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改革分析

時間:2022-01-28 09:18:07

導語: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改革分析

一、專業培養目標

建環專業致力于培養能夠從事暖通空調、建筑給排水等公共設施系統方面的設計、施工、安裝調試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故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強的供熱、通風、空調、室內給排水方面的設計、施工及安裝調試能力,且具有初步制定建筑設備自動化方案的能力。為達到這一目標,我院培養方案中把課程分成公共基礎課、公共核心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集中實踐環節。而《建筑環境測試技術》是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二、課程地位

建筑環境測試技術這門課程在本科生教學計劃中第五學期進行授課,課程詳細介紹了溫度、濕度、壓力、流速等在供熱、通風、空調、建筑給水排水等公共設施系統中常見參數的基本測量方法以及相關測量儀表的工作原理和應用,為學生畢業后從事空調系統安裝調試等工作奠定了基礎。且本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課程上講授的參數測定方法以及測量儀表的工作原理與學生后續將要學習的傳熱學、供熱工程、空氣調節等多門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的實驗課息息相關,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參數的測量原理和方法,能為諸如除塵器、壓縮機、空調機組的性能測試等后續專業課程實驗打下基礎,所以建筑環境測試技術也是其他專業課的先修課程。

三、教學存在問題

1.傳統教學方法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本課程教學多采用講授法,即通過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此方法拘泥于課本知識,講課內容枯燥,重理論輕實踐,對本課程來說測量原理抽象難懂,學生聽課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反映課本知識體系不清,內容雜亂無章、枯燥無味,課堂氣氛沉悶等問題,嚴重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故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教學內容滯后,未能與時俱進。建筑環境測試技術這門課不同于其他課程,隨著社會的進步,計算機、通信技術的發展,暖通系統的智能性和節能性有了新的需求和定位,新技術、新手段在測量技術上的應用越來越多,技術更新越來越快,各種新型檢測儀表和傳感器、測量系統不斷涌現,課程內容相對于科技發展較為滯后,無法反映測試技術最新發展動態,從而導致課程的工程應用性減弱。3.理論與實踐聯系性薄弱。受到教學經費的限制,本院建環專業的實驗建設并不完善,設備過于陳舊,數量少,更新換代慢,且實驗課上老師會講解設備儀表的使用方法,但對設備的原理、構造及保養方法則不會過多介紹,導致學生對測試系統的建立及測量原理理解不深刻。課程上,有些學生不敢動手操作怕弄壞儀器,有些學生認為實驗并不重要,不親自操作設備,更有甚者直接抄取其他同學實驗報告,從根本上忽視實驗的真正意義,從而導致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得不到有效鍛煉。針對上述問題,我院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組采取了相應改革措施,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課程教學改革

1.教學內容整合。本課程選用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既注重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介紹,又注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知識面的拓寬,符合我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教材詳細介紹了測量的基本知識及溫度、濕度、壓力、流量、流速等參數的測量技術,與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大綱要求相符。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該課程為32學時,其中課程理論教學28學時,實驗課4學時。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完成較多的教學內容,只有把握該課程最基本的核心內容,有的放矢。鑒于教材第九章及第十章內容在學生后續課程建筑環境學和建筑冷熱源中有詳細介紹,第11-13章的自動控制,在第七學期會專門開設《建筑設備自動化》課程進行詳細講解,為了避免學生重復學習,對教材進行整合,按大綱要求,詳細講解1—8章。2.教學方法改革。建筑環境測試技術是一門工程技術性比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問題引導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教學法、舉例法。(1)問題引導法。問題引導法貫穿整門課程的教學,該方法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把聽課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獲取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授等環面積法測平均流速時,首先引導學生思考流量測量的方法,然后提出根據平均流速和截面積求流量的測量思路,最后引出平均流速測點選取的問題及等環面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2)多媒體課件演示教學法。對于課程中晦澀難懂的原理及測量方法,通過多媒體手段,把原理、儀器及復雜的步驟制作成動畫演示給學生,既能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還能充分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多媒體手段將新產品、新技術、新方法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及時了解本專業測量技術的新動向,從而達到要求學生了解建筑環境測量技術新進展的課程目標。(3)舉例法。課程講授過程中輔助采用舉例法,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具有工程性,與工程實踐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在課程中列舉一些工程上的案例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比如在講到壓力表安裝時,要求學生掌握壓力表的安裝原則,講授過程中,展示一些工程常見的壓力表安裝錯誤的圖片,讓學生分析每張圖片的錯誤之處,從而熟練掌握壓力表的安裝要求。3.實踐環節建設。根據課程目標及學校基本情況,實踐教學主要從課程基礎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和學生創新實驗三方面著手。(1)由于實驗室條件有限,本課程包括熱電偶的制作與標定及流速與流量測量兩個實驗,雖然對應于建筑環境測試技術這門課的實驗只有兩個,但實際上在供熱工程、空氣調節等課程中都會涉及壓力、流量等參數的測量,所以在保證本課程學時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到實驗室參觀其他參數的測量儀器,通過現場教學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各參數測量原理的掌握,也為后續專業課程實驗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2)對于實訓部分,課程目標中要求學生掌握各參數的測量原理及方法,本校正好有全套中央空調監控系統,包括溫度、濕度、壓差、風速等一系列空調系統中常見參數的測量儀表,可以利用這一系統,通過講解和演示,使學生現場了解課本中提到的測試技術及參數測量的基本過程,加強記憶。(3)最后,創新性實驗,在課程相關理論知識講授完成后,建議和指導學生申請創新性實驗課題,形成實驗小組,以團隊形式完成。目前,開展的與本課程相關的實驗項目有散熱器熱工性能測量實驗、墻體熱工性能測試及評價實驗研究等,完成后,學生不僅要上交研究報告,還需按課題組以PPT形式進行匯報,開展答辯。通過創新性實驗的全程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實踐環節的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的內容將不斷豐富,只有不斷地探索、改進和完善,才能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和專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賴學江.“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教學中的項目教學法應用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90-92.

[2]周育才.“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17):106-107.

[3]李慧,王桂榮.建筑環境測試技術研究性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129-132.

[4]高微,趙榮飛,牛衛生,等.建筑環境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3,35(5):132-135.

作者:史新立 張瑤 單位:唐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