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認知
時間:2022-05-12 11:11:29
導語: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認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學校教育的缺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直接的監管,再加上家務活多、壓力大,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反映出學習不自覺,缺乏樂觀向上的精神。據好多老師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兒童在完成作業方面有明顯差別。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作業完成情況就很好;而留守兒童作業就經常拖欠,甚至抄襲。
2.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輕者逃學曠課、打架斗毆,重者違法違紀。面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嚴重性,一些學者警示:他們可能會成為毀掉的一代。調研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完不成義務教育就輟學。特別是從初三開始,流守兒童流失最嚴重。
3.心理、情感教育的缺失。大部分留守兒童是和隔代人生活在一起的,由于農村老人忙,同時在溝通方面和孩子又有代溝,所以這些留守兒童在情感上很難找到傾訴的對象,存在著嚴重的心理缺陷,許多兒童變得內向、自卑、沖動、敏感,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一位留守兒童在作文中寫道:“上小學是姥姥養,上初中是奶奶養,只有到銀行取父母郵來的生活費時,才感到父母的存在。”
4.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留守兒童大都是和祖輩在一起的,祖輩的文化層次一般都很低,對孩子也很溺愛,這樣就很容易讓留守兒童放任自流,養成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如小偷小摸、結幫成為不良少年等。調查證明,犯罪少年群體中,大部分是留守少年或者有過留守經歷的。
5.學校之外的安全教育缺失。學校是留守兒童監管的主陣地,但因為種種條件所限,大部分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還只局限在校內。孩子放學放假回家,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忙,對孩子疏于管理。據全國婦聯對留守兒童安全狀況調查,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溺水、觸電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尤其在假期,死于野浴的孩子的概率相當高。
二、改變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幾點建議
1.改善制度環境,讓留守兒童可以隨父母進城接受教育。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大對留守兒童的政策傾斜,讓農民工的子弟隨時隨地都能有學上,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使留守兒童接受健全、完善的教育。諸如多建一些獨立的農民工子弟校;加大對原有民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在有條件的學校加大寄宿生的比例,讓留守兒童盡量住在學校,由學校作為關愛主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學校監護制度。
2.改善農村經濟環境和辦學條件,讓那些農民工最好就近工作,讓父子母女不再分離,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國家和政府應積極落實支農政策,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村發展了,那些外出打工人員就自然的被吸引回家了;農村經濟發展了,就自然會加大教育的投入;教育環境改善了,就會吸引更多的農民子弟就近上學。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父母子女不再分離,不再留守才是根本之策。
3.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部組織的留守兒童問題座談會上,提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如有條件的地方由婦聯出面向社會招募有愛心、有責任感、有教育經驗的女性作為留守兒童的“媽媽”,通過“媽媽”給予他們關愛;在農民工集中的社區開辦留守兒童之家,開放閱讀展室,組織有益的活動,如演講、棋類比賽等;在農村推廣建立全日制寄宿學校,由學校設立專職的管理人員,負責對住校學生進行集中管理。再就是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結合各自的職能,大力實施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地方政府專門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縣、鄉、村、校等共同實施“關愛工程”;一些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把特別的愛奉獻給特別的孩子。
4.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這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取消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取消對農民工子女的入學限制,加快我國現行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公平的義務教育制度。現階段,可以借鑒上海的方式,改“戶籍制”為“居住地制度”,實施流動兒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只要是已經在同一個城市居住達到一定年限就給予農民工子女同樣的入學機會,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的歧視,確保流動兒童教育政策的實施。一張張笑臉,一縷縷陽光,盛開著幸福,呈現著吉祥。讀著描寫孩子快樂的詞語,心中自然涌起股股暖流,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像花兒一樣成長。明天屬于他們,也希望他們的明天都是陽光。
作者:唐紅梅工作單位:前郭縣浩特芒哈鄉蒙古族中心校
- 上一篇:留守兒童家長制問題研究
- 下一篇:教師繼續教育制度變遷思考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