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下教師發展

時間:2022-03-25 05:03:00

導語:課改下教師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改下教師發展

一、名師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統一的備課制度和教學模式,成就了學校卻限制了教師

在中國教育界喊得最響的一句話是:有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看一下近幾年出現的名校,大多都是有一個好校長。校長有創新意識,認真鉆研教學理論,在實踐中創立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然后以行政的手段在學校推行。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阻力就“不換思想就換人”,通過各種獎懲制度推行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甚至硬性規定每堂課教師講授不能超過多少分鐘,學生練習不能少于多少分鐘。這些嚴厲的管理措施對于促使教師們強行接受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一定作用。特別是在課改初期,大多數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還不能掌握,通過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讓老師們強行人規,在實踐的過程中慢慢感悟,是有引領作用的。對于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來說,連一些起碼的課堂常規都不熟悉,規定一些課堂教學的模式讓他們遵循,確實有助于他們的成長,也有助于學校的管理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在這種整齊劃一的管理措施和統一的教學模式下卻難以出現名師,因為名師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我們看到的是校長的思想而不是教師的思想,看到的是學校的統一模式而不是教師的個人風格。到處做報告的是校長而不是教師,教師外出講課也只能是對學校教學模式的展示和詮釋,他們介紹的是學校的改革而不是自己的教學思想;在學校他們只能算是集體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獨特的自我,他們會成為名校的教師但難以成為名教師。

(二)多變的課本繁榮了市場卻難為了教師

名教師不但在教學風格方面自成特色,對教材的把握也是相當熟練。過去許多名教師“一支粉筆”登講臺,從來不帶書和教案,令人稱奇。因為多年不變的教材內容他們已爛熟于心,上課時不需要再看課本。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首先取決于對教材的熟練程度,很難想象名教師上課時會眼不離課本。而現在新課改提倡“一標多本”,各地可以自選課本,甚至一個地區的課本也在不斷變化。同一個班的課本可能《語文》是人教版的,《數學》是北師大版的;這一年級是蘇教版的,下一年級又換成了滬教版。這種做法一方面為學校提供了選擇教材的機會,另一方面繁榮了教材市場。過去許多名師走遍全國上公開課從來不帶書和教案,甚至讓學生臨時點課,學生點什么教師講什么,教師就像一個高明的廚師,顧客只要報出菜名就能做出這道菜。全國統一教材,教師只要把一套書搞熟了,走遍全國都不怕。就像卡拉OK一樣,大家都是“唱同樣的歌”,只要點出歌名,歌詞一樣,旋律一樣,只是嗓音的不同和演唱的水平不同。現在不行了,各地的課本不一樣,名師到外地上課首先要熟悉當地使用的課本,不再那么得心應手了,更不敢妄談點什么上什么。有些老的名師為了避免這種尷尬,干脆自帶課本,走到哪里上公開課都是那一篇課文。據說一個小學名師一篇課文在全國講過600多場,真是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然而現在大家希望看到的是“用我們的教材你怎么處理”,所以面對多變的教材市場名師也為難了。

(三)先進的課改理念明白了專家卻困惑了教師

說是新課改,其實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了,對于一些新課程理念人們已熟能成誦,但真正能夠解釋清楚并說明在具體教學中怎么用的教師卻并不多見。比如:具體到一節初中數學課,怎樣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不同學段和學科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怎樣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在家長和社會依然看重中考和高考升學率的情況下,如何把新課程的理念與升學有機結合起來?對于這些問題,課程專家們大多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真正能走進課堂聽課評課的并不多,能親自上示范課的更少。一線的教師只能在實踐中慢慢地感悟,摸著石頭過河,也拿不準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目前我們還很少看到令人信服的新課改的示范課,可以說,真正稱得上是新課改名師的教師鳳毛麟角。一線教師希望看到能真正詮釋新課程理念的名師和名課,而目前的名師大多還停留在展示個人教學藝術的層面。(四)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凸顯了學生卻淡化了教師

