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04 05:14:38

導語: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體育課程改革論文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以延邊大學現有教學條件和體育課程現狀分析,探討大學體育課程新的教學模式。1.2研究方法。①文獻資料法。收集、查詢有關國內外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文獻資料,并對資料進行認真的整理、討論、分析。②訪談法。采訪部分體育專家、體育教師和在校大學生。

2、結果與分析

2.1場館條件2.2學生人數。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萬余人,其中博士、碩士生3000余人,本科生1萬6千人,留學生700人,預科生、成人脫產班學生及進修生500人。以上教學條件可以看出,場館稍顯不足,但通過調整時間段等方式也能夠滿足大學體育教學及課外體育活動需要。2.3大學體育課程現狀。根據教育和體育發展的需要,從1996年起,結合師資、教學條件和學生實際,將傳統大學體育課改革為選項體育課,發展至今,已有足球、籃球、排球、網球、健美操、跆拳道、游泳、劍道、滑雪等九個項目。通過十余年的選項制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充分顯示了大學體育選項制的優點。①選項體育課充分調動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選項體育課給了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使學生能夠根據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項目,因此,他們抱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在課堂上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使體育課更加活潑。②選項體育課迅速提高了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生在某一運動項目上學習時間較長,較系統,運動技能就會迅速提高。③選項體育課能合理地進行因材施教。選項體育課教學適合不同學生的身體條件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存在差異,技能形態各異,學生可根據自己條件選擇最佳項目進行學習,從而為學生發揮自己的專長創造了條件。④選項體育課有利于培養體育骨干。由于選項體育課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充分發揮學生的體育特長,也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專項練習中能夠刻苦努力,不斷進取。通過幾年的系統學習,學生中必將不斷涌現較優秀的體育骨干,為組建學校各項體育代表隊參加各級比賽打下了良好基礎。⑤選項體育課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體育教學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它側重學生個體的體驗,盡管我們在教學中面對的學生屬于同一年齡階段,但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卻存在著個體差異,因而教學目標的構建應有一個適宜的空間,要讓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具有選擇余地,能合理展現自己的特長,充分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運動體驗,探求最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和健身方式,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健康發展。2.4存在的問題。①學生可選擇項目范圍仍顯狹窄。雖然有九門課程供學生選擇,但乒乓球、羽毛球等大眾運動項目仍沒有列入選項課程,現階段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多種體育愛好與興趣的需要。②不能完全滿足學生選項的第一志愿。受各項目班級人數限制,不能滿足部分學生首選項目,只能選擇第二預選項目,勢必影響學生上課積極性。③學生選擇項目不可更改。為了便于管理,學生在兩年內不可隨意更改,這種不可更改性直接導致學生體育課程的單一性,缺乏選項的靈活性,從而難以滿足學生對體育的多種需要。

3、課程改革構想

根據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教體藝[2006]6號精神和我校現有場館設施、師資隊伍等現狀,通過3-5年過渡,實現我校大學體育課“選項制”教學向“俱樂部制”轉軌的過渡。過渡時期教學改革方案。①一、二年級增設開課項目,擴大項目的選擇性。學生的興趣是在大學體育選項課教學中,選擇授課項目的主要動因,它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參加體育課的興趣。因此,有計劃、有組織、科學地調整和開設多類項目的教學,滿足學生的體育欲望,培養學生的參與體育意識,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同時,加強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的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增加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內容,建立體育與健康為主導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的課程結構。對同一項目的教學群體中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成若干個級別的小團體教學活動模式,為“俱樂部”制奠定基礎。②三、四年級與研究生實行開放式的“俱樂部”制教學。學生自選教師、自選時間、自選項目。網上公布各項目任課教師指導的時間(包括短學期)、場館,學生可根據自己課余時間和愛好每周進行兩次每次90分鐘的體育鍛煉。使學生在鞏固其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的同時,享受體育、享受生活,從而達到最佳鍛煉效果,使其終身受益。③加強理論指導。除正常的體育理論教學外,充分利用校園網等手段擴大學生體育知識面,掌握鍛煉與保健方法,懂得體育鑒賞、自我評價、享受體育、享受生活。④。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在辦好體育積分賽和休閑運動會的同時,抓好院級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把課外體育活動作為體育課的延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提高運動技能及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水平,在體育活動中增加學生間的感情交流,從而活躍校園體育文化氛圍。⑤學生成績考核。一、二年級體育基礎理論課閉卷考試,成績占30%、專項成績占70%。三、四年級與研究生根據出勤率和鍛煉時間分通過和不通過,通過則給予相應的學分。

4、小結

體育課程歸屬于課程的范疇,就應該與任何課程一樣遵循文化傳承這一課程的基本屬性。但是,從大學體育教育的實施環境(人文、物質)的現狀看,傳承體育文化只選擇教師課堂面對面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體育能力與終身體育學習能力為主線,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校校園網絡,在體育傳統文化、體育理論(體育保健、體育醫療、體育鑒賞、健康自我評價等多方面)知識的獲得上,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如網上音視頻課件、網上論壇等,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這樣有助于靈活安排學生的體育學習時間,拓展學生的體育學習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時間、自主選擇學習地點、自主選擇學習群體”,即運用“三自選”模式提升學生的體育文化品位和專業知識水平。同時,專業教師應給予適當的引導,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命過程的體育活動與健身活動,進而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作者:秦立忠陸陽單位:延邊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