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課改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5 04:12:00

導語:語文課課改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課改分析論文

一、樸素是語文課的軀體

很多人喜歡把課堂說得很神秘,要制造課堂氛圍,要體現教學藝術,要這樣要那樣。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記了真實。我們的老師已經習慣了“作秀”,習慣了形成,可是突然之間,我們發現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們敢于對老師說“不”了。課改最大的變化不是我們的老師而是我們的學生。

我們在聽所謂的示范課時常常會看到上課老師有讓同學們自主合作的環節,教師自然在行間里巡視。同學們討論的也不激烈,只是竊竊私語,老師在行間來回走走。雖然說教師是在巡視,可讓人一看總覺得那就是做做樣子而已。突然,教室里響起了一個很幼稚、很響亮的聲音:“老師,你走到我的身邊,怎么不看看我啊?”聽課的老師都笑了,上課的老師臉紅了。其實老師在臉紅之后是否反思一下自己錯在哪里呢?

有位老師上《春雨的色彩》,在學習了春雨是綠色的、是紅色的、是黃色的之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們看到了什么?去想象,可結果卻令老師十分下不了臺。一位學生說:“老師,我什么也沒看到!”這是真實的。在我們山區沒有很好的教學設備,老師的教學情境又沒有創設到位,老師又想使自己的課在別人眼里更加完整一些。所以常常有這種下不了臺階的時候。新課程強調對話,強調生成,可是學生真正和你對話了,課堂真正生成了,我們老師為什么無話可說了呢?

從一開始“問答式分析講解”,到“語言文字訓練”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搞的如火如荼。一節課下來我們的語文課看似什么也不缺,就缺真實。語文課應該是真實的。課堂教學要生活化,要適應學生階段性的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基石,只有這個基石牢固了,我們的課堂才有可能建設好。用真實的眼光看學生,學生是聰明活潑的;用真實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個性鮮明的;用真實的眼光看教學,教學是樸素平常的。

二、語言訓練是語文課的精髓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融合,強調閱讀的拓展,這是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的。我們要走出小學語文的圈子,樹立大學科、大語文的觀念。能否把握好語文的性質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征。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體驗、發現、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過程。語文課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特征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如果脫離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語文課就不是語文課了。新課程很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很多老師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現了許多四不像的課。

最近我們進行了一次嘗試教學比賽,選用的課文是二年級的《畫風》。教材的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三個小朋友是怎樣把風畫出來的。結果6位老師在教學的時候無一例外地都叫學生帶來了水彩筆,讓學生畫畫。有小組畫的,有添畫的,有個別畫的,有到黑板上畫的……一節課的大半時間都用在讓學生畫風上了。到后來,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聽美術課了。這個案例比較特殊,因為課文的題目是畫風,教師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讓學生畫畫了。可是這樣的課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課到底姓什么?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加強課外閱讀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樣是畫風,有一們老師處理得相當好:在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她讓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畫,然后讓畫的小朋友說說,你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

這個教學環節中有兩點很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畫,我們讓學生畫畫是為了了解學生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狀況;二是畫了之后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這樣畫,把畫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人文關懷是語文課的靈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里面提到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雖然是針對經濟體制改革說的,但對我們的課程改革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很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人為本,體現教師對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這是我們語文課的靈魂。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文關懷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這是一堂識字課,要學生認識老虎。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表演的環節。一個胖乎乎的女孩子上來說,我是老虎,如果你不帶禮物,不尊重我,說我饞,說我胖……我就吃了你!

課改以來,我們的學生變活躍進了,他們說話的機會多了,表演的機會多了,得到肯定和表揚的機會也多了。可是我看到這樣的表演,聽到這樣的話語,卻怎么也笑不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創新?這就是課改帶給我們學生的變化?教師呆了一下,什么也沒說,就叫那學生下去了。我們的語文老師只記得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要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當學生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需要老師的人文關懷的時候,我們老師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做。

第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叫“煮金魚”。原來好像是常識課的內容,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引進到語文課堂里來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師都上過這課,被認為是觀察作文的經典案例。最近,我又聽到了一位年輕教師上這個內容。為了制造懸念,教師賣了很多關子,說自己餓了,要把金魚煮了吃。然后問學生可以怎么吃。有一些學生聽老師說要煮金魚都非常吃驚,請求老師不要把金魚煮了吃,因為那樣太殘忍了。可老師為了把課按照預先設計的環節上下去,還是堅持非煮不可。老師說:“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餓了。”最后當然是金魚被老師抓進了試管理。看到那些善良、可愛的孩子吃驚、迷惑的樣子,我真替他們難過。金魚當然沒有死,可是我很擔心孩子們那種單純、天真的火花,會在我們這樣的教學下熄滅。

我聽過一位老師上口語交際,題目是《我的媽媽》,孩子們都有很多話要說。可是,突然,有個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老師很奇怪,走過去問她。她就是不說,一個勁地哭。過了一會兒,那學生終于止住了哭。老師摸摸她的頭,輕輕地問她:“是不是想媽媽了?”那孩子點點頭。老師就說,那你來說說你的媽媽吧。哪知道,那孩子又哭了。老師就說,對不起,等下課后,你再和老師一個人說好嗎?后來,我了解到,那個孩子的父母離異了。我真為我們的老師捏了一把汗。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她,或者一定要她說,那對這顆幼小的心靈來說,該是一種多大的傷害啊。

人文性是隱含著的,體現在我們教學的細節中。向學生傳授真知是一個教師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愛護學生的表現。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應該用真誠的雨露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輝去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師要在課堂上不僅向學生傳授真知,更重要的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啊!

【摘要】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文章分析了課改后如何上好語文課。

【關鍵詞】課改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