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設計在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應用
時間:2022-10-15 10:47:46
導語:交互設計在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使兒童獲得更有效的線上美術教育。以兒童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發展現狀,并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相關理論知識,探究兒童美術教育類APP中交互設計的發展趨勢和應用方式。得出符合兒童審美心理的美術教育類APP交互設計策略?;趦和瘜徝佬睦砝碚?,可以為今后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交互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兒童美術教育類;APP;交互設計;兒童審美心理
由于中國一批“新中產階級”的崛起,和“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出現,藝術教育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靶轮挟a”將藝術素養作為培養下一代的重點,收入越高的群體對子女的投入越多,而陪伴時間卻越少。因此過分依賴于線下的傳統美術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家長和孩子對藝術的多元化需求,互聯網和各種新技術的發展使人、事、物之間的交互方式變得更加多元,這些都為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出現創造條件。家長和孩子可以通過一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就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制約進行學習。因此,給兒童使用的美術教育類APP中的交互設計就變得尤其重要。
一、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發展現狀
(一)市場現狀。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會選擇一個藝術學習機構來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而由于藝術培訓行業從業商家多造成行業運行不規范、不公開、不透明,導致用戶在選擇時處于信息薄弱的一方。據統計,中國2至12歲的兒童人數目前已經超過2.2億。2~12歲教育市場規模約為2600億元,2~12歲教育市場規模約為2600億元,在愿意為兒童藝術素養培育投入資金的家庭中,超過50%的家庭平均每年支付2000-5000元,不到10%的家庭支付超過8000元,支付小于2000元的家庭占比小于20%,平均每年支付學費在2000-5000元區間的群體最多。少兒藝術教育的競爭市場內,美術是第二大細分市場。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各種兒童美術培訓機構為了擴大自己的生源和影響力,會在線上線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宣傳,這些層出不窮的廣告對家長們的選擇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校外藝術教育機構、老師和產品內容的無從選擇、無法信任,已經成為用戶們的一個集體痛點。(二)產品現狀。通過在蘋果應用商店中搜索發現,美術類APP大致可分為工具類,如:素描大師、Sketches等;教學類:寶貝計畫、美院幫等;娛樂社交類:童畫秀秀、藝術狗、美術寶等。工具類主要實現在移動端上進行繪畫創作等需要,教學類主要提供線上教學的功能,滿足線下受時間地點制約的痛點,例如寶貝計畫以視頻教學和直播授課為主,娛樂社交主要以社群的形式提供用戶交流、互動、學習的平臺。主要的兒童美術教育APP——寶貝計畫、童畫秀秀,則提供了線上教學視頻以及用戶溝通的平臺。然而在線上學習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家長可以節約人力物力成本以及時間成本,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在接送孩子去興趣班的路上,同時充分利用孩子課余零碎的時間通過觀看線上的視頻課程和直播課程來學習;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年齡較少,經常觀看電子屏幕影響孩子視力等健康,以及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雖然可以寓教于樂,但同時也容易沉迷互聯網,對孩子身心健康產生威脅。由此可以發現,相較于龐大的兒童藝術教育市場,線上的兒童藝術教育產品發展還比較緩慢,主要存在線上線下不聯動,各種產品同質化嚴重卻內容質量不高,缺乏對兒童自身審美發展規律的研究,價格不透明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對于線上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審美心理研究
兒童(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界定為18周歲以下)作為一個普遍又特殊的群體,生理和心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規律。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兒童的審美認知發展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嬰兒知覺期(0~2歲)、符號認知階段(2~7歲)、寫實高峰階段(7~9歲)、寫實終結和審美感受初期(9~13歲)、審美參與危機階段(13歲以上)。了解不同階段的兒童審美心理特征可以對后續進行交互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嬰兒知覺期(0~2歲)。這個階段兒童還無法與藝術或說是藝術品產生關聯,主要還是靠本能中的知覺能力去分辨周圍的人和一些簡單的幾何形狀,但同時一些兒童已經有了自己的偏愛,這種現象對之后的審美發展影響深遠。因此,此階段的兒童美術教育類APP應更注重向家長傳遞正確的美育方式,簡化家長與APP之間的交互行為,增加與兒童的互動,以情景等方式讓兒童產生比較強烈的感知。(二)符號認知階段(2~7歲)。從這個階段開始,兒童可以慢慢掌握多種符號意義,如圖像,手勢,聲音,數字,形式和語言,有了自己的辨別能力,但由于年齡較低,缺乏相關知識的積累,兒童很難掌握藝術品的整體特征。