新課程提倡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發者和引導者;學生要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學習者,學習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的學校為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硬性規定教師講課不能超過多少分鐘,甚至砸掉講臺、搬走講桌,使教師無固定的講壇。在一些課堂上已分不清哪是教師哪是學生,學生個性的張揚早已掩蓋了教師個人的風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作用已退居二線,難以像過去的名師那樣神采飛揚地講演了。過去中小學教師“看課”主要是看教師的表演,教師的口才、板書、教態都是亮麗的風景線。特別是大規模的公開課,上千人的觀眾,二三十個學生坐在舞臺上背對聽眾,聽課者看到的是正面表演的教師,學生的活動只能成為教師表演的道具和點綴。新課改提倡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提倡在課堂教學中“先學后教”,教師的作用被大大淡化了。所以在一些人看來,公開課不再那么精彩,不再那么吸引眼球,名師表演的機會從而也減少了。

二、怎樣成為新課改下的名師

在教學改革的轉型時期,由于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標準都在變化,所以在一段時間內難以出現與新課改配套的名師是可以理解的。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怎樣成為名師?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名師必須在理念和實踐的結合點上作出示范

對于新課改的理念人們不再陌生,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研究如何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落實這些理念。在這方面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這是個二次創新的過程。中小學教師要在這方面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要從自己所教的學段和學科開始,系統地進行這方面的試驗和研究。比如,三維的課程目標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如何表述、如何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比較容易理解,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是否堂堂都要確立和落實?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是否堂堂都要有?類似的問題一線教師會提出一大堆,在課改已進入第八個年頭的今天,大部分教師對這些問題依然感到困惑。他們希望有人系統地研究這些問題,找出其中的規律。如果誰能通過自己的實踐把這些問題說清楚,他就是當然的名師。新時期需要這樣的明白人,大家不再希望去看那些善于作秀的表演型的名師。

(二)名師必須熟練地把握課程標準和整個學段的教材體系

過去的名師對整個學段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體系掌握熟練,而新的課程標準與舊的教學大綱有很大的差別,教材的編寫理念、編寫意圖、編排體例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課改前的教材大都采用線性結構排列,課改后的教材大都采用模塊結構排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編排體例問題,而是體現了一種教學理念的變化。過去的名師都是在教過多年畢業班后才把握了教材,而課改后一個學段從初始年級教到畢業班的教師并不多(很多學校都是接力教學),何況教過一輪教材也把握不了整個學段的教材體系。所以要成為名教師首先要在課程標準和教材上下功夫。筆者曾在若干所重點小學做過現場測試:“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的最低閱讀量是多少?你在教學中是怎樣具體落實這些閱讀量的?”很少有人能答對這個問題。雖然課程標準大家學了多少遍,卻很少有人把它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更沒有考慮在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些標準。現在雖然提倡“一標多本”,各地的課本不同,但課程標準在全國是統一的,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課程標準,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不管教材怎么變,考試怎么考,都必須依據課程標準,教師真的把課程標準琢磨透了,教材再變也不怕。

中小學教師不管用什么教材,都要認真研究這套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編排體例,要研究整個學段本門學科的知識體系,要清楚本學段到底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這些知識是通過什么邏輯關系建構起來的。高水平的教師要能夠整合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如果教師能夠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在教學中就知道怎么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怎么才算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名師必須有很高的課堂教學效率并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

課程改革的目的有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而目前學生負擔依然很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教師就是當然的名師。現在看有些教師的課堂很活躍,從表面上看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師生不斷地交往互動,注重張揚學生的個性。但課后學生的負擔減輕了嗎?我們衡量一所學校、一個教師的教學改革,不但要看學生在課上做什么,還要看學生在課后做什么。真正高水平的教師應該是教學質量高,學生課后負擔輕。有的學校提倡課前預習,有的提倡課后作業,這些僅僅是方法的差別,重要的是在一天24小時內學生有多少時間是用于學習的,有多少時間是用來休息的,有多少時間是自由支配和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的。不管是預習還是作業,如果教師想方設法把學生課后的時間全部變成課業學習,就不能算是高效率,就沒有減輕學生的負擔。實施素質教育要從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開始。我們不能說作業是負擔,預習不是負擔,要算一天24小時的總賬,看學生在24小時的時間里做了些什么。教師不能像一個包工頭,變著花樣把學生課后的時間全部榨干,要給學生留出自由發展的時間。教學成績好、學生素質高、課后負擔輕的教師才是真正的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