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問題研究
時間:2022-03-27 08:08:53
導語: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了農村中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困境。通過對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農村實地調查,發現該困境主要體現在:經濟來源少、生活狀況差、充當主要勞動力、醫療環境簡陋、安全和心理問題。為此,該文提出應加強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民職業化進程、平衡社會資源、完善農村保障制度、加強農村信息管理等對策。
關鍵詞:省際邊界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
1導論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GDP和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十三五”規劃將處于實現這兩個目標的沖刺期。在當今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周邊環境錯綜復雜,“三農”問題更加突出。農村經濟發展一直是黨和國家的重中之重,但近年來,城鎮化步伐加快使得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輸出,農村人員結構發生變化,由此產生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這兩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人口老齡化和流動人口數量的大量增加,使得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當今制約農村穩定、發展和繁榮的主要障礙,因此尋找該問題的解決方法為現實所必須。近年來,學者們對農村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關于該問題的形成及解決辦法有著豐富的理論和觀點,對我們進一步研究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1.1空巢老人方面張新生、曾繼蓉、吳紀綱認為老人現狀不理想主要體現在經濟條件差、看病就醫難以保障、老年維權難以實現、精神空巢四個方面,經濟原因是造成該現狀的主要原因;[1]趙曉晗、郭建斌將農村空巢老人心理狀況分別與非空巢老人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狀況對比,發現農村空巢老人明顯存在孤獨感強、內心焦慮、心情抑郁、恐懼害怕等心理問題;[2]袁野認為空巢老人心理問題的解決應從個人、家庭和社區三個角度出發,形成個人與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局面;[3]韓文甫、賈婷婷從養老角度出發,認為其養老困境在于老人經濟保障水平低、生活照料服務缺失、身體狀況不佳及精神生活的缺失;[4]李玲認為完善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途徑應從政府盡責、社區盡力、子女盡孝、個人盡情4個方面進行;[5]張曉瓊、侯亞麗認為農村空巢老人的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自理能力的下降、慢性疾病的折磨、消防隱患的危害、用藥不當的危害、不法分子的侵害和住房的老舊。[6]
1.2留守兒童方面袁宋云等人認為留守兒童的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積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均顯著低于一般兒童;[7]羅杰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家庭教育缺乏、教育資源有限及分布不均、缺少情感關愛等問題;[8]歐陽潤堃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一部分留守兒童仍存在生活狀況不理想問題,而其解決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協同努力;[9]段成榮認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根源處抓起,而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與父母在一起[10]。綜述,國內學者已對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而本文結合蘇魯豫皖四省邊界農村的情況和前人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2邊界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現狀
2.1經濟生活狀況見圖1。調查發現,子女資助是老人和孩子的主要經濟來源,高達65%。但普遍來說,外出務工子女工資水平較低,大城市消費高,子女能給予的資助有限。此外,子女收入的高低直接影響老人的贍養費和孩子的撫養費,老人養老很不穩定,孩子的生活條件、營養狀況也受到威脅。其次,25%的經濟來源方式是勞動所得,其中務農占主導地位,但近年來農產品利潤卻在下降,銷售不容樂觀。比如調查的徐州市雁群村,從村書記那了解到,在農業生產上,除去種子、化肥、農藥、機械設備等費用,1hm2地1年凈收入為4500~7500元。再次,主要經濟來源為養老補貼或其他方式僅占10%。調查中印象最深的是安徽省火廟村。該村經濟發展落后,村民外出打工較多,相應的空巢老人狀況較嚴重,而他們的養老補貼才是75元/月(16a之前才55元/月)。
