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品格塑造的意義
時間:2022-04-27 10:24:20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品格塑造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打工經濟背景下,農民工被迫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鄉,使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因為留守,他們在生活上缺乏有效監護、學習上缺乏有效監督、行為上缺乏有效監管,勢必會影響留守兒童的道德品格教育和塑造。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兒童、少年期形成的品格、道德價值標準等,在最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一生,忽視這一點,就有可能錯過培養孩子完美的個性、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標準等方面的關鍵期。《易經》說:“蒙以養正,圣功也。”古時兒童初入學堂,便從啟蒙開始,啟蒙之初,重在培養習慣與品德,我國經典啟蒙讀物滲入了善、孝、禮、讓等傳統教育,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有助于培養農村留守兒童健全、獨立的個人品格,也有助于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是構建農村和諧家庭的需要,而且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解決。
一、當今留守兒童思想之現狀
1、道德認識偏差。所謂道德認識,顧名思義,就是個人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認識,就是個人對于諸如“善”、“公正”、“平等”等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認識。道德認識產生道德情感,并對道德行為起著指導作用。因此,正確的道德認識是形成良好品德前提。在走訪調查以及日常接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完整而嚴格的家庭教育,加上周圍環境的影響,對于誠實守信、勇敢節制等向上向善的道德理念嗤之以鼻,認為物質上的富有比精神上的富有更重要,因而對刻苦努力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2、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指在履行各種道德義務的過程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自覺主動地克服所遇到的障礙和困難,以及在做出行為抉擇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持精神和頑強毅力。它是構成每個人道德品格的要素之一。它能夠幫助人們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克服內外部的各種障礙和困難,堅持自身認定的行為方式,并由此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筆者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由于缺乏父母嚴格的家庭教育、臨時監護人在監管方面的不力以及學校教育中缺乏相應的指導,不少農村留守兒童在道德意志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他們對于某一或某些道德行為不能很好的堅持下去,缺乏毅力和恒心。在同伴群體或者周圍環境的誘導下,貪圖安逸,怕苦怕累,并且易做出很多不道德的行為。這些不僅阻礙了他們積極向上、艱苦樸素等良好道德品行的培養,還滋生了很多惡習。有的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在不良誘惑面前缺乏自制,做出違反法律法規的事情。3、學習生活習慣缺失。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大部分學齡階段的留守兒童中都有幾個不會:課下一是不會說話,一開口就是喊;二是不會走,一走就是跑;課上一是不會提問,有問題不舉手張口即來;二是不會思考,任意一個問題都要詢問老師。三是不會聽講。總體而言,留守兒童由于爺爺奶奶或親戚作為孩子監護人,而且監護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上都是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大部分監護人只做到了生活上的簡單照顧,沒有做到對孩子實施有效的教育培養。4、道德品格行為缺失。道德品格行為是指“受一定道德意識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行為”。它分為良好道德行為和不良道德行為兩種。良好道德行為是指行為的結果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不良道德行為是指行為的結果有害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它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的最終表現,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很多農村學校教師認為,留守兒童較之非留守兒童違反校紀的更多。根據筆者的總結,部分留守兒童的道德失范行文主要表現在:不誠實,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不知道勤儉節約,喜歡亂花錢;喜歡惹是生非,打架斗毆是家常便飯;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或者不會去關心他人;迷上抽煙、賭博,流連網吧、游戲廳;早戀;更有甚者,會有違法犯罪的行為等。5、心理問題突出。在農村,由于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傳統的雙親教養模式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家庭教養結構,子女與父母聚少離多,親子關系由此也會不同程度的疏遠。這些孩子遠離父母,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忌他們情感情緒的變化,這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因此常會引發很多心理問題。如冷漠心理,不關心集體,不關心他人,只在乎自己的小天地。沒有集體和大局意識,缺乏同情心。性格孤僻,不善溝通,人際交往有障礙;又如空虛寂寞的憂郁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兒童感受到家的空落,不免寂寞難耐,于是轉而尋求別的方面的心理安慰,如迷戀游戲廳與網吧,早戀等等;再如逆反心理,總感覺別人在欺負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焦慮、自閉、沖動,對于別人的關愛不能有效接受,并會對來自監護人、學校及老師的教育和知道產生強烈的反抗心理。湖南《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顯示:“缺失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有57.14%的留守中學生有心理問題。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留守兒童道德品格培養的現實意義
顧名思義,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精神現象的總稱,它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就其對留守兒童道德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1、以文化注入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大多數思想家所一貫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處中,一個人既要有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創造精神,又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只有“與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豐富精神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將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產生極為積極的影響。2、提升留守兒童對道德的要求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對“德”的學習和解讀,中國古代是“德”為核心的社會,在古代社會具有維持社會運轉,同時作為價值準繩。但是當時的中國過多的強調了“德”的社會性功用,而忽略了“法”的建設致使中國長久的封建專制統治。但是“德”如果只作為約束自身,提升自身修養的標準則中國傳統的“德”文化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具活力。“德”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在學習之后,重點學習“德”對自身的要求,印證自身道德的起源與發展后會自發的去踐行“德”的理念,會對留守兒童未來的行為作出引導。3、提升留守兒童的責任意識進而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通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并結合歷史,會讓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中更具責任感,因為在接受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逐漸由責任意識淡薄轉變為知道自己的責任在哪里,應該為什么而努力。同時傳統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憂患意識等等對人自身責任感提升的語句數不勝數,而憂患意識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價值觀念,其中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則是憂患意識最亮麗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質是愛國主義。在歷史與文化的共同熏陶下,留守兒童將在未來生活中更具責任感與前瞻性。4、提升留守兒童的集體融入力,形成健康人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一種相互依托,相互扶助的精神引導。體現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相濡以沫等等文化節點之中,這樣的文化熏陶有助于促進留守兒童更多的與人交流融入集體,培養健康開朗的性格。5、提升判斷是非的能力,運用思辨的方式分析與解決問題中國先秦的儒、墨、道、法幾個最著名的學派,都十分重視理智和智慧,強調人們對真理認識的重要性,以老子和莊子為首的道家學派尤其重視辨證思考《大學》上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平天下。”這段話比較全面完整系統的表達了儒家對人生的根本意義和目的的看法,認為人應當在完善自身的基礎上完善社會,同時又要在完善社會的過程中完善自身,永無止境。而留守兒童由于缺少與父母的溝通交流,在面對外部誘惑時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其增強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繼承傳統文化中道德品格塑造的積極內容。集合農村留守兒童特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對培養和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文化、習慣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逐步的引導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中,以此來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保證了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品格教育的實效性。
作者:徐浩 單位:保定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綜述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