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科學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10:11:00
導語:新課改下科學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1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出生的孩子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作為科學啟蒙教育的小學科學教育應具有開放性和活動性,使教學不局限于校內、課堂和書本,而是開放教育空間、拓寬教育渠道,進行開放式的教育活動;使教學活動由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靈活地選取探索途徑和方法,為學生提供發展創造性思維和實踐的機會。
在新的科學課程改革形勢下,我對科學教學進行了開放性的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開放的教學內容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指出:“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于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
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開放性的實踐,引導學生廣泛利用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來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1、開放地使用教材
“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教材只是教師實施科學教學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依據。要‘用實驗教材去教’,而不是‘教實驗教材’”。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教材進行如下的開放性處理:
⑴重組教材,讓學生有機會在實踐探索中完成發展新舊知識的同化。
根據科學課程提出的培養目標,教育不僅是讓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獲取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對自然事物和規律進行自主的、能動的、創造性的認識能力。在教《玩滾輪》一課時我把它與前面單元中《快與慢》一課中的活動——《玩小車》進行了整合,對教材活動進行了創造性設計。通過讓學生玩滾輪進行對比實驗,探究滾輪滾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此外我還發現教材上所使用的材料有限(泡沫塑料板),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控制條件來進行探究。所以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換用了大小不同的直線車輪子做滾輪的輪子。中間的軸則用大小不同的橡皮塞進行固定。重物則采用了橡皮塞、乒乓球、鉤碼、直線車輪子等多種物品。學生可以自由地對已安裝好的滾輪進行材料的替換和裝卸。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突破重點。同時也是對以前所學的有關材料的性質、功能的綜合運用。
⑵優化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做學生探究活動的促進者。
培養學生自行探究知識的能力,就是要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研究問題,獲得知識,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要學會想象、學會預測、學會假設、學會推理,而教師在其探究活動中則擔負起指導和促進的作用,教師指導得當,促進得到位,學生的創新火花才會在他們的探究過程中閃現。例如,我教《紙飛翼》一課時,就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切入點安排在以下兩個活動途徑中: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將兩張紙片,一張平放,一張豎立,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看哪張下落時留空時間最長,下落的路線有什么不同?活動中讓學生先進行猜測再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第二個活動是以第一個活動為基礎,自己設計一種下落路線較直、留空時間最長的紙飛翼。如果學生在前一個探究活動中獲取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那后一個探究活動就是要促進他們展現自我建構,通過外部新知刺激與前知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使其內化重組,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我覺得,這兩個教學活動的設置,它不但體現出了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一種“內化”的效果,也展示了學生綜合能力創新發展內在的潛能,而且還為后面的研究紙飛翼的實踐活動引發出了探究的欲望,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
⑶依據(托)教材,打破課堂局限性,讓教學走向“開放”。
自然教學的內容是上天文下地質包羅萬象,大自然中許多活生生的事物變化在課堂上是無法識別“廬山真面目”的。教學中雖然通過各種直觀手段來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現象,但有些教學內容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認識范圍、認識程度的局限性,造成學生興趣減弱,形成表象不實,不利于科學概念的建立,也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學生在《認識自己》一課中認識自己的生長變化這一內容,在課堂35分鐘內那是無法進行的;再如教材中出現的“風力的觀測”、“埋垃圾的觀測”等,這些內容要組織活動,就課堂內是無法操作的。像這類教材的處理,就必須結合課堂教學,打破課堂時限,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實地科學觀察和調查、利用課后的延序補充教學才能讓學生獲得真知。為此,為了讓學生能連貫地掌握自然變化的現象與規律,我在指導學生進行“風力的觀測”與“埋垃圾的觀測”兩課學習時,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指導學生先認識什么是“風力”、怎樣認識風力等方法后,再給他們提出測量觀察的要求,然后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選好的觀測實地進行實際測量。當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掌握并測準了第一手資料,再回到課內,總結實踐活動的收效,然后再布置任務讓這些學生帶著已形成的技能繼續回到自己生活的自然界進入一周、一個月的短時間的獨立操作。通過兩輪的進出課堂,學生才會自身體驗到自然界的事物是變化無常的,自然界的變化也是有規律的。在觀察操作中,學生不但能用文字符號或圖畫記錄天氣,而且還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提問,如有些學生向我提問:“為什么陰天和晴天的風向不同,風力也不同?”“為什么那么小的塑料袋在土壤里待那么久也不腐爛?”所以,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教學,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在這個觀察場所中形成或得到認識事物對比經驗,利用這些對比經驗學生就能自發地產生各種想象,提出各種思想的問題,這不正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中所期盼得到的教學效果嗎?同時不也是我們科學課程探究教學所要達到的最核心的目標嗎?
