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2-04-27 10:26:23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

摘要:近年來,安順市農民外出務工現象依然普遍,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依然在增加。由于這一群體在思想和行為方面缺少正確的引導、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關愛、在課程學習方面缺少充分的輔導,嚴重制約了這一群體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成長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強化家庭的主體責任,也需要教育部門的重視和努力,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關鍵詞:安順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近年來安順市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步向城市大規模轉移,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務工增收的同時,開擴了眼界,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技術,增長了見識,也帶動了家鄉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大量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也給當地社會帶來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這一群體在思想和行為方面缺少正確的引導、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關愛、在課程學習方面缺少充分的輔導,嚴重制約了這一群體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成長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不僅需要教育部門的重視和努力,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安順市山地特色城鎮化建設路徑研究”課題組在2015年9月至12月間,到全市6個縣(區)、12個鄉(鎮)和22個村進行了專題調研,選擇的調查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年齡段為7~14歲,調查顯示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相關研究概述

近年來,學術界圍繞農村留守兒童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教育心理和社會心理領域的成果居多。如:江琴[1]提出了心理彈性的概念,這一概念早已被心理學界所應用,已經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應用于農村留守兒童研時,認定這一群體的心理彈性與其家庭狀況的關系具有極強的相關性,特別是父母在家及外出務工時間的長短在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父母外出務工的時間越長,兒童的心理彈性越低。此外,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的頻率、不同的照看群體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心理彈性。當然,學校對這一群體的額外關注以及有效的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有效資源。張文諾[2]指出: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造就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制度性孤兒”,在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問題直接制約著他們的健康成長,現行農村基礎教育以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他們的幫助十分有限。鄒先云[3]、張國洋[4]提出: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社會支持缺乏力度和可持續性;政策機制缺乏激勵和效果,這導致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都成為弱勢群體,事實上對農村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不應該僅僅是農村留守兒童,整個農村兒童群體教育問題都需要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引導多方利益群體來改善。季彩君[5]提出: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是教育問題,缺乏良好的教育軟硬件環境和基本心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成為農村最大、最無辜的弱勢群體,也是談到社會公平問題時必須面對的一個短板,按照教育公平的思想,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留守兒童”多中心教育支持體系,是有效的解決思路。

