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組織行為學課堂教學管理研究
時間:2022-03-04 11:13:42
導語:基于組織行為學課堂教學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組織行為學的視角,將高職教育中的課堂教學作為一個組織,將學生作為組織中的個體進行研究。分析了高職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個體行為表現,并對其進行了行為預測。同時為教師在了解學生個體行為的基礎上,改變課堂教學管理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了相應的行為應對方式。
關鍵詞:組織行為學;高職教育;課堂教學;管理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培養多樣化人才等重要職責。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職教育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受辦學水平不足、生源質量下降、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等因素影響,高職教育存在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課堂教學管理困難、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高職教學課堂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特點:一是由于學生基礎知識薄弱、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普遍存在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不明確、課堂專注力不高、紀律意識不高、消極情緒較多、師生間缺乏信任感,教師對學生課堂的管理存在較大難度;二是教師受限于傳統教學管理方式,未能抓住學生個體的行為特點,沒有采用有效的方法管理學生,未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本文采用組織行為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研究和分析了高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行為特點,并對此進行了行為預測,為教師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管理效果及教育教學質量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組織行為學
組織行為學[1]是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各種與人的行為有關的知識,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在組織中所表現的行為規律,從而提高管理者對人的行為的預測和引導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一門學科。在管理活動中,人既可以作為主體,也可以作為對象,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組織中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對人的管理。在課堂教學中,管理者即是教師,學生及師生間的課堂活動便是管理對象。組織行為學與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理論性科學不同,它屬于應用性科學。它建立在理論科學相關原理基礎上,探索、尋找、評價組織活動中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在此基礎上,尋求保持人的積極行為、改變人的消極行為的具體技術和措施,以期實現緊密聯系管理者的工作實際,提高其組織管理能力,達到良好組織管理的效果。從組織行為學的視角,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特別關注:第一,學生在課堂中的個體行為是如何影響教師的教學管理活動的;第二,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是如何影響學生的,希望通過對教師管理活動的分析研究,解釋學生個體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以及在特定的情景下會采取什么樣的行為;第三,把教師的教學管理活動放在學校的大環境下,尋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
二、高職學生課堂行為表現
(一)積極行為。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希望學生具備的優秀品質包括:(1)時間觀念強,不遲到;(2)學習態度端正,不缺勤、不早退;(3)求知欲強,課堂上有明確的學習需求;(4)吸收知識快,學習能力強。以上是教師期望的學生在課堂上的理想狀態,即課堂教學期望。(二)消極行為。由于入學前的基礎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差異,高職學生在個人學習目標、就業目標、學習態度、學習主動性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課堂中可能會表現出一些消極狀態或負面行為:(1)遲到、早退,甚至缺勤;(2)課堂上長期情緒低落,對學習不專注,從事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如玩手機、聽音樂、睡覺等;(3)缺乏學習理想,課堂反應不積極,比如老師提問不愿意思考,課堂練習時不愿意動手,即學生個體學習期望低。(三)積極與消極的持中行為。學生表現出人格特質多樣化,如開放性人格(富于想象、聰明、對藝術敏感),隨和性人格(直率、謙虛、樂于與他人合作)或盡責性人格(盡職、自律、謹言、言行一致)等[2]。任何一種人格都有其優勢和不足,不同的人格特質表現出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或思路。例如,教師提問時,學生有回答,但是回答的內容偏離主題或者不符合教師心中的理想答案,學生的這種看法或者思路不能簡單地評價為正確或錯誤。人的基本素質中,知識和技能是可以通過培訓、學習、實踐來改變和發展的,也是很容易被測量和評價的。而態度、知覺、動機等方面是人內在的心理活動,難以測量,在短時間內也不會因受到外界影響而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解釋為什么多數學生聽不進常規的大道理。但是這些心理活動卻對一個人的行為起著關鍵作用[2]。在學生課堂行為表現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是缺勤、學習滿意度、知識吸收程度、課堂不當行為等。
三、行為預測
學生的積極狀態,教師能正確把握并及時強化,但是如果教師未處理好消極或者持中的狀態,將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1.由于未得到教師的肯定或贊揚,學生易產生悲觀情緒或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棄,這種負面情緒對學生的影響是長久甚至終生的[3]。對學生而言,教師的贊揚或許不是終身受益的,但是極端的批評可能是災害性的。2.與教師關系惡化,學生消極對待該教師的課程,對教師常懷不滿,破壞教師課堂教學秩序等。教育過程中的沖突往往是破壞性的,很可能因為沖突產生矛盾、怨恨,并最終影響到師生關系,這就是所謂的師生沖突[2]。對教師而言,師生沖突容易影響教師的情緒,從而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的發揮、影響教學質量,甚至會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另一方面,師生沖突也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如果學生的情緒及個人情感受到創傷,在評教時,可能會給教師給予較低的評價分數。另外,個別沖突對課堂上的其他學生也會造成影響,如課堂時間被占用、情緒被影響等。師生沖突是一種消極的、非正常的師生互動,沖突破壞了原有的課堂秩序,中斷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對教師、對與教師產生沖突的學生及其他學生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4]。
四、行為應對