2.2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隨著城鄉差距的拉大,大批農民工涌向城市,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成了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重點。比如這次調查中徐州的長埝村、光明村、義安村,安徽省的火廟村、孟邵村等,勞動力向外輸出嚴重,村里以老人、兒童為主。同時調查發現,超過50%的農村空巢老人從事職業性勞作,比如耕作農物、去村周圍做小工等。年輕勞動力的大量外出和遷移,使得老人成為農村的主要勞動力,加重老人身上的負擔。而在日常生活和農忙過程中,留守兒童也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勞動力。
2.3安全問題對于空巢老人而言,隨年齡增大,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系列生活隱患。比如老人獨自上街買東西,可能因腿腳不便、視力模糊而發生意外;老人獨自在家,用水用電的安全問題也令人憂心。此外,一旦老人生病,喪失基本自理能力,身邊連一個能照顧生活起居的人都沒有,豈不茫然。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由于老人精力有限、照顧不周,極易導致留守兒童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而近年來媒體、網絡上報道的留守女孩性侵事件更引人深思。同時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內容大肆橫行,大部分留守兒童閱歷尚淺,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極易受到影響。
2.4醫療衛生狀況問題調查發現,農村醫療衛生狀況雖已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醫療資源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善、醫生沒有經過嚴格技術培訓等問題。調查中發現,安徽省火廟村醫療環境不佳,但由于與徐州接壤,依托區位優勢,當地村民更愿意去衛生資源充裕的徐州看病,但這對于年齡大、腿腳不便的老人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題。同時高昂的醫藥費也給空巢老人帶來很大的生活壓力,雖有農村合作醫療,但報銷少、門檻高,解決不了實質性問題。
2.5老人養老保障與兒童教育問題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重中之重.調查數據顯示,65%的空巢老人的主要養老方式首先仍然是來自子女的資助。但近年來,在大家庭的解體、家庭觀念的淡薄等的現實沖擊下,“家庭養老”面臨挑戰,呈弱化趨勢。其次,自我養老。主要依靠老人的勞動所得。再次,政府養老。畢竟處于省際邊界的這些農村,政府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夠、工作不到位等,養老院、福利院等更是與老人無緣。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但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而文化程度低的祖輩又無法給孩子提供實質性的學習輔導。無人指導、監督學習,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興趣也大大降低,作業不會做,也不想做。二是學校教育。整體來看,我國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基礎設施較差,嚴重阻礙農村教學質量。
2.6心理問題由于空巢老人身邊無子女,缺乏精神慰藉,易犯孤獨、抑郁、恐惶、情感饑餓等精神疾患為表現特征的“空巢綜合癥”。調查也顯示,與子女在旁陪伴的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偏低。同樣,大多數的留守兒童也都存在心理問題。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聚少離多,且留守兒童正處于特殊階段,此時父母不在身邊,缺乏感情依托,留守兒童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引發諸多問題。
3邊界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狀成因
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雖是兩個不同群體,但歸根究底,他們缺失的是同一代人,銜接人的缺位直接造成社會群體結構的不穩定。改革開放后,為加快國家經濟建設需要,中央先后批準成立對外經濟特區窗口以及眾多沿海延邊開放城市,讓一些地方一些人先富起來。在改革開放思想大潮下,無數尋求機會,追逐夢想的人,遠離父母和孩子來這里闖蕩一番,這是在經濟政策和特定背景的情形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慢慢形成的一個歷史基調。真正讓這一問題暴露出來是從1991年提出的城鎮化進程開始。相比城市福利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而農產品價格卻一路下跌,讓農民工開始質疑農業和農民職業身份,從而涌入發達城市尋求立足之地。即使后來又提出新型城鎮化,提倡城鄉統籌,并且更重視農業發展,但是城鄉收入差距日漸擴大的事實本質,還是讓無數農民工堅定選擇外出,從而直接讓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成為泡影,也造成無數孩子心理上的童年陰影。一個困擾普遍在外拼搏打工者的話題就是春運難回,票難買,家難回,讓很多有機會和父母孩子團聚的在外游子痛心不已。除此之外,戶籍制度,教育制度方面以及兩代人思想意識方面差異的原因也很突出。
4對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相關建議