二、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通過與農村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訪談獲悉,農村學校各種教育資源較為匱乏,而留守兒童由于處在“留守”狀態,在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缺少父母的關愛,其教育出現了滯后現象。雖然在留守兒童中還是有一極小部分成績優秀,且不受父母外出的影響的學生,但這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中的特例。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兒童成績較落后,有的甚至出現了厭學、逃學、輟學等現象。據紫云自治縣火花鄉的調查顯示,由于從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數留守兒童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50%的“留守兒童”不能完成作業,有74%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明顯下滑,80%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績較好的僅占2%。西秀區舊州鎮某完小有“留守兒童”206名,其學習成績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績一般。平壩縣夏云小學的“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學習成績處于中下等,主要學科成績僅在30~40分。2、缺少心理溝通、性格存在缺陷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關注,多數農村留守兒童親情需求得不到滿足,缺少與老師、家長之間的心理溝通,對身心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有心事時,他們通常首先選擇同伴,其次是教師,再次才是臨時監護人。中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迅速發育的時期,對自己身體的變化、學習壓力、社會交往等方面常常從自身角度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時常會產生一些矛盾與沖突。此時,他們需要一個可信賴的、能給予其關愛和幫助的對象來進行傾訴和正確的引導。但是因為和父母分離,不能與父母及時良好的交流,而臨時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的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一旦這些心理疾病形成,要矯正就比較困難。普定縣馬場鎮、化處鎮普遍反映:由于親情缺失,留守兒童渴望與親人交流,但父母難以顧及,造成了大多數留守兒童變得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現為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等。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性格內向,孤僻自卑,導致了語言表達能力差,自信心明顯不足。性格呈現病態或畸形發展的主要表現是:一是自我封閉,遇事不與人說。一些學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卻不告訴監護人或老師。二是自卑感增強,總覺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兒童說,他最怕學校召開家長會,最怕在外面遇見自己的同學和父母親熱,為了躲避這一切,他從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學家玩。三是缺乏愛心,有暴力傾向。平壩縣某學校調研顯示,在一些留守學生眼里,同學分為兩種,一種是“惹得起的”,一種是“惹不起的”。對惹得起的,他們就欺負人,對惹不起的他們就被欺負。由于缺乏愛心,他們對人往往顯得冷漠,不肯融入集體生活,不善關心和幫助他人。3、行為道德和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少年兒童的自制力一般很弱,并且大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乏家庭關愛,導致產生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他們總有一種被別人欺負的感覺,與人交流,相處的時候總是保持警惕,對別人充滿敵意,小事也會計較當真,容易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和批評產生逆反心理。正是由于留守兒童和臨時監護人之間這種特殊關系,導致出現這樣一種錯誤的教育思想:只要他們不致于發展到觸犯法律,不惹出“大麻煩”,其他無論大錯小錯監護人都懶得去糾正。因為缺乏及時有效的教育,有些留守兒童不聽勸導,分不清事物的好壞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造成他們出現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為的出現。例如:組織紀律性差,經常遲到、早退、缺曠,違犯校規校紀的情況比較嚴重。生活習慣差,說臟話、粗話,抽煙喝酒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上網成隱或沉溺于網吧,錢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惡習。據平壩縣一些學校反映:留守兒童早戀現象比例明顯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監管不嚴,一些留守兒童接觸了一些不良書刊或網絡圖片、視頻、音像制品等,因年齡太小無法抵御誘惑,致使心靈受到了嚴重傷害,行為上走上岐途,甚至違法犯罪。普定縣某小學生,從原來的“三好生”變成了差生,行為上從優秀學生變成了后進生,他時常拉幫結伙,夜晚到處東游西蕩,甚至放火燒教室門等,還經常邀集一些學生看淫穢光蝶以及經常逃學等。紫云縣火花鄉的留守兒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毆經歷,有15%的有破壞公共財物和偷人財物等不良行為。對農村留守兒童這些行為和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三、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缺位由于家庭主體———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數“留守兒童”變成了無拘無束的“野馬”。因為兒童時期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辨別是非的意識,所以,此時的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與管教,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都不令人滿意。對正處在成長期,對外界環境的變化缺乏適應力并抵制誘惑的中小學生來說,沒有父母的監督是一個影響學習意愿的關鍵問題。沒有了父母的監督,學生的學習動力減弱,家庭學習獎懲機制基本廢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即使有的學生有較強的學習意愿,但長期在家庭教育弱反饋環境下,學習熱情的衰減是無法避免的。2、隔代老人監護隔代老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人,由于思想認識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這一群體遠不能起到規范留守兒童日常行為的作用,在留守兒童學習輔導中起到的作用更加微弱。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如果擔負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職責,由于年齡偏大,其認知水平、知識結構、教育手段和行動能力遠不及留守兒童的父母。祖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從而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中重養輕教現象的出現。另外由于年齡相隔較大(一般在40歲—50歲之間),老人與留守兒童的思想認識有差異,導致溝通交流不暢。老年人對于現階段的農村教育政策和學校教學規律基本不了解,也很難對此投入足夠的精力,這些都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被動的學習方式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厭學的心理,長此以往導致他們不學無術。3、學校和社會力量缺位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仍然處在教育部門主導的狀況下,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部門主要領導人(通常是農村中小學校長)的重視程度,而缺乏應有的機制。第一,缺乏以農村留守兒童需求為導向的機制。教育部門在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行動中,通常采取在上而下的方式整合資源,開展行動,農村留守兒童只是單方面的受益者,對這些行動只能被動接受。政府部門在對農村人口的關注上,存在著重視農村青年勞動力而忽視農村老年人、農村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對自身發展的需要。第二,缺乏合理的資源分配機制。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資源大多控制在政府教育部門手中,農村社區村級組織,包括村民委員會、村黨支部以及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缺乏相應的資源,而政府資源基本不能直接分配給社區組織,導致他們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行動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第三,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農村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政府部門組織的各類行動中,缺乏表達他們自身需要的相應機會,這便決定了他們沒有足夠的興趣和動力,而在現行的農村基層組織的架構中,農村社區組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而對政府部門資源上的依賴性則決定了他們更多地采取“等、靠、要”的策略。缺少有效的激勵機制,使他們不能自發地、主動地將農村留守兒童組織起來開展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關愛的實施效果也未能納入到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的考核指標范圍中,致使絕大多數政府部門在農村留守兒童行動中缺乏實質性的參與。

四、對策建議

一是建立服務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的資源共享機制。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將零散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資源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首先,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行動中,加強資源共享,是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實現資源共享,有利于減少重復建設,減少資金投入,減少浪費,以最低的成本,產生最大的效果;有利于部門間優勢互補,提高辦事效率,形成合力,不斷壯大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隊伍。其次是發揮部門職能作用的需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村基礎教育、身心健康、農村科普、法律服務等方方面面,在整合各部門資源的基礎上推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為部門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提供了新的載體,為部門轉變作風、樹好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徑,為部門履行職責、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平臺。資源共享也是在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工作中發揮部門職能作用的必然要求。第三、要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動員的激勵機制。首先,政府要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留守兒童”工作的認識,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切實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議事日程,組建由黨政負責人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機構,建立“留守兒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兒童”工作落實到基層村、支兩委。切實明確每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并督促其認真履行監護職責。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創辦“留守兒童之家”之類的托管中心,對處于無監護狀態或監護不力的“留守兒童”進行集中管理教育。著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農村經濟,鼓勵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加強宣傳力度,使公眾樹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責任感,對積極參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關愛行動的單位和個人予以優惠和獎勵。其次,要完善農村基層組織的功能。我國農民相對分散,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關愛的工作,不可能單獨面對每一個農村家庭和每一個留守兒童,需要一個中間媒介進行溝通和協調,而農村基層組織能夠把廣大農戶組織起來,使社會動員機制在留守兒童與社會力量之間得到有效的連接。要組織動員農村各種組織共同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農村的婦女組織、民兵組織、文化組織、專業技術協會及農民合作社等要積極配合社會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活動,積極落實具體工作,做好規劃和協調,使社會的投入能取得最大效益,還要通過民主監督,使資金的使用公開透明,以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

作者:馬微微 單位:安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江琴.兒童發展的心理彈性理論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應用[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0):178-181.

[2]張文諾.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以甘肅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4):21-23.

[3]鄒先云.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06(10):47-50.

[4]張國洋.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教育狀況比較研究———來自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6(8):41-43.

[5]季彩君.教育公平視閾下的留守兒童教育支持———基于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差異的實證調查[J].基礎教育,2016(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