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汽車構造課程改革探討
時間:2022-11-06 09:06:48
導語:本科院校汽車構造課程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已經是高校培養人才的的一個考核方向,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綜合創造能力的重要性更是培養卓越人才為核心,文章以我校汽車專業基礎課程群教學改革研究為起點,積極探索以培養卓越人才為核心目標汽車構造新型教學改革方式,為后續課程和人才培養計劃做足夠支撐。
關鍵詞:卓越人才;汽車構造;教學改革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越來越快的提上了教育改革的日程。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須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社會進步提供優秀的人才保障中要積極發揮自身價值,其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出一流人才,建成卓越的高等學校教育。現在多數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認識到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綜合創造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學校招生的擴張,專業設置、資源配置不盡合理,加之部分院校根深蒂固的一些傳統觀念,教學改革的主動性不強,教學改革效果不明顯。以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應對本地區發展對汽車類技術人才的需要,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我校積極探索適合實際需求的汽車專業基礎課程群改革,本文以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為例進行探討分析。
1汽車構造在課程體系中的作用
汽車構造是我校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交通運輸(車聯網方向)三個本科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是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如《汽車理論》、《發動機原理》《汽車設計》等課程的前銜課程[1],是整個汽車類專業全套課程教學的過渡支撐。該課程主要使學生掌握汽車不同類型的典型結構、主要零部件技術參數,熟悉發動機、底盤相關系統、總成和零部件的基本結構、以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同時講解汽車發展前沿技術、新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趨勢等。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但關系到后續課程學習,同時影響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以及在后期工作就業中對崗位適應和社會對畢業生反響均造成較大的影響。
2傳統教學方法、課程考核及效果
過去我校以及大多數地方性高校在汽車構造的教學中還是以主要任課教師全程講授理論知識,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加之近期以來往往是多班級甚至是多專業“合堂”教學模式,教學班級人數較多,教學管控較差,盡管多次教學改進,在某些章節和知識點中教師積極引入色彩豐富的圖片、具有前沿科技的視頻、動畫等新型教學內容,但是不能全部覆蓋課程全部知識點,造成學生單純的在興趣度較高的內容上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其他內容仍然參與度、主動性不高,長期以來,學生多該課程的理論知識掌握較為淺顯,并且偏碎片化,未能形成有效的理論學習體系,一學期下來,真正有效學習知識的時間較少,學習效果較差。同時,理論教學仍舊與實踐教學未能實習較強的統一,最后考核方式仍舊是單純的閉卷紙質考核,學生缺乏對課程理論有效的應用和理解,只是單純的背誦記憶名詞術語和知識點,造成教學最終結果未能支撐專業人才目標,更無法提高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程案例的工程素養。
3汽車構造教學改革新舉措
3.1引入模塊化教學,實行多教師交叉授課。所謂的模塊化教學多教師授課是指將汽車構造課程內容有序的整理成幾個大的模塊并引入多教師理論授課講解。汽車構造課程具有內容較多,范圍較大,結構性強、新技術日新月異等特點。傳統的汽車構造課程的教學往往是某一個授課教師面向教學班級同學全程進行課程的教授,該方式雖然能夠對學習的連貫性有一定好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具有很大弊端,比如每個教師各自擅長領域不同、科研方向不同,對各部分理論知識的儲備和興奮點不同時,教學效果會有很大差異。基于這種情況,模塊化教學的開展,根據教師學術科研背景、知識的儲備情況,采用多人配合教授模式,將課程內容按照大綱要求整理規劃成幾大模塊。比如發動機內部結構模塊、發動機冷卻潤滑模塊、底盤傳動制動模塊、轉向減振模塊等等。模塊化教學能夠發揮群體教學優勢,引入不同風格教學模式,同時使學生保持對理論學習的新鮮和熱情,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3.2混合式教學平臺的搭建。混合式教學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利用視頻、圖片、PPT等多媒體素材,向學生提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主題,部分課程內容學生慕課的形式在網上直接學習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主動權[2]。在課堂上,教師針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講授,同時進行討論、答疑及少量測試等方法,開展協作探究。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我院對汽車構造課程開展了校級在線課程的建設并積極進行省級課程的申報。本課程建設涉及汽車發動機、汽車底盤結構組成與工作原理等內容,每一個系統的結構復雜且比較抽象,利用混合教學平臺進行視頻,動畫、微課、教學PPT等項目進行合理組織。旨在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于該類課程的學習興趣,加強對結構內容的掌握。3.3小班額分專業教學模式。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包括汽車構造,因為教學場地和教師配額限制多采用大班額合堂上課,該方式的教學首先在教學效果上老師沒法合理的掌控課堂,對學生的理解和知識的把控不到位,同時更是對各專業的培養方向造成不良影響,教學重點重合對學生后期課程的支撐不到位。