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3-01 10:14:19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問題及對策

【摘要】由于父母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缺失,在心理健康、成長認知和社會化方面產生了諸多問題。本文試圖從留守兒童情感研究入手,提出農村留守兒童情感問題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情感問題;對策

留守兒童通常意義上講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留守兒童的產生是近20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轉型加速時期,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打破了原有城鄉固化的二元社會結構,而農民工流向城市后,由于社會保障體系、子女教育等問題,仍有相當多的子女無法與農民工父母共同進入城市中生活,需要留守在農村,造成“空巢”現象。由于父母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缺失,在心理健康、成長認知和社會化方面產生了諸多問題,本文試圖從留守兒童情感研究入手,提出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問題及解決對策。在目前的研究中對留守兒童的年齡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本文主要將16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由于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較為弱小,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強,對家庭的需求度較高,因此將這一部分特殊的弱勢群體作為研究對象。

一、留守兒童情感問題的具體表現

(一)家庭依賴感過強。中國社會調查所(2004年)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有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強烈渴望。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照顧和關愛,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煩惱。但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法實現孩子渴望父母關愛的心理需求,使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增加,也無法滿足其對家庭的依賴感。一些留守兒童在出現困難和心理問題時,更有可能向同齡人那里尋求依賴,但同伴給他們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由于同伴身心不夠成熟,缺乏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多數情況下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二)缺乏安全感。留守兒童通常由祖輩負責照顧其日常生活,祖輩多數為年齡偏大、體質衰弱的老人,無法帶給其足夠的保護,或是孩子受到外界的壓力時不能及時給予心理上的慰藉,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通常表現為膽小、懦弱。加之社會中時而發生的傷害未成年人案例,致使其脆弱的心理通常伴隨著恐懼感。正是由于缺乏安全感,部分留守兒童會在家人監管不嚴的情況下選擇到人多的地方滯留,尋求心理安全感的滿足,而人多的場所可能隱藏著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更將可能對其安全造成威脅。(三)自尊心過強,卻又表現的較為自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日常的保護和鼓勵,害怕受到諷刺和打擊,導致其自尊心過強且內心較為敏感,對家庭成員及老師的管教與批評易產生抵觸情緒,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時常會曲解他人之意。而這種強烈的自尊心卻帶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由于缺乏父母的照料,孩子的日常溝通與交流可能存在障礙,缺乏鼓勵,會表現出自卑情緒,容易自暴自棄、自我封閉、缺乏上進心等,給學校尤其是老師開展教育帶來諸多不利因素。(四)存在一些消極的心理情緒。留守兒童處于青少年人格形成、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由于在情感上沒有得到其他同齡人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時常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心理情緒,如悲觀、孤僻、焦慮、神經過于敏感,甚至出現任性、狂躁、過于極端的性格表現。在人際交往和參與社會活動時,會出現不易溝通、交往困難、自我中心、毅力不強、回避各類群體活動等特點,社交水平偏低。這樣的兒童在父母回家時,也會表現出故意疏遠、不理睬,或者在他人詢問父母情況時故意說反話。(五)學習欲望不強,成績不佳。一方面,在客觀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的學習監護不力,或是介入甚少,或是缺少督促和鼓勵;另一方面,一些孩子認為自己的祖輩文化素質低,無法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或是自控力不強,貪玩放任學業,致使留守兒童學習目的不明確,勁頭不足,獲得知識的欲望不強烈,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時常會出現不完成作業,曠課、逃學等現象,導致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或成績較差,甚至會產生厭學、輟學等情況。(六)道德行為不良。留守兒童在身心成長發育階段,沒有得到父母在思想認知、價值規范和道德觀念的言傳身教,無疑會影響到他們人格的健全發展,缺乏對社會公德的有效認知,缺乏對是非價值的判斷能力,很容易在道德行為上出現偏差,受到不良社會習氣的影響,尤其是年齡較大的留守兒童,自認為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是個小大人,可以自己作主決定自己的行為,長期下去形成一些生活惡習。如在網吧徹夜玩游戲、沾染社會不良風氣、抽煙酗酒、小偷小摸、看色情音像制品等品行不良問題。

二、針對留守兒童情感問題的解決對策

盡管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情感問題,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首先,這些問題也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在其他兒童身上。其次,留守兒童較之其他非留守兒童也會表現出其他優秀的性格特質。另外,留守兒童的現象并非是不可逆的過程和經歷。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問題,要從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面入手。(一)家長方面:一是要加強監護人的思想文化素質教育。監護人要注重自身修養及素質的提高,用一言一行教育和引導孩子。不能采取極端教育,認為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要更加疼愛孩子或者嚴格要求孩子,這樣的極端教育有時會造成孩子任性、自私的不良性格,有時會造成孩子抵觸和逆反心理,對孩子都屬于不良教育,也是一種傷害。另外,監護人要注重與孩子進行經常性的有效溝通和交流,要重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在物質和精神上同時給予關愛。二是增加家長與留守兒童的聯系頻率。外出父母要經常通過電話、網絡等通訊手段與子女進行溝通,不僅要詢問子女的學習和生活問題,更要注重與子女進行更深層面的情感交流,以滿足子女內心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另外,父母要經常回家,多與孩子在情感上進行溝通與交流,掌握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還應盡量改變這種留守狀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家庭和健康的成長環境。(二)學校方面:一是多到學生家中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狀況,多與孩子的監護人進行溝通與交流,通過對比孩子在校和在家的日常表現,來進一步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的教育方法。此外,學校可將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統計,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專項討論及經驗共享,從學校層面研討切實可行的政策來解決或減緩留守兒童問題。二是推行家長制。學校可以組織當地有文化、有素質、有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共產黨員及社會熱心人士作為“家長”,采取自愿原則,進行“一對一”幫扶,協助學校、家庭來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培養。三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排查與教育。學校應建立心理健康辦公室,并配備專業的心理工作人員,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排查、心理健康課程和講座。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引導。(三)社會方面:一是農村社區要增加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項目,通過教育培訓轉變留守兒童父母及其監護人的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要使家長認識到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心理和情感問題的嚴重性,要讓孩子盡量感受家庭關愛的溫暖和家庭功能的完備。外出父母要經常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和學校老師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多方共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空間。二是政府部門及社區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計劃,對某地區留守兒童實施關愛和幫扶項目,或是為留守兒童建立青少年活動之家,讓孩子在公共的活動場所中增進了解、共同成長。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通過加快完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戶籍、醫療等一系列保障機制,逐步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現象,讓每一個外出打工家庭都能夠享受家庭團聚的天倫之樂,讓孩子們都擁有一個倍受父母疼愛的幸福童年。

作者:付建波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