2、充分利用課外資源
⑴網絡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僅靠課本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探究科學奧秘的渴望與追求。利用網絡開發教學資源,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長的科學發展史、社會生活中的現代科學新成果等內容,通過多媒體進入課堂,讓學生直接感受,激發興趣,拓寬視野,獲取更多的科學信息。在教學中我利用網絡找尋學生中的熱點,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利用網絡,設計教學活動;利用網絡培養學生閱讀、交流能力;利用網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力。使學生的閱讀、交流能力和創造性學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⑵課余玩樂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感興趣的事情!如果我們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帶有思考地玩,帶有智慧地玩”,把“玩”當作一項科學探究活動來進行。這樣的話,說不定日后的眾多科學家、發明家就是從這“玩”中誕生!
我在《玩滾輪》一課中,讓學生從玩滾輪的過程中探究滾輪滾動的快慢與它的哪些因素有關。使整個玩滾輪的過程實際上就演變成了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于是,溜溜球、飛盤、陀螺、直升飛機、竹蜻蜓等各種玩具的探究活動因此也都成為了孩子們課余玩樂的主題!
二、開放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實施教學方法的開放和學習方法的開放,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按之去進行探究活動,最終了解一些知識,學會一些技能。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中,培養其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如《降落傘的研究》一課中,當提出“降落傘為什么下降有快有慢?”這一問題后,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于是出現了降落傘的下降速度與它的傘面材料、傘面面積大小、傘繩長度、重物重量甚至外界的風力等有關系的種種猜測,然后自己設想一系列活動——驗證猜測,得出科學的結論。又如在《水與生命》這一課的教學中,當學生說出很多的水果和食品內都含有水分后,就讓學生討論“你怎么知道它們都含有水分呢?有什么辦法證明?”于是出現了“吃、擠壓、腳踩、切碎”等許多方法,下面的活動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學生按各自的辦法進行活動,得出結論,科學地證明了植物不僅維持生命需要水分,同時它體內的組成部分很大一部分就是水。這樣,在學生全身心的經歷和體驗過程中,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養,而且他們對科學課的興趣超出了我的預料,每節都是下課鈴聲已響,可學生的問題還是不斷,他們的討論、爭議還那么激烈,讓我真是不忍心打斷他們……更有些學生還提出:“老師,科學課太少了,每周再安排幾節才好呢!”
在學法開放的同時,我還注重了學法的拓展,如:在了解“食物的營養”這一學習活動中,先提出“你最愛吃什么食物?它含有什么營養成分?”這一問題,當學生回答后接著問:“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肯定評價。當學生說很多都是父母告訴的,教師說:“那還有什么方法和途徑來知道事物里所含的營養成分呢?”有的學生說:“查閱資料!”有的說:“看電視、光碟!”有的說:“咨詢醫生!”有的說:“上網查閱!”還有的說:“利用業余時間我們小組組織起來去超市調查!”……這樣使學生了解和知道了更多的學習方法和知識獲取的途徑,為自己的探究學習、思考觀察,不斷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上一篇:區總工會踐行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 下一篇:水利工程管理處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