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文化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22 11:55:44

導語:教學文化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文化課程改革論文

一、后現代教學文化分析理論

教學文化分析是將學校組織作為文化實體來分析,認為“學校教育組織就像復雜的社會組織一樣符合網絡構成,而不是一個自由標、官方角色、命令和規則推動的正式系統”。文化分析關注課程變革的意義,它確定和檢查教育時間所處社會文化環境里的變革過程。其中一個關鍵是“教學對教師的意義”和那些意義的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不同,它不是特定的學校文化。教學文化承認學校教育本質上是教師做的,在很大意義上是一種普通的職業文化。它使用許多界定文化的詞匯和“標準實踐”、“共享期望”等。構成教學文化的規范、信念和價值觀不具有平等的意義。按科柏特等人的說法,構成教學文化的規范、信念和價值觀可分為“神圣的”和“世俗的”。神圣的被認為是不可更改的教師底線。依據教師實踐的基礎,當神圣的規范受到課程變革的挑戰時,變革將遇到教師的抵制。例如,在許多教師看來,傳授經典永恒的知識是神圣不可改變的,但如果有人提出知識是次要的,能力發展才是最重要的,課程實施重視能力培養和智力開發,這一定會遭到極力反對。與神圣的規范相比,世俗的規范更容易變革。神圣和世俗的文化區分,有利于課程變革許多方面概念的重建,也為教師抵制變革現象提供基礎。這種區別也幫助解釋吸收變革時的不一致。它告訴我們:課程變革中包含的文化與學校中存在的文化優勢越適合,它挑戰的規范越少,成功實施變革的機會越多。因此,看起來,學科的基礎革新與認識中的信念、教育中的教學時間越一致,他們創造出的“文化不協”就越少,因此更能為教師所接受,至少在中學如此。后現代的教學文化分析理論中,我們至少可以作出這樣兩點認識,一是教師與原有教學職業文化對課程改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二是為了課程變革能成功,有必要建立合作的教學文化。

二、教學文化分析理論對課程改革的探索

教學文化可以被看成是課程文化的組成部分。課程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課程是文化的選擇、改造和重組,這是課程文化學上的含義。教學文化分析理論所提出的教師教學文化對課程改革的影響及合作教學文化的重建問題,為我們當前的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從教學文化的角度出發,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應該充實以下兩方面。

1、充分認識教學文化對課程改革的影響

前面說過,后現代教學文化分析理論中,教學文化指教師的職業文化,這種職業文化,對課程改革可以產生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筆者認為,對于教學文化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眼。首先,從大的方面說,國家在推進新課程改革時,必須考慮教學文化的影響。作為國家來說,應該了解國家的教學文化,以求在課程改革中減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抵制。這不是說,國家為了這個目的,減低課程改革的要求,這種被動適應或許為課程改革創造一定的條件,但這會影響課程改革的質量。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積極尋求如何通過課程改革所蘊涵的文化觀念,極力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其次,從微觀層面說,學校領導必須考慮本學校教學文化對課程改革的影響。學校是教育變革的基本單位,任何改革,沒有學校參加,它的實現只能是一句空話。特別是課程觀念變革的今天,課程管理體制由集權走向分權的趨勢占據主流。把課程還給教師,教師從實施者走向課程的參與者,教師成為課程的主體,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一個主要趨勢。所有這些要求校長必須對本校教學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適當調節所推行的改革與教學文化的沖突,保持一定的張力。設法把教學文化從抵制改革的阻力轉變為推動教師參與改革的動力,推動課程改革不斷發展。

2、建立合作型的教學文化

首先,建立學校內部合作型教學文化。學校內合作型教學文化可分為幾個層次:單個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小組的合作,全校教師的合作,這是一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單個教師的合作主要是教師之間相互討論問題,相互促進,促使問題解決或向好的方面發展;教師小組合作指單個教師合作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由教師小組解決;涉及更大的問題由全校教師共同參與解決。可以設想,當這種合作型教學文化建立后,將會極大地幫助教師解決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激發教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其次,建立合作型校外文化,這是學校教學文化的擴展,因為單獨在學校內形成合作型教學文化,還不能真正打破教師之間的孤立主義。它的出現,只不過是內部調整而形成獨立的學校教學文化。要想促進校內合作型教學文化的發展,必須向校外尋求一定幫助,通過校與校之間教學文化吸收和融合,來促進自身的發展。綜上所述,后現代教學文化分析理論從另一個視角審視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它為我們進行的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課程改革中,只有關注教學文化,才能使教學改革科學發展。

作者:朱建軍單位:北華大學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