4.1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造成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銜接人缺位的原因,實際是經濟上的缺位。因此縮小城鄉差距,努力建設與發展新農村是第一步。目前許多城市的發展情形是值得深思的,一些城市淪為“鬼城”,而有些城市則由于過量的外工涌入而變得擁擠不堪,甚至有些城市出現逆城市化。而國家這些年在政策上對農村也有所傾斜,鼓勵大膽去干、去發展,而電商、物流、通信也紛紛躍躍欲試,想分一杯羹,這是農村轉型發展的最重要時刻,也是最關鍵時刻。
4.2加快農民職業化進程
許多80后、90后都不愿意再種地,不愿意當農民,甚至對農民這個職業帶有偏見,而是紛紛向大城市涌進,導致農村老齡化問題、農民接班人的缺位。面對這種狀況,首先應該消除這種偏見,讓有能力的人敢于扎根農村,努力培養新一代農民,傳遞好農民職業這神圣的一棒,不讓農民質疑自己的職業身份。同時考慮到務農收入的不穩定性,如果把農民當作一種職業,每個月有固定工資,然后再根據收成和利潤發放提成,這樣既能保證農民收入的穩定性,又能激發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4.3平衡社會資源
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是造成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地廣人多,大城市公共資源優勢明顯,因此人們紛擁而至。所以,政府應當平衡城市與農村的公共資源,使之達到一個均衡狀態。在教育方面,政府要加強農村學校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配備高水平、高文化的師資力量,給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優質的學習氛圍;在醫療方面,政府應當對這些處于省際邊界的經濟落后地區實行適當的財政傾斜,配置先進的醫療設備,并對醫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等;在養老方面,政府要加大對經濟洼地的財政投入,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土地,廣泛興辦農村敬老院,并配置專門人員進行管理,真正做到“老有所養”;等等。總而言之,政府要加大對省際邊界農村的財政投入,盡可能平衡社會資源,打破包括教育、醫療、交通、養老等在內的“二元經濟體制”。
4.4完善農村保障制度
一方面,加大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財政支出,并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老人對養老保險的認知度及參保積極性。另一方面,完善地方醫療衛生建設,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建設投入,培養高技術、高素質的專業醫護人員,從根本上改善農村醫療狀況。另外,利用區域依托關系,加強貧困村與周邊發展較好的村子對接,進一步提高保障力度。例如安徽省火廟村養老保險是75元/月,而徐州農村是100元/月左右,加強火廟村與徐州邊界農村對接,提高火廟村養老保險金額,更好地保障老人的生活。
4.5加強農村信息管理一方面,努力推動互聯網通信
村村通,讓老人與孩子可以隨時了解對外信息,一定程度上解決老人和孩子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加快建立農村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統一登記管理制度,全面摸清其基本情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信息數據庫,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并及時根據變動情況更改登記信息。此外,還需要對其“監護人”建立檔案,記錄監護人基本信息,確保老人與孩子發生意外時可以第一時間聯系到相關監護人,從而讓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真正有人去管,有人去關懷。
作者:朱青 黃立慧 倪文倩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新生,曾繼蓉,吳紀綱.農村空巢老人現狀及解決方法[J].新經濟,2014(20):53.24
[2]趙曉晗,郭建斌.農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3):29-31.
[3]袁野.我國空巢老人心理問題探究[J].新西部,2016(30):8.
[4]韓文甫,賈婷婷.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15(5):75-78.
[5]李玲.淺析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J].信息化建設,2016(5):292.
[6]張曉瓊,侯亞麗.晚年何以安度:農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問題研究——基于山東省部分新型農村社區的實證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5(6):65-66.
[7]袁宋云,陳鋒菊,謝禮,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與心理適應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2):231-235.
[8]羅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1):275-277.
[9]歐陽潤堃.農村留守兒童生活、思想狀況調查[J].金融經濟,2015:204-205.
[10]段成榮.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在于止住源頭[J].武漢大學學報,2016(2):15-18.
- 上一篇:高校繼續教育研究論文6篇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障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