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抗挫折教育
時間:2022-01-28 09:47:43
導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抗挫折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重要的教育課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在“微時代”,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應從“微”入手,“微觀察”“微聯絡”“微溝通”“微輔導”等都是做好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家校合作
一、背景
由于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遇到一些事件,尤其是惡性事件,他們將很難從家庭中獲得正確的處理意見和方法指導,加上小學生所處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很容易因此“被挫折”,遭遇危機事件。如果不及時調整,就會產生諸如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長期下去還會導致心理疾病。對學生進行早期心理危機干預,增強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質,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二、案例描述
五年級學生小惠(化名),女,11歲。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家中無人照看,無奈之下,父母將其托付給鄰居60多歲的老奶奶照看。9月的某一天,老奶奶發現家中丟失了500元錢,遂斷定是小惠所偷。質問遭到否認后,老奶奶立馬將此事告訴左右鄰居,并因此跑到村里的“仙婆”處詢問,當被告知錢是家中小孩所拿后,老奶奶更加確定是小惠偷了錢,經常在家謾罵小惠并到小惠大伯家大罵。小慧因此整日憂心忡忡,并時常哭泣,直接導致成績直線下滑。在身心遭受重創的情況下,小惠選擇了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尋求老師的幫助。
三、評估分析
(一)“微觀察”——聚焦、把脈、解讀受挫心理。挫折反應是指伴隨著挫折認知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反應。它包括理智反應和非理智反應。理智的反應表現為在遭受挫折后,能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和妥善處理的方法,通過調整目標等來應對挫折。據了解,小惠對此次“丟錢事件”一直堅持為自己辯解和否認,這就是理智的反應。對待挫折的非理智反應表現為強烈的惡劣情緒,對生活、學習等產生負面影響。接到求助信件后,我迅速地“鎖定”了小惠本人,并經常裝作不經意地與她接觸,觀察她的學習、生活狀態,并從班主任、授課教師、其他學生處了解小惠的在校學習、生活表現以及家庭情況。經觀察,此次事件造成小惠出現了以下問題行為:1.逃避性行為。有恐懼感和焦慮感,性格由外向變得少言寡語,出現厭學情緒,作業完成質量明顯下降。2.散漫性行為。由于心理受挫,產生了“我被當成小偷了”的消極心理,自暴自棄,出現上課走神、作業不認真完成甚至不寫作業等自由散漫的現象。以上都是小惠面對此次事件所表現出的非理智反應。結合小惠在校學習生活的狀態,我定義此次事件為影響小惠成長的挫折事件。(二)“微聯絡”——減緩、指導、幫助直面挫折。農村留守學生認知評價水平低,缺乏正確應對挫折的技巧,因此面對父母離異,家長打罵、教師批評、考試失敗等挫折。難以正確對待,同時由于年幼,心理尚未成熟,缺乏社會支持,往往由于教師、家長的行為不當或社會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心理問題。本案例中,由于小惠現階段正處于青春期,性格更加敏感,為了減緩此次事件對小惠造成的心理傷害,我選擇了通過書信的方式來和小惠進行“微聯絡”,并對其進行自信心矯正,明確告訴她:她品行端正,老師相信她,其他人也相信她,大家不會因為老奶奶的言語而對她不信任,以幫助她重新樹立信心。(三)“微溝通”——聯合、指導、調整輔導方案。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中提到:“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即學校和家庭,不僅要有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為了學生的發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聯合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切實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案例中,對小惠造成切身傷害的事件來自于家庭,因此,我們利用網絡和手機微信,積極與小惠家長取得聯系,在反復溝通中了解了小惠家庭的具體情況,教會家長幫助小惠重拾信心的方法,就一些涉及老奶奶對小惠進行的人身攻擊行為(包括打罵、體罰小惠洗衣、做飯等),鼓勵家長義正辭嚴地出面維護孩子,并告訴小惠,讓她拒絕一切不合理待遇,爭取人格上的自尊自立。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家校合作深度,對小惠的心理健康輔導方案進行調整,將先前的以樹立自信心為主調整為學會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在此次家庭暴力事件中,我們通過聯合家長,捍衛了留守兒童小惠的正當權益。(四)“微輔導”——幫助、促進、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出現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將對他們一生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但小學生所處年齡段導致他們對成人尤其是對教師又有著很大的依賴性。“微輔導”——顧名思義就是以談話的形式跟學生進行交流,這種面對面的交流要求教師要以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從業者的心態來看待、接納學生的各種匪夷所思的看法,在引起共情的基礎上以一個被信賴者的身份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促進和發展學生個性心理。初期,由于創傷嚴重,小惠的輔導談話時長較短,更多時候,我們選擇聯合授課教師,在班級開展應對挫折的心理健康課,幫助班集體形成“面對挫折我能行”的信念;在學習上給予小惠更多關注和幫助,在生活上給予關心,這種看似與心理輔導無關的工作,對小惠抗擊挫折注入了更強大的“丙球”,拓寬了我們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途徑。
四、案例總結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尤其注重家校合作。在農村學校實際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對象往往是農村娃——留守兒童,他們所處的年齡段的心理具有自我認識不足和敏感性強的特征,在心理穩定性差的前提下,他們很容易受他人影響。本案例中的小惠,是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她在“丟錢事件”中面對不被信任的反應,是該階段的一種正常反應,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疏導方案。本案例中,小惠最終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幫助下走出了不被理解的負面情緒,并重拾信心。在整個過程中,家校合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就給予我們一條啟示:不論孩子的父母在不在身邊,只要我們注重家校合作,及時溝通,“家校合作共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道路將會更加寬廣。(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微”乎其“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對象,要求我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要“微乎其微”——從細微處著手,不錯過每一次微小事件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微妙影響。“微觀察”“微聯絡”“微溝通”“微輔導”……這些基于留守兒童、基于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其主旨是對農村小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當然,我們的“微心理”也應教給學生一些自我心理救護措施,讓他們學會心理調節,讓不良情緒得以宣泄和分流。
作者:謝芳麗 單位: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平山鎮中心學校
- 上一篇:武術教學與生命安全教育探索
- 下一篇: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語言表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