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學生探索精神培養

時間:2022-05-04 11:08:00

導語:科學教學學生探索精神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教學學生探索精神培養

一、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學生探索意識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對環境依賴性強等特點,寬松的教學環境能夠有效消除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焦慮感和緊張感,使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好奇心和求之欲;通過與教師平等、對話式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學生主體探究精神的發揮,最終達到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一方面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問,使學生大膽發問,敢于探索。例如,在《被壓縮的空氣》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在對大氣、壓力等相關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完成用吸管喝水的動作,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再現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氣氛自然會變得輕松,學生也對學習有很濃厚的興趣。同時,學生在與本課內容結合之后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大氣壓力把水送入我們口中的?還是自己吸入口中的呢?”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探索相結合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觀察、想象、探索的自由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再如,在教學《地球引力》一課時,通過實物說明、模擬實驗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地球引力的存在,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嘗試性探索,并思考沒有引力的景象。學生通過充分發揮想象力,一一列出可能出現的情況,教師予以總結。通過大膽的想象,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探索精神,啟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二、創設適當情境,豐富學生直觀感知

對小學生而言,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容易被直觀感知,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生探索精神的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問題提問以及實驗模擬等方式,創設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直觀感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一方面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新問題的自主性,問題情境的設置要難易適度、方法多樣、貼近生活并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學習了《運動與摩擦力》一課后,教師向同學們提問:“我們走在水泥路上跟走在冰面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覺?如果摩擦力沒有了,我們還能正常走路嗎?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通過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置身于模擬情境之中,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讓學生置身于探索實踐的樂趣之中,這樣的教學實踐,也讓學生對神秘的自然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再如《運動與摩擦力》一課的教學,教師提前準備一些碎紙屑和塑料尺子,將尺子在衣服上摩擦幾下,然后尺子將紙屑“吸”起來了,然后讓學生們自己試驗。這種模擬演示激發了學生的動手和探索意識。

三、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探索能力

探索精神的培養是與小學生的想象和發散思維分不開的。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方面,具有多角度、開放性、多元化的特點,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小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鼓勵學生的自由想象和自主探索。比如,在學習《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教師首先演示實驗:將紙放在燒杯中,將燒杯迅速倒扣入水中再豎直取出,發現里面的紙并沒有濕。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實驗,有的成功了,有的沒有成功。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實驗,“為什么有的紙濕了,有的沒有濕呢?什么情況下紙不會被弄濕?你發現了什么現象?”通過問題的引入與思考,引導學生開始發散思維,在實驗過程中發揮想象力和多感官的積極參與,提高了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自主探索能力,使科學知識不再變得枯燥乏味,充滿了趣味性。

四、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精神

科學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是來自生活,源于自然的,日常的生活實際中常常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科學常識,也是培養學生探索實踐精神的重要場所。如在學習《沉與浮》的相關內容時,對于材料相同而體積重量不同的物體是不是具有相同的沉浮狀況,很多同學會難以理解,慣性認為重量越小越容易浮起來。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蘋果、蘿卜、橡皮等物體,通過改變其體積大小做不同的沉浮展示。通過實際操作,學生獲得了正確的科學知識,糾正了傳統的慣性認知,并激發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科學、運用科學的探索實踐精神,把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總之,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是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理念的共同要求。小學生喜歡動手,好奇心強,教師要捕捉學生的身心特點,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創設適當情境、營造寬松氛圍,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實踐精神,為他們喜歡科學,走向科學,奠定基礎。

作者:高瑞靜工作單位:山東省萊西市水集辦事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