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改革與實踐
時間:2022-09-22 10:07:21
導語: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改革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面臨著與文科類外語類院校截然不同的教學實際,在設定教學目標、教學總體指導思想,選用教學手段與方法時,都必須按照教學實際,以“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為中心”來操作。本文通過兩個年級的教學實踐對比,介紹、分析、評估了涉及各個教學環節的具體改革措施,為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的教學實踐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
一、引言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規定,英美文學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指導課時為每周4課時,分英國和美國文學兩部分,分別用一學年來完成,各個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調整。英美文學課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即將實行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有專家學者提出,要“進一步強調英語類專業人才的人文素養的提升,并以文學素養培養為主要抓手,打造英語類專業的人文情懷”。由此可知,英美文學課對任何一種類型的高校來說都是必須長期積極建設的課程。但是理工類院校的英語專業在學生生源素質、師資隊伍、教材建設、人文環境等方面與文科類、外語類院校相比具有明顯的劣勢,不根據辦學實際而完全照搬文科類、外語類院校英語專業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不僅達不到教學效果,反而讓學生和教師雙方都失去了信心,更不利于理工類院校英語專業的整體發展。筆者所在的理工類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實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英語專業總體發展的定位是以“英語專業基礎+特色方向”搭建學生知識結構,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
(2)根據專業發展定位而制定的培養方案中,文學課的課時已被壓縮到了極限。
(3)英語專業學生生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調劑而來,他們學習英語、學習文學的初始興趣較低。在理工科院校,心照不宣的事實是文科專業是邊緣、弱勢的。英語專業是文科專業中的邊緣和弱勢,而文學課又是英語專業課程中的邊緣和弱勢。所謂“邊緣”和“弱勢”在于沒有話語權,無力改變什么,只能去依附、適應、調整自身,唯此才能在生存中求發展。這番看似悲觀的開場白,其實是理工類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起點。
二、教學目標、教學總體指導思想的改變
南京大學英語專業一直是英美文學與文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先鋒,近年來他們“實施建設了以專業核心課為基礎、專業選修課為提升、專業平臺課為延續、通識同修課和新生研討課為拓展的四位一體的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型課程教學體系。教學目標在于“對學生文學修養的培養,力求通過課程使學生能夠閱讀、分析和批評英美文學作品,了解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撰寫具有自己觀點的文學批評論文。在社會經濟和商業氛圍濃厚的當下,更需要通過專業的核心課程激發學生對文學、翻譯、批評的興趣,引導他們把握文學批評方法,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筆者的專業是文學,本—碩—博都是在人文氛圍濃郁的文科院校就讀,所以南大的做法完全符合筆者對文學課教學的認知和想象。一個對待文學、對待教學有滿腔熱情的教師一定是期待實現南大制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影響教材的選用、教學手段與方法的使用。
筆者在本校2014級英語專業學生身上,就犯了照搬文科類院校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錯誤,可謂是讓學生和筆者都“深受其苦”。筆者給2014級的學生選擇的教材是人大社的《英國文學簡明教程》和外研社的《美國文學史及選讀》(上下冊)。這三大本全英文的書,對學生來說,太難了!看到學生預習的課本,劃得密密麻麻,有太多生詞,而且還有很多文學理論的術語,難上加難。再因為只有32課時,為了兼顧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各自分到16課時,教材的內容只能選著上,教材的利用率不高。經歷了2014級的“煎熬”,筆者對2015級的英美文學課進行了全面改革。教學目標不再直接借用文科院校的高標準高要求,而是在充分考慮理工科院校的辦學實際,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框架內制定的教學目標,即: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接觸、了解英美文學,激發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了解文學史常識和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基本的文學知識去閱讀、分析和批評英美文學史上重要的、經典的作品;培養學生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習慣和自學能力,在有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總體指導思想調整為:根據理工科院校的教學實際,借鑒文科類院校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獨立設計教學內容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有限課時內,發揮教師的引導、引領作用,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只有讓學生對英美文學的學習產生興趣,培養了自學能力,才能彌補課時不足、人文氛圍淡薄等不可改變的事實。