在后期教學中采用小班額每班人數不超過50人,按專業授課。教師講授更貼合本專業的理論和案例,為學生的后期不同方向課程的學習以及就業起到更有針對性的支撐。3.4翻轉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對于汽車構造的教學內容,不能簡單的照本宣科,全程無引導、無啟發的灌輸教學,長期如此教師的講解方式往往固話,并且使學生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繼而對后續課程甚至是本專業失去興趣和求知欲。新的教學模式要引入啟發式教學模式,變學生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根據當前知識探索新型問題,從而在問題探索中實現主動式學習。該教學模式不但對老師提出了較高的理論知識教學儲備,更要去教師主動去掌握前沿新技術新熱點新問題才能形成有效的問題導入,同時要熟悉學生,多和其進行學科學術上的交流[3]。互動式教學在加強師生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同時也可以采用項目啟發式教學。學生在課堂所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完成項目文獻收集、小組討論,并形成PPT答辯文檔和書面報告。通過項目啟發式教學,學生文獻資料的查閱、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知識的總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技術溝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學習主動地提高,增強了團隊意識,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到了現代汽車工程中不同領域的研究進展,大大開拓了學生的學術視野。3.5實習式現場教學,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培養卓越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汽車構造的教學目標要是學生在掌握車輛的基本結構作用、工作原理,更要加強實習實踐等訓練,在實訓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理論知識才能更有效的指導實習的順利完備的進行。因此,實踐教學的效果好壞直接關乎整個教學目標的達成。多數院校目前采用的實習教學模式往往和理論教學割裂,通常在集中在某一個時間段,在理論知識學習完畢的基礎上集中實現拆裝實訓,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造成實習教學和理論教學的脫節,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果,實習式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實習式教學是將理論教學安排到實習實訓室,在理論講授的同時穿插進行實訓的拆裝,充分地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了一起,體現了科學創新的理念。這種科學且具有創新的現場實地教學使學生對汽車不再產生陌生感,同時理論知識也可以更好地被學生所消化[4]。3.6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實行考核指標多元化。教學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有相應的考核方式,現行考核采用閉卷理論考試指標較為單一,改進后的實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其具體措施如下:(1)理論教學環節考核,任課教師交叉命題,整理匯總成試題庫,批閱試卷采用流水作業;(2)實踐教學環節考核,采用整車項目拆裝考核法。現場教學中根據章節學習的需要展示的是零部件和總成的拆裝實習,而最終實習考核是整車所有部件的拆裝,從發動機、變速器、驅動橋、制動系統、行駛系統等一系列拆裝項目中隨機抽取2個進行考核,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指定的項目拆裝,步驟準確操作規范即為考核通過,否則進行二次補考。(3)采取對與課程相關的科創比賽實行鼓勵加分措施。汽車構成乃至整個汽車專業相關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為核心,課程的考核以開放性的舉措,比如在學生科技獲獎和發明創造方面給予加分獎勵,制定完整的分值認定體系。學科競賽與科技活動是鍛煉學生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好載體[5],同時更是學生對于所學理論知識應用的較高表現,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與學科相關的比賽,并將競賽成績作為專業課程考核指標之一,折算成一定的學時給予學分上的認證和獎勵。
4結語
培養卓越人才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要求的考核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同時學生動手能力、綜合創造能力更是培養卓越人才為核心,本文以汽車構造教學改革研究為起點,積極探索以培養卓越人才為核心目標汽車專業基礎課改革方式,分析現有汽車構造教學現狀,對授課內容體系進行有效整合,引入模塊化教學,實行多教師交叉授課、搭建混合式教學平臺、小班額分專業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實習式現場教學等多元化教學和考核方式,使之適合新形勢下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洪新,劉豪睿,張琦.基于協同育人的汽車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探索[J].新西部,2018(6).
[2]侯占峰,劉海洋等.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汽車構造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建設[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8(3).
[3]郭翠霞,田建平,劉曉敘,等.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核心的汽車構造教學改革研究[J].時代農機,2013(11):290-291.
[4]陳齊平,吳明明,李香芹,等.基于科學創新培養理念的汽車構造課程改革[J].機械職業教育,2018(3).
[5]鄧濤,尹燕莉,隗寒冰.“專業綜合改革試點”背景下汽車構造課程特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探討[J].才智,2012(21):196.
作者:劉世達 馬洪新 劉豪睿 單位:德州學院汽車工程學院
- 上一篇:院內感染控制中護理管理作用
- 下一篇:高校計算機安全教育教學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