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8-24 10:54:26
導語:新時期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時期課改的特點
課程改革不僅是一項教育事業內部的改革,而且是一項社會化的一項工程,同時也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意味著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的在改進和完善。作為一名教育者,應重視課改的重要性,積極思考切實有效的模式,主動參與課改實踐,發揮課改的優越性,推動課改向縱深發展,從而優化我們的教育。縱觀各種關于課改的學習材料,我們不難發現這次課改的幾大改革,課程結構的改革、課程內容的改革、在課程實施方式的改革、課程教材的改革等等,在學分制和課程管理上都有了改變,職業學校還要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教師的培養上也向“雙師型”教師轉化。在傳統的課程中,我們看到的是所以同級別的學習,同級別學生都是用的一樣的教材,和一樣的課程,這就是所謂的“統考”,這種傳統的課程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不能培養出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須要順應時代,這也是根據社會發展來決定的。在學科課程實施中,作為專業課,我們在新新課程中加強了對學生實驗、實踐、探究等能力的培養。如計算機專業就開設幾個板塊的課程,有辦公自動化、平面設計,數據編程等,這些課程貫穿于各個學期中完成,這樣就能充分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打開學生的空間思維。新課程體系注重多樣化、多層次、多實踐,使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的發展空間。
二、新時期課改的評價體系
課堂評價體系一直都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項重要手段和技巧,有研究表示,有效的課堂教學與評價體系分割不開的。因此,新時期課堂教學必須要優化評價體系,打破傳統評價體系的弊端提高教學質量。傳統的評價體系不能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氣氛,其主要問題在于如何評、評什么等籠統不明確,往往是教師講什么就是什么,評價觀點以教師為主,這樣就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所以我們要打破傳統的評價體系,一定要把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素質上來,把課堂教學評價活動組成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讓同學們真正的快樂的學習。因此,新時期的教學評價一定要做到整體性、全面性,既要對學生學習成績做出評定,又要正對學生的各種特征做出評定從而充分的開展課堂教學;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的衡量和評價,才能充分的創新課堂。
三、新時期課改的觀念
可以說新課堂的教學觀念實現的幾大轉變。首先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新課改實踐的核心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師首先要建構起“大教學觀”的理念既系統的解讀相應學科的《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及個體差異。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內容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教學目標三個維度(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能力,過程、方法)的手段。其次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好課”的借鑒而不是摸仿。再次是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四是要將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同等對待,要以學生為主,發現教學的問題,及時調整,改善教學措施,重視教學的過程。教師是通過課后學生所反映的各方面問題,根據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確立教學目標,同時為我們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提供了依據。教學反思中有在教學中的經驗,也有不足。通過反思性教學可以使教師逐漸成長,不斷的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四、新時期課改帶來的變化
課改實行至今已有許久,其所帶來的變化也已日漸明顯,主要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學校教材功能的變化。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新時期教材內容的變化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更能展現自己的主觀學習能力,不再是要教師的說教形式。在新時期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研究教材的內容,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讓學生結合實際和社會實情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將教學主題轉移給學生。
(二)教師角色的變化。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個主導作用的,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是被動者,這種學習效果不明顯,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程要求中,教師的角色要以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才能充分的發揮出教學的效果。
(三)學習評價的變化。上文中我們也講了課堂評價的重要性,評價是在學習過程中具有鼓勵性的作用,我們要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關注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態度。專業課上有的操作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倡導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大膽實踐,從而掌握相關技能。課程改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新課程的實施必然牽涉到課程評價、教學評價、學習評價及各類考試的變革,也牽涉到教師角色的轉換及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轉變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改都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教育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處處獲得符合課改要求的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鄭少輝 單位: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張家港分院
- 上一篇: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為民務實清廉演講稿
- 下一篇:農信社普通柜員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