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工作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10:35:00
導語:教研工作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研工作對于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全面落實課程改革的目標,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面對課改的新形勢、新任務,迫切要求我們加強學習研究,實現職業角色創新,完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切實提升自我教研水平。
一、認清形勢,明確要求
長期以來形成的完全自上而下的課程運轉模式,使得教研員的工作任務主要是單向地向一線教師詮釋國家課程與教學大綱的目標、內容和實施的具體意見。教研工作的主要意義是規范日常教學、實施共性化課程、鑒定教師教學水平。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僅僅作為國家課程意志忠實而被動的附屬者存在,教師教研主體地位的缺失,抑制了教師的自由創新,也阻礙了他們的專業發展。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是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要求和緊迫任務,也是深化教學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對于我們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教學研究應該以新課程為導向,從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需要出發,緊緊圍繞地方和學校課程實施的問題,把握重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研究,不斷提高研究的層次和水平,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
針對教研工作的新要求,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課改成敗,系于教師。此次新課程實驗,不僅僅是驗證課程標準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鍛造一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師隊伍。因此,我們嘗試建立培訓、教研相結合的教研工作方式,把課程培訓作為推進課程改革的一項基礎工作來抓,使課程改革同時成為先進教育思想和先進教育技術普及的過程。新課程實驗伊始,教研室就推薦了各學科首批實驗教師名單,并帶領參加省市級課程培訓活動;還利用雙休日、暑寒假組織了分學科教材教法培訓班、中小學教導主任培訓班。培訓采取了多種形式,除傳統的專家講座等形式外,“自下而上”培訓、“互動式”培訓、“參與式”培訓、“實踐式”培訓,受到教師們的空前歡迎,“自主、合作、探究”成為教師培訓的主旋律。
通過培訓,教師的觀念得到了更新,在形成新理念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以理論指導實踐,提高新課程實施水平,我們教研室負責成立了中小學各科課改研究小組,提供了多項課改研究課題,并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新課程教研活動。為加強研究,還分別確立了十所中小學作為課改實驗基地,教研室定期去指導、督促其課改工作。教研室還組織十五名教研員分赴十五個鄉鎮的中小學進行課改、教科研專項調研。為加強宣傳,教研室創辦了內部刊物《新課程》、各科教研員建立了個人網頁,傳播課改信息,交流課改經驗,開展課改研究。教研室還與進修學校聯合舉辦了新課程教學設計評比。在常規教研活動中,我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學生、教師發展為核心,力求教研活動專題化,指導問題真實化、具體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為加強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動,教研室充分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構建了區、片、校三級學科教研網絡,還定期舉行跨區域五縣市教研活動,并倡導跨學科綜合教研、課題聯動式教研等。
二、明確職能,轉變角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各中小學教研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并與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建立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強調“各級中小學教研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工作,要加強與師范院校的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的聯系,發揮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優勢,形成實驗區工作的專業指導力量。教研人員要轉變教育觀念,按實施新課程的要求,為中小學推進教學改革服務”。“要建立培訓、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實驗工作方式”。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王湛同志再次強調“各地教研部門將推進課程改革作為教研系統的主要職能”。這些精神明確了教研機構在新形勢下的工作職能及教研員的工作角色、任務和作用。教研人員要進行職業角色創新,盡快成為課改探索的組織者、合作者、研究者、指導者。
教研員要由國家課程和教學大綱的詮釋者,轉變為課程和教學理論的研究者;超越形態各異的課程與教學實踐,努力追蹤中外課程理論和學科理論的最新發展,汲取養料;克服重學科知識而輕理論的片面傾向,突破狹隘的視域和落后的觀念,站在更高的層面來觀照和研究當下的中國基礎教育課改實踐。
教研員要由共性化課程的規范者轉變為個性化課程的催生者,鼓勵教師揮灑創造精神和創造才能,拓展課程實施的彈性空間;引導教師在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大膽、自覺地去突破指令性課程范式中形成的種種清規戒律,以創新者的姿態去塑造個性化課程。
