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開展小學活動課程教學

時間:2022-03-28 10:42:00

導語:如何更好地開展小學活動課程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更好地開展小學活動課程教學

【摘要】:新時期,中小學教育強調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及發展普及。所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特征的實踐操作中體驗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踐科學結論,發現新知識的課程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那么如何更好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呢,本文將試做闡述。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強調以學得直接經驗為主,從生活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因此應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以豐厚的地域文化和豐富的社區資源為依托來更好地切入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有機整體。

一、開發課程資源,確立課題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是選題問題。恰當選題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與效果起著關鍵作用,這就要求課題貼近學生實際,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潛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可設計經濟管理、交通、體育、環境等方方面面。活動課題的確立,應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只有這樣,活動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學生才能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研究。

(一)以社會資源為切入點,開發課程內容

學生通過對自然、社會等方面的調查,掌握和發現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方法,形成懷疑和探索思維的初步能力,培養探索的興趣和能力,同時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的關注。

1、從地方文化活動中發掘主題。例如,我縣的道情、焙面娃娃、上黨二黃、舜的傳說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調查研究,追尋歷史的足跡,弘揚地方文化的精髓。

2、從自然環境中發掘主題。如:我縣在開發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我縣的旅游文化開展全面而深刻的探究活動。陽城,處于華夏文明北方核心區。數萬年的考古史和幾千多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內涵豐富、品位獨特的陽城文化。我縣境內有礁峣山、索泉嶺和走馬嶺等三處新、舊石器遺址。有關史籍記載:舜曾“漁于鑊澤”,禹曾“導析城至于王屋”,湯曾“禱雨桑林,以觀桑者”,養蠶繅絲的歷史源遠流長。科舉時代曾創造過“十鳳齊鳴、十鳳重鳴”的佳話。陽城先民不同時期的生產、生活遺址和軌跡,廣布城鄉,俯仰兼是。可引導學生對旅游文化和傳統文化進行探究,還可開展對周邊自然風光的探究活動,可開展“我是小導游”等一系列活動介紹陽城,發展陽城。同時,還可以從地方農副產品及學校的突發事件等等中挖掘主題

(二)以現實生活為主題,開發課程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對課程資源有一定的要求。農村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必須從農村實際出發,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我們一是開發學校課程資源。抓好學科間的綜合,超越單一學科知識體系的局限,要求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有力。二是開發自然資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區的背景和條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文化狀況、社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課程資源,力求體現課程資源的地方性特色。開發地方和社區的自然因素及其狀況,如水士、氣候以及綜合環境。因此,綜合性學習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從中提取綜合性學習的主題,發揮“其中的生活意義”,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

(三)拓展學科內容,開發課程資源

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妥善處理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的關系,是值得我們廣大教師深入探究的課題。在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設計時,教師們要引導學生綜合、延伸、重組學科知識,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某些學科結合起來進行,從而拓寬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領域。實踐證明,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結合起來進行。例如,圍繞某一主題,對課本進行探究閱讀。閱讀一至六年級有關課文,摘抄和分析有關描寫家鄉的文字,分析其描寫內容、方法、作用,并將其進行比較,求同存異,歸納綜合,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再根據這樣的思路進行研究家鄉的特產,如研究小雜糧、山茱萸、核桃、花椒等,可以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等。

二、合理實施課程,有效利用資源

新課程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呈現的教學形態,有一種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參與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教師的主要做是指導和組織兒童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怎樣開展才能有效呢?根據教學實際,我認為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對活動的目標、內容、結構、形式等都要做細致的考慮,具體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有效指導是前提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主體性、實踐性課程,是學生通過實踐來學習知識、通過實踐來獲得發展的重要形式,學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主體。學生的實踐是任何教育者都難以替代的。因此,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盡可能的讓學生自主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起指導或引導作用,防止包辦或代替。

2、教師教學設計具有生成性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具有綜合性強、開放性強、不確定因素多和課程資源極其寬泛等特殊的復雜性。因此,精心預設指導方案,努力為課程的實施準備較充分的工具和資料,是綜合實踐活動能否順利實施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有效指導的必要前提。

3、活動目標要具體化

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作用,只有明確、具體、貼近學生生活、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學活動有效。但是,如果活動目標不切實際,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僅僅是在追求活動的形式,那么,即使活動看起來豐富多彩,熱熱鬧鬧,一節課下來,學生究竟體驗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實踐活動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要使目標具體、明確,教師必須讀懂教材,把活動要求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

(二)學生自主探究是關鍵

1、增強趣味性,引發自主探究

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實踐,它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尊重主體,就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天生的求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保持學習的持久。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項目首先是要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生真正想了解的,能真正“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就來勁,就躍躍欲試的講究趣味性,“樂”中學習。

2、重視過程評價,引發自主探究

重視隱性目標、長遠目標必定要重視過程的評價賞識。評價賞識中,既要考慮到個體,又要考慮到群體,既要顧及情感態度,又要估計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設及時、公正、激勵、合理的評價機制,積極關切地加以賞識。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感受到對自己的認可,感受到對自己的鼓勵,由此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

三、評價工作,確保課題研究實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評價工作中,我們堅持以形成性、發展性評價為主的原則,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采取了自評、生評和師評相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采用書面考試的方法,我們常采用作品(手工、勞技、科技作品、調查報告等)評價、展示與交流、成果匯報活動、技能比賽等多種方法進行。在這樣的評價模式中,越來越多的同學及家長都主動地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來。

充裕的時間是綜合語文實踐活動的翅膀,廣袤的空間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舞臺。學生在動態、多維的天地里,才能把心靈深處的內在感悟轉化為一種精神產品,人生才能得以精彩,生命才能得以健康成長。教學中要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灌輸為基本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實現學習方式的革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堅實而全面的基礎,塑造完善的人格個性。綜合實踐活動,讓我們為之探索,為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