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11-26 03:00:42

導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課程教學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宗旨是為未來工程領域培養多種類型優秀的工程師后備軍.針對基于卓越計劃的各專業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課程教學,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資料和實踐教學4個方面進行改革,普及環境教育,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教學改革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由教育部制定,旨在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的重大舉措[1].卓越工程師肩負著未來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2],必須掌握一定的環境治理技術、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才能在生產過程中與環保工程師進行溝通和合作[3];才能對生產全過程進行污染控制,實施清潔生產,不斷地在生產過程中實施節能減排,保證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能耗、物耗,減小成本,貫徹好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的各專業開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授課對象是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其知識背景不同,目前的教學方式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本文分析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傳統教學的現狀,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提出改革.

1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教學現狀分析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圍繞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保護措施及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清潔生產相結合3個方面展開,授課內容較多.開課班級的學生通常為來自不同專業的非環境專業的學生,授課教師通常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相同的授課計劃,并且受學校安排課時限制,通常為了突出重點,對教材有所取舍,難免出現課程內容偏于理論.導致學生課堂積極性不高,課程知識和社會發展關聯性不高,學生作業抄襲等現象.在教學過程中,一般使用傳統的多媒體課件配合板書講授,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比較單一,導致其無法全方位了解課程內容.實踐教學環節嚴重缺失,課程內容遠遠滯后于社會需求[4].采用的考核方式也多為開卷考試或課后交一篇論文.基于這些現狀,如何加強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2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教學改革舉措

2.1優化教學內容體系.根據卓越工程師教育的目標,結合當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特點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精選教學內容.2.1.1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和熱點問題相結合.保留經典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知識,同時兼顧環境保護的前沿技術與發展動向,拓寬學生的視野,更新學生的知識體系,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內容設置過程中,結合社會環境保護熱點問題,增加國際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方面最新的動態與進展,并將這部分內容作為每節課課程引導內容,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介紹大氣污染這部分內容時,結合社會關注的熱點——霧霾天氣的產生,通常采用PM2.5的防范措施等,講授大氣顆粒物的基本知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起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2.1.2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背景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按專業編排教學班級,針對學生的專業背景,介紹本專業所涉及的行業污染來源、污染治理技術及節能減排技術等.使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本行業的污染現狀,并初步具備解決本行業環境問題以及在本行業實施清潔生產、設計環境友好性工藝的能力.如對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學生授課,介紹水污染這部分內容時,還應介紹港口污染防治、洗艙污水的處理技術等內容,將教學內容與專業背景相結合,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型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2.2豐富教學手段.采用以課堂講課為主,輔以網絡教學、影音教學、專題研討和案例式教學等多元化以及立體化的教學模式.除傳統的課堂講授外,還采用了音像教學片教學、網絡輔助教學、案例教學和研討活動.針對教學內容建立豐富的影音教學素材庫,彌補了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的弊端[5],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教學形式更為生動.在課堂上建立師生互動,引入豐富的案例進行分析,并針對部分章節涉及的熱點問題進行專題研討,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2.3立體化教學資料的設計.針對優化后的課程內容體系組織教學內容,精選教材或編寫講義,在紙質教材的基礎上,完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包括電子教案、電子課件、試題庫、電子圖書和資料庫等.并將各種教學資料(如電子教案、電子課件、試題庫、電子圖書和資料庫等)上網,逐步建成獨立的課程網站.網絡教學系統的建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彌補了由于課時限制導致的教學內容過于縮減的問題.2.4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實施卓越計劃就是要推進現行高校教育改革,進一步培養卓越工程師工程實踐能力,這是卓越計劃的根本意義和突破之處[6-10].在原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教學時數,用于安排實踐教學.實踐環節可從多個層面開展:第一,選擇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相交叉的環境問題,開展專題調查,提出解決方案,使學生掌握專業領域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在未來的工作中進行環境保護的實踐能力;第二,開展環保公益實踐或者環保社團活動,使學生廣泛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的社會實踐中,積極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培養其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針對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臭氧層日和國際濕地日等環境日組織主題宣傳活動,使學生通過閱讀該領域的相關資料加深對各種環境問題的理解,并積極帶動其他人一起行動起來保護環境.第三,指導大學生在暑期社會調查中開展環境保護的相關實踐,如針對酸雨污染、濕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環境問題展開調查.通過調查總結,促使學生對環境問題進行反思,激起其對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責任心.同時也使各專業的學生更好地理解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知識,在未來各專業的生產實踐中能夠自主地開展環境保護實踐.

綜上所述,采取以卓越計劃為指導,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資料和實踐教學4個環節進行了改革,對高校各專業的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使其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具備解決本行業環境問題的基本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孫禺.人才與競爭:我國未來工程師培養的戰略制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五年回顧之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5):1-10

[2]李越.政策與資源:面向工業化的高等教育協同創新——“卓越工程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五年回顧之二校公選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改革實踐及體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6):1-9

[3]肖斌.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生物技術制藥》教學改革[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11):1125-1128

[4]趙本良.高校公選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改革實踐及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9):110-111

[5]朱秀芳.淺談普通高校《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通識課程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14(14):139-143

[6]謝越.國內外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差異比較[J].大學教育,2016(12):33-34

[7]琚生根.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網絡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11):23-29

[8]韓新才.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工程教育體系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3):13-17

[9]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10]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8

作者:宋艷華 陳芳艷 季更生 劉延鵬 商丹紅 楊統一 王新剛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