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幾點想法
時間:2022-05-23 08:47:23
導語:科學教學幾點想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學課我們也要上得有聲有色,興趣盎然。以學生怎么學教師怎么教為思想指導,在學生的主導下,由教師引領著,在學生掌握大量事實的前提下,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深化所學概念,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繼而發展抽象思維,共同推進數學課堂。
關鍵詞:系統化;腦力勞動;理解;概念;事實
在當代教學改革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實質又體現在創造性上。而這種創造性不僅體現在培養受教育者使之具有創新改革的能力,也體現在我們教育者身上。只有我們這些教育者具有了改革創新的能力和想法,并把我們的創新付諸于教學實踐之中,才能感染和引導受教育者開啟富有創造性的智慧之門。作為一名科學教師,鑒于日常的教學生活,我談談自己關于科學教學中的幾點想法。
一、使知識變得系統化
系統化是思維之母,對知識進行系統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在頭腦中是混雜凌亂的,不僅不利于記憶,而且對于知識的理解以及理解后的創造性勞動都是不利的,所以知識在頭腦中應該是系統化的。為此,我們應選擇一些專門的作業:讓少年學生把事物和現象按照其特點和性質歸入一定的組、類、種等。例如,學生采集各種植物的葉子,然后要求學生把這些葉子進行系統整理,并進行說明。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學生非常專注而耐心地研究每一片葉子。我們還收集了各種土壤的樣品和各種布料,讓學生進行分類和系統整理[1]。為了使學生進行抽象思維和對事實進行深入地思考,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就要慷慨地提供事實而吝嗇的給予概括。而大量的事實無不是來自大自然這位神奇的造物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自然界——這是思維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是發展智力的學校。不要消極的感動,而要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的積極而有效的認識,只有在這個非常精細的活動領域里,才能找到智力豐富和智力發展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在大自然中觀察發現,并把它作為課堂中的素材呈現給學生。
二、課前備課要充分
要想上好一節課,課前充分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備課是上好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然而如何備課則是備課中的關鍵。備課首先要熟悉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把每一個知識點搞懂搞透,進而掌握課的重難點,從而得之在講課時哪塊兒應該著重講,哪塊兒應該一掠而過,使得重難點突出,課堂層次分明。除了要把握好課,還要對學生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句話用在備課上也同樣是有道理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學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通過和學生聊天、觀察、提問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了解和操作難易度,從而做到心中有數,并且及時把了解到的學生信息整合到備課教案當中去,更改教案中不切合學生實際的地方[2]。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而得來結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當考慮怎樣才能使學生實現由事實到概括的這種提高,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進行思考和概括的事實。比如說,在講變態發育的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在周圍的環境里尋找各種各樣的動物,并用心觀察它們的特征。課上我首先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青蛙、蜻蜓、蠶等大量的動物的發育生長過程,之后我又讓學生根據我的例子來列舉他們所知道的類似的發育過程,接著我就引導學生進行“什么叫變態發育”的概括。有了學生和教師的大量的有關變態發育的事實后,學生根據這些大量的事實進行思考和從具體的動物發育過程中抽象出來,并興致勃勃的議論:變態發育的過程并不都是一樣的,它還可以分為哪幾類,每一類的過程是怎樣的等等。備課過程還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到其中,如讓學生幫忙調查同學們對本節課的認識和了解,讓學生查找一些關于課堂知識的小資料和材料等等,從而真正做到心中有教案,課中有學生。在講六年級上冊中《小草和大樹》一課時,我讓學生幫助我收集小草和大樹的標本,并且分析它們的特點,并且尋找如香蕉樹等特殊的植物標本,以便在我課堂上講述的時候有充分的依據。
三、使學生理解概念
每一節課上,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要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總是竭盡所能地使抽象的概念能真正地為學生所掌握,使之真正地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成為他們積極地認識事物和獲取新知識的工具和手段。為了幫助學生,我們需要讓學生對所要掌握的概念進行理解。我們應該教給學生對聽課或讀書得來的知識進行邏輯分析,在聽課時,要注意思考材料的邏輯部分,不用花力氣去從頭到位的記住,而只需要記住主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本課中需要掌握概念所必需的幾個主要邏輯點及其順序,把這些主要邏輯點和順序作簡要的筆記,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再專門給學生留一部分時間,讓生獨立地去思考各種事實、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經過教師出示邏輯點和學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自然而然地就會牢記本課的概念或其他重要知識。
四、使學生掌握大量的事實
為了使學生進行抽象思維和對事實進行深入地思考,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就要慷慨地提供事實而吝嗇的給予概括。而大量的事實無不是來自大自然這位神奇的造物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自然界——這是思維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是發展智力的學校。不要消極的感動,而要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的積極而有效的認識,只有在這個非常精細的活動領域里,才能找到智力豐富和智力發展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我們知道概括的事要留給學生去做,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而得來結論時,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充滿情感的時刻,而且這樣的得來的東西是不容易忘記的。我們教師要滿足這種需要,對學生來說,如果不能體驗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樂意進行腦力勞動。在備課時,我們應當考慮怎樣才能使學生實現由事實到概括的這種提高,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進行思考和概括的事實。
總之,有了創新,我們才會有希望;有了希望,我們才會有動力;有了動力,我們才會有進步。創新,是我們每一個人所追求的智慧之花。而創新又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這就需要我們孜孜不斷地去追求和改革,在生命的歷程中與創新同行。
參考文獻
[1]張穎.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J].吉林教育,2015,(11):64-64.
[2]任樂會.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探究[J].文理導航,2015,12(8):96-96.
作者:王娜 單位:石家莊市東簡良小學
- 上一篇: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的重要性
- 下一篇:初中科學教學優化研究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