教研員要由教師教學水平的鑒定者轉變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者,將教研工作方式由自上而下的鑒定式轉變為與教師雙向互動、平等交流的探討式;更新教學評價的操作要領,變簡單化的課程約束為促進教師特長和教學特色的發展,不以教學方案的詳盡、課堂結構的完整、教學容量的飽滿、板書設計的精致等傳統觀念,限制教師教學個性的充分展示,使形式化的檢查、觀摩朝有內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同時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鼓勵在自審、反思基礎上的自評。
教研員要從繁瑣的事務者、一般教研活動的主持者轉變為教研活動的合作者、指導者、服務者、幫助者。教研員與教師應成為合作伙伴,一起進行研討,共同促成專業發展。
毫無疑問,教研員仍具有教學管理的職能,只是管理方式和方法有了變化,交流、溝通、評價本身既是一種服務、指導,也是一種管理。如何正確處理研究、服務、指導、管理之間的關系,將是我們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三、學習研究,提升水平
(一)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
針對新的挑戰、新的要求,教研員必須加強自身學習。既要學習理論知識,也要加強業務學習,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目前中小學教師對未來最主要的通用知識,如工具范疇、人格范疇、社會范疇和常識范疇的知識了解不多,甚至知識的廣度還不如學生。大多數教師只掌握了所教學科的內容性知識(事實、概念、原理等),不能很好地掌握學科實質性知識(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論框架、概念體系)和章法性知識(學科研究方法和思維特點),學科信念及發展等。我們教研員要率先學習,幫助教師彌補該方面的不足。教研員還要加強對其它學科知識學習,以求學科本位的教研傾向的糾正。并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學習,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我們教研室非常注重學習,制定了嚴格的學習制度,單周為政治學習,雙周為業務學習。業務學習由各教研員自選主題進行學習研究后再對大家作講座,并相互交流探討。實踐證明,該種方式效果很不錯。
通過學習,教研員在具備較好教育專業理論素養的同時,逐步確立與知識經濟社會相一致、相協調的現代教育和課程理念。把“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我們進行教育科研的落腳點,作為我們工作的正確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二)加強反思,注重教研方法的創新,提升自我教研水平
反思是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同理,教研工作的反思,是教研員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反思能使教研活動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反思能梳理和結累教研工作思路及經驗,反思能發現教研工作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改進完善教研工作。要倡導教研員形成系統化的自我反省機制,在實踐中應建立制度化、經常化的反思渠道,通過安排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內容,對照個人的實際情況,列出自我發展進步時序表,并采用多種檢測手段,幫助教研員經常與自我對話,使自己對過去進行的教研經歷,當下正在進行的教研活動進行概括、歸納、評價,使教研員自己能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長的軌跡,并規劃自我發展目標。
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課改任務的艱巨性;教研員既是研究者又是實踐者,這種角色的雙重性,要求我們必須靈活地選擇多種教研科研方法,特別要重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們要吸收國內外教研成功的經驗,認真反思自身在研究方法上、在研究的價值取向上存在的問題。要緊密聯系當前課程改革實際的問題,特別是如何使廣大教師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如何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資源,真正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如何改革課程評價,優化教學管理等課改中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深入研究,采取切實措施,加快推進教學創新,提升教研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三)加強合作,營造群體發展的良好氛圍
教研工作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專業水平,然而,新課程綜合化的特征、課改任務的艱巨性,要求教研員打破學科界限,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平等的方式與更多的人加強合作。
要加強同事間的合作。多年來的分科教學,把教研員禁錮在自己學科的壁壘之中,往往很少涉及其它學科的知識,同事間的交流、合作與學習,將是走上綜合的必經之路。
要加強與教師、家長乃至社會各界的合作。教師是一線工作者,有更多更直接的實踐體會、經驗。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方式需要家庭、社會的支持配合,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與各界的合作交往。
要加強與其它教研室、科研院校的合作。各地的差異性、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只有通過合作,才能達到取長補短之效。與院校合作能獲取更多理論支持與指導。
總之,我們要打破自主學習之間的相互隔離,提倡經驗共享,承認自身的不足,通過相互間的協調、溝通,謀求他人的合作、幫助,使得他人的扶持成為自身發展的有益資源。同時,在團體經驗共享的過程中,個人也能將自己成熟的經驗推廣給別人,從而營造以個人發展為基礎、群體共同發展的良好情境,有助于群體的共同發展。合作意味著開放,開放預示著提高,并在提高中蘊含著創新與開拓。
“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追求的目標。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凝聚著現實的關注,教育責無旁貸,也無法推諉,推進課改,教研員“匹夫有責”。既然課改的歷史選擇了我們,那么我們就有責任和信心創造歷史。
- 上一篇:鄉鎮黨政辦年終工作總結
- 下一篇:初中數學教學中自主學習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