束定芳教授認為:“教材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材內容(應該)符合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能力現狀。”所以,筆者為2015級選擇了難度適合于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學生水平的人大社的《英美文學欣賞》(第三版)。這本教材選入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家作品,英美兩國學各設計10個單元。在具體單元的設計上,有中文的“作者簡介”、“作品簡介”、“作品欣賞”和英文的作品節選原文,文選后有“注釋”和“Questions”。這本教材跟2014級的三大本教材比起來,難度明顯降低。對陌生的、有一定難度的文學史、文學理論知識都是用中文介紹,而且語言精練,篇幅不長,能夠對學生起到提點、指導的作用。
三、教學內容、手段與方法上的改革
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上的改革,改革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最重要的是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發展目標為出發點,教學的內容、方式等符合學生的特點。”所以筆者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時刻想到以學生為中心,以理工科院校學生為中心。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是教學內容方面。筆者明確了自己的使命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文學的興趣,做一個他們在文學學習上的領路人,讓他們看到文學之美,領悟到文學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幫助他們打開一個新世界。由此,筆者在新教材中精選了作家作品,2課時為單位介紹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精心安排后的授課內容中,第一次課是導論課,精心準備,力圖一舉抓住學生的興趣。這次課的目標是要指出文學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介紹文學學習的方法,說明有關課程的要求。第二次課是筆者的改革亮點。第二次課從整體上來講文學史,意在為學生提供一個文學史的框架,讓他們樹立一個文學史坐標系,先指出一條線索,為后面具體的作家作品學習奠定基礎。盡管課時十分有限,但“文學史和作品選相結合”的原則不能放棄。如果不掌握文學史線索,不掌握基本的文學史知識,獨立地、抽離地介紹作家作品是無效的。為什么作家要寫那樣一部作品,為什么這部作品要寫這樣的主題,用這樣的語言風格,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回到文學史和文學理論中尋找答案的。所以有了第二次課的知識基礎,后面每次課在講某位作家作品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定位作家和作品在文學史長河中的位置。講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知識,然后進入作家作品學習。
(二)教學手段與方法方面的改革成果
1.高大上的內容與接地氣的語言的融合。文學課的內容是高冷的,學習這門課本來就不輕松的,需要掌握專門的話語系統,搭建專門的知識結構。但是不能用對待文學專業學生的要求去要求學習基礎薄弱、學習熱情淡薄的理工科院校英語專業本科生,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去上課。他們聽懂了,聽進去了才可能愿意去接受更多的東西,從而走上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一味的高冷、全盤的學術話語,會讓他們從最開始就喪失學習動力,然而也不能一味地接地氣,否則文學課的本質就變味了。所以在高大上的內容和接地氣的授課語言上,筆者努力找到一種平衡。關于某個文學理論知識點,先用學理性的語言講述一遍,該嚴肅時嚴肅,然后用學生們聽得懂的通俗的、幽默的、接地氣的語言和事例加以解釋、分析。這樣的語言必定是融合了日常的大白話,流行的網絡語言等,最后再收回到學理化的語言,并要求學生用自己消化后的、學理化的語言來轉述。這就要求教師對授課內容熟悉,而且切實考慮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不忘關注熱點事件和流行話語,把生活與文學聯系在一起。
2.影視資料與文學文本的結合。經典的作家作品大都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只要是被翻拍成電影的文學作品筆者都找到了影音資料,并且用愛剪輯視頻編輯軟件將其剪輯,制作成獨立文件,一般不超過5分鐘。影視資料的運用需要注意幾個問題:(1)播放電影片段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是輔助的教學手段。對文學文本的細讀是一定在觀看影像文本之前的。(2)學生觀看視頻資料不是放松娛樂,教師需要提前設計好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看后結合文學文本來回答問題。一定要杜絕用輕松愉悅的視覺文本來代替文學文本的細讀。(3)所找的電影力求最優秀、最經典的版本。