教師面對復雜的課堂環境,與教學對象需要進行長期磨合。對于以上消極狀態或行為,教師應如何積極應對?能否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平衡教師課堂教學期望和學生個體學習期望,激勵個體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達到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之間高度的默契度,讓課堂朝著良性互動的方向發展,是課堂教學管理的關鍵[5]。課堂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并不是對立的,彼此有一種互動性的依賴,教師有責任建立和維護有利于學生學習、成長的課堂秩序與人際關系。1.理解并接受學生人格特質的差異。教師與學生處于不同的年齡段,雙方在工作、學習、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有較大差異,即所謂的“代際差異”。新生代學生思維活躍,善于運用自己的學識熱情表達自己的內心,但由于與教師的理念不同,課堂上的某些行為可能會給教師的課堂管理帶來一定的困擾和麻煩。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行為特點,保持教學的敏感性,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挖掘學生學習潛力,幫助學生構建個體目標并進行目標管理,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應對課程學習。盡量避免訓導式語氣,做到感同身受、平易近人。只有當學生認為自己獲得了尊重、理解、認可的時候,才會產生有價值的溝通,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積極學習且不發生雙方破壞性沖突的環境。2.密切關注學生對教學及課堂管理活動的知覺。知覺是客觀物體作用在感覺器官,如眼睛、耳朵上的直接反映。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有一種互為觀察和被觀察的關系,雖然知覺和現實是有差異的,但教師和學生多數情況下都是根據知覺做出應對的。例如在第一堂課時,學生會根據教師的某一特征來形成總體印象,即暈輪效應。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多數學生總是給管理寬松、課堂愉悅的教師更高的分數,而對管理嚴格、課堂嚴肅的老師給予較低的評價。可見,學生在理解自己獲得的信息時,有出現失真的可能。因此,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實時反應,感知學生情緒上的變化,加以記錄和總結,通過課后談心談話等方式,及時獲取學生學習的效果或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5]。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對教學或課堂管理方式等進行恰當的反思和改進,提高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讓學生對待學習從被動變主動,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6]。3.做好行為塑造。行為塑造[2]是實現管理目標的重要手段,采用有規律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出所需要的行為并使之固化的過程。行為塑造主要有積極強化、消極強化、懲罰等方式。(1)積極強化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反應,教師應給予最及時、最充分的肯定,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創造、創新,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將學生的學習潛力、認知潛力發揮到最大化。同時,教師應注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學生之表率,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因為教師除了承擔學習動機的激發者、學習資源的指導者、課堂行為與學習效果的評價者等正式角色外,還扮演著課堂氣氛的營造者、學生成長過程的良好伴侶等非正式角色[6]。當教師的這種言傳身教效果深入學生心中,學生把教師作為學習對象時,教師的高尚品德也就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學生,使學生受益終生[7]。(2)消極強化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是一個組織者、協調者,同時還是一個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塑造者,一個學習舞臺的總導演[6]。教師對課堂中的負面行為必須正視,若忽視則會導致學生不清楚什么是被期望的行為,什么是不被允許的。如課堂練習時,學生不愿意動手,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提醒這部分學生,做好指導和監督工作。不能一味粗暴地批評、指責,要深度了解學生不愿意動手的原因,挖掘問題根源。對作業完成欠佳的學生,首先應肯定學生的努力和付出,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的方面,鼓勵他們及時總結、改進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務。
上述課堂沖突的影響中,我們分析出沖突的負面效果,實際上,可以通過良好的管理方式將沖突帶來的負面效果最小化。課堂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場所,師生沖突為師生溝通提供了機會,沖突產生后,教師可以表達自己的教學期望,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讓彼此更多一些了解[4]。通過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使教學需求得到滿足,教學活動得到協同,教學目標得以實現[8]。因此,面對學生的消極行為時,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采取寬容與愛護的態度,對其始終抱有欣賞和期待,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認可,幫助學生重新拾得學習的動力和自信[3]。面對師生沖突時,教師要通過合理、友善的方式進行處理,讓學生認可教師的管理方式,增強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3)懲罰適當的懲罰能及時規范學生的不當行為。當學生上課遲到、早退或者缺勤時,教師應有相應的懲罰制度,否則學生會默認教師“允許”他們的這種行為,學生公開違紀的情況可能會持續,甚至其他同學也會效仿,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教師的課堂管理,也削弱教師的權威,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會持續下降。這也是我們身為教師,經常能體會到的一種常態。需要注意的是,懲罰方式要恰當,懲罰力度要適度,應尊重事實,講究方式方法,懲罰依據準確公正,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盡量消除其副作用。在課堂管理中,以上策略通常被教師不斷重復,聯合或交替使用,為了避免師生沖突或不良策略帶來的消極后果,教師們應越來越多地考慮大學生作為成人所具備的自律、自覺、自尊的特點,通過積極應對或適度懲罰的方式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管理效果[4]。
五、結語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的個體行為是復雜的。對教師課堂教學而言,這些行為有積極的、有消極的,也有介于積極和消極之間的,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合理的處理和引導,時刻反思教學管理行為,調整教學方式,改善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永泉.組織行為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5:1-17.
[2]汪繼紅.管理學原來這么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管理課[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87-100.
[3]岳博.利用組織行為學進行學生管理的方法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78-79.
[4]林娟.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課堂師生沖突的現場研究——以上海一所高職院校的一年級某班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16-49.
[5]張娜,鐘誠.組織行為學視野下的職業教育課堂教學管理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11):163-167.
[6]景韻.高等職業教育教師課堂教學敏感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107-145.
[7]謝海燕.高校教師忠誠教育研究[J].江蘇高教,2019(1):69-73.
[8]曹鳳娜.高職教育課堂生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5:11-45.
作者:李華 單位: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快遞管理實務教學課堂設計探析
- 下一篇:淺談感恩教育在初中班級管理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