研究和數據證實,生活在父母感情和睦環境下孩子的智商和成就普遍高于那些夫妻關系不和睦的家庭,可見其影響之深。《都挺好》中三個子女都有著一定的性格缺陷,這與蘇父與蘇母長年吵架,家庭關系緊張關系甚大。大兒子蘇明哲成為了典型的愚孝男,性格懦弱,缺乏主見;二兒子蘇明成仗著母親的寵愛,不思進取,啃老成性;小女兒蘇明玉,外表高冷,內心脆弱,事業成功,卻缺失愛與被愛的能力。這些都是由于蘇家不和諧的夫妻關系造成的。可見,親密的夫妻關系,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因此,當代廣大父母都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其健康成長。

(二)父母的現在就是孩子的未來

很多父母,尤其是母親在生兒育女后就放棄自己的一切,事業,社交等,把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背負太多壓力和負罪感,其實只是在用孩子作為自己懶惰和不進取的借口。不同于《都挺好》中的蘇母,著名主持人董卿就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教育觀,“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要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因此她在懷孕時便赴美進修,生子后也沒放棄成長,一躍成為《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的制作人,在各個領域挑戰并綻放自己。在去年年初大火的《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里,也可看出母親的格局對孩子的影響之大。因此,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不應一味拿孩子作為自己追求進步借口,而應跟孩子共同成長。只有父母的不斷成長才能帶給孩子力量。

(三)原生家庭并不是唯一

為人子女,不管原生家庭如何,都不要放棄自己,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路上的長明燈。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并為之努力。《都挺好》中的蘇明玉為廣大子女樹立了典范。雖然她在原生家庭遭遇了重男輕女的不公,但她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抓住機會自力更生。在她遇到伯樂蒙總的那一刻,她積極自我推銷,“您必須要考慮,保證給您帶來巨大利益的產品——我”,從而在蒙總的指導下蛻變成了銷售奇才,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蛻變。我們可以說是蒙總成就了蘇明玉,但更準確來說是蘇明玉成就了自己。如果沒有她的努力和堅韌不拔的頑強品質,那么也許她會變成蘇母那般整天憤憤不平的家庭婦女。同樣是正午陽光影視公司出品的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男主人公宋運輝也是成功擺脫原生家庭,成就人生輝煌的典范。可見,原生家庭只是對個人發展有著影響作用,而最終能否成功靠的是一個人的后天努力。喜劇大師卓別林、世界賭神理查德·特納、中國煙草大王褚時健,以及著名演員黃渤、李燦森、廖凡、沈騰等,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有這些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就的人都告訴了我們為人子女者一個真理,上帝給我的一手爛牌,我卻能打出一生精彩。愿天下所有父母,所有子女都能過上“都挺好”的人生。

作者:王冠 單位: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