3.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做報告。筆者把作家生平和作品背景的介紹留給學生來做報告,筆者相信這是他們能力所及的。在第一次課時,筆者就把授課時間表和話題設置好,發給學生,由學生自由分組自選話題,報告形式鼓勵創新。例如有個小組的任務只是介紹莎士比亞的生平,但是他們另外準備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小片段來表演。為了促使其他學生認真聽小組報告,筆者設計了評分表。要求作為聽眾的學生進行評價,評分總分為10分(內容5分,形式5分),并寫出評分理由。這張評分表會不定期地抽查,學期末上交。
4.讀書會。這個環節的設置與教學目標是緊扣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當前手機全面占領我們閱讀時間的情況下,讀書變成了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根據問卷調查,62.5%的學生的閱讀習慣是“想起來就讀,想不起來就不讀”,“平均每月讀一部文學作品”的學生只有10.71%。讀書會要求學生介紹一部自己正在讀或讀過的英美文學作品,用五分鐘的時間闡述推薦理由。這一環節計入平時成績,一學期兩次,以抽點學生的方式進行。其實,在課時極其有限的情況下,依然設置這個環節,就是想促使學生課后閱讀,讓他們明白文學學習的功夫是在課后。
5.多樣化的學情監控。每次課前5分鐘以隨機點名的方式抽查學生對上一次課的學習情況,這個環節的意義是提醒學生要及時復習消化,筆者還使用了“雨課堂”來輔助教學。根據授課進度,通過“雨課堂”制作和上傳測試題,直接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實時查看學生答題的情況。還有期中紙質測驗,測驗結果計入平時成績。通過各種形式的提問、測驗,筆者能夠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并相應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在課程結束后,筆者還使用問卷星進行匿名調查,從教材難度、教學風格、課堂管理等各個細節上獲取學生的真實反饋,以便幫助自己提高教學水平。
6.需要原創力的作業與期末考試。此前給2014級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傳統的讀書報告,但是抄襲情況嚴重,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從2015級開始,筆者放棄了傳統的讀書報告,設計了需要文學原創力的作業。例如,在上浪漫主義詩歌時,要求學生模寫英語韻律詩。在上惠特曼的“SongofMyself”時,要求學生領會詩歌的精神,大膽歌頌自己,用自由詩的形式創作一首歌頌自己的“SongofMyself”。原創作業還包括給小說畫人物關系圖。這個作業的目的告訴學生有這樣的方法來梳理人物關系,另外人物關系圖網上沒有可抄的,迫使學生發揮原創力。期末考試筆者設計了創作題,例如定題的詩歌、散文、微小說創作,還有文學作品賞析題。給出一首學生從未接觸過的詩歌,要求他們運用一定的文學知識來賞析。例如賞析EmilyDickinson的詩“Hopeisathingwithfeather”,狄金森的詩歌意義是開放的,闡釋空間很大。這樣一道真正的主觀題,可以展現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文學素養較弱但學習態度認真的學生,就會按照筆者課堂上介紹的詩歌賞析方法,按部就班地分析;而文學素養好的同學就能在基本的分析套路之上,用較為優美的語言來分析詩歌,效果實在是讓筆者喜出望外。
四、結語
筆者在對2015級學生進行結課調查時,得到一些令人欣慰的數據。在他們上英美文學課前,有17.86%的學生“喜歡文學,有良好的閱讀習慣”,12.5%的學生“喜歡文學,但不喜歡外國文學”,69.64%的學生對待文學的態度是“談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但偶爾會看些文學作品”。在學習了英美文學課后,有23.21%的學生對待文學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文學感興趣了”;46.43%的學生“發生了一丁點變化,我有心去找文學作品來讀”。態度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因為上課時接觸了新的知識打開了新世界,于是對文學產生了興趣”(69.64%);“因為喜歡老師的授課風格和教學方法而喜歡上文學”(51.79%);“因為被文學作品內容本身吸引,找到了打開文學的正確方式而喜歡上文學”(44.64%);“因為確實認識到了文學給生活和心靈帶來的滋養而愛上文學”(37.5%)。現在大家都在說“不忘初心”。作為一個教授文學課的教師,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學校、氛圍、環境,初心都不會改變,那就是把文學這種美好的東西指點給學生看,散播給學生聽,至于怎么指點,怎么散播,怎么指點和散播才是恰當有效的,這就是我們作為教師該一直思考并實踐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仲偉合.《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導下的英語類專業創新發展[J].外語界,2015,(03):2-8.
[3]何寧,張瑛.論英美文學與文化研究型課程體系建設[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04):64-67,75.
[4]束定芳.外語課堂有效教學的著力點與評估標準———第七屆“外教社杯”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比賽綜合組賽況評點[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01):49-52.
作者:曾軼峰 盧萱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上一篇:職教課程觀的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分析
- 下一篇:會計人才培養分層實訓模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