于是家長開始帶兒童參加一些藝術培訓來進行藝術啟蒙,學前兒童的審美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一周一次的課程難以滿足審美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要求,上課結束后,短時獲得的審美能力也將很快下降或消失。此時家長可以通過兒童美術教育類APP來輔助現在的學習成果,其設計應以美術欣賞為主,來培養兒童的洞察力、想象力等。(三)寫實高峰階段(7~9歲)。兒童的審美認知發展到這個階段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開始獨立思考并希望嘗試創造。由于繪畫技能的學習和積累不夠,掌握程度不高,所以描繪的事物常常與所看到的事物偏差較大。這個階段的兒童美術教育類APP可以以教學為主,通過設計與此階段兒童審美認知相匹配的課程,如涂鴉、黏土等創意課程來進一步啟發兒童的創造力,開拓兒童的視野。(四)寫實終結和審美感受初期(9~13歲)。這個階段兒童的創造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啟發,開始渴望以更多的表現形式來創造,即使是針對同一事物也希望用不同的色彩來描繪,渴望打破原有的認識和規則。臨摹繪畫開始注意到到線條的粗細變化、色彩色調、構圖、黑白灰關系和透視等因素,可以通過更專業的兒童美術教育類APP來加強訓練,如以素描、色彩等課程為主,不同的課程體系滿足兒童不同的繪畫需求。(五)審美參與危機階段(13歲以上)。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已經完全成熟,同時也具備了一定邏輯推理能力,向外的社交意愿也明顯加強,更希望能與他人通過繪畫來建立聯系。內容+社交形式的兒童美術教育類APP通過一些專業課程,系統地幫助兒童提高繪畫技能,同時兒童通過分享的形式來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進一步提高兒童的綜合素養。
三、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交互設計策略
基于兒童審美心理,針對家長和兒童進行了定性研究,采用半開放式訪談的方法,并結合APP交互設計范式的四個層面提出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交互設計策略。(一)更具針對性的功能設計。兒童在不同的年齡段,審美認知水平的發展狀況不同,在功能設計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兒童的學習能力。例如,在對一位6歲兒童家長和一位10歲兒童家長的的調研中發現,雖然這兩位家長都重視兒童的美學啟蒙,但行為卻截然不同。6歲兒童家長主要陪伴孩子一起繪制涂鴉、做手工以及閱讀有聲繪本,而10歲兒童家長則讓孩子學習素描、色彩等繪畫技能。這說明,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功能設計需根據兒童審美認知發展的階段進行分齡,做到有針對性、有重點。同時,相同年齡段的兒童也會因為家庭影響的因素產生不同的行為,例如調研中兩位同樣是8歲兒童的家長,同樣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但家庭收入差距較大,于是造成前者的主要用戶行為有:①只要孩子喜歡繪畫,會在試聽后送孩子去口碑好的培訓班;②在空余時間會帶孩子看全球各地的美術展,并關注美學相關公眾號;③會讓孩子參加多種培訓班(英語班、主持人班、游泳班等)。后者的主要用戶行為有:①找朋友咨詢多家機構,并比較他們的性價比;②在空余時間帶孩子看免費的畫展;③會買書讓孩子臨摹,在孩子不會畫,自己也無法指導的情況下,會帶孩子去培訓機構(以中小機構為主)。所以在進行功能設計也要結合用戶場景進行充分考慮,著重解決核心用戶的痛點。(二)更“扁平化”的結構設計。窄而淺的信息架構更利于兒童理解,即使大部分兒童從7歲開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但理解復雜事物往往還需要借助于外部的輔助。APP設計中的一條重要的設計原則就是保持簡單,因此可以采用扁平化的信息架構方式來降低兒童和家長的學習成本,從而增加易用性。所以,從信息層級上來說,最合適的區間在1到3個層級之間,超過3個層級以上便會造成兒童理解困難等問題。只有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根據兒童各個階段的特點,才能設計出能最快速有效抵達兒童頭腦中的信息傳遞方式。例如《黃鉛筆》,產品定位為“將科技美育帶回家”,功能聚焦,信息層級在3層以內,如圖1所示,簡單的信息架構大大降低了兒童的學習成本,讓兒童可以更快理解和使用。(三)更自然高效的交互設計。伴隨兒童審美認知心理的發展,兒童的生理也在不斷發展,靈活的肢體運動為交互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兒童可以通過手、腦、眼的協調配合來與周圍事物產生交互。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從兩歲起肢體就可以開始進行一些簡單動作,到六歲左右便可以完成相對復雜的動作了,因此,各種電子設備觸控屏幕常用的交互手勢,如點擊、雙擊、縮小、放大、長按、滑動、拖拽、等動作都可以輕松實現。但由于兒童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復雜的交互方式會帶來兒童操作的困擾,造成情緒上的波動,從而失去玩的興趣。所以交互手勢應盡可能精簡,操作要簡單,在操作完成時,及時給予反饋,這種反饋需避免打擾到兒童當前的操作,以非模態提示為主,同時可以增加語音交互,給予更多的鼓勵式反饋,增加兒童使用過程中的成就感。圖2是由網趣寶貝出品的《寶寶早教美術訓練APP》,主要功能是讓兒童認識三原色和三間色。主要與屏幕交互的方式為單擊,得到的反饋信息和提示信息為語音交互,交互方式簡單,避免了交互過載的情況。在兒童填色模塊中,填入正確的顏色語音提示為“真不錯”、“真棒”等,填入錯誤的顏色則語音提示“再試試吧”、“不對哦,再試試”等,作為自然交互方式之一的語音交互的方式與當前兒童的操作及心理配合,讓兒童的操作更流暢、更有沉浸感,同時,帶有鼓勵語氣的提示音也增加了兒童的成就感,讓兒童更有繼續學習的沖動,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四)更情感化的界面設計。根據兒童審美認知心理發展的階段,即使高年齡段的兒童已經有邏輯推理能力,但兒童的邏輯思維與成人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在設計兒童美術教育類APP時,更要采用共情和移情的方法,充分考慮兒童的情感因素。從布局上減輕兒童的認知負擔;從色彩上符合不同年齡段的審美偏好;從圖形上可以更貼近生活增加沉浸感;從文字上更趣味化,避免說教式文案,增加角色帶入感。例如《在家畫畫APP》,界面設計的整體風格比較符合兒童的認知心理和行為心理,采用給人活潑生動的黃色為主色調,可以給兒童愉悅的心理暗示,瞬間抓住眼球,如圖3。對于課程封面設計也別有用心,采用兒童插畫的形式,減輕課程給兒童帶來的負擔感,通過鮮明形象的插畫來吸引兒童點擊觀看。情感化的界面設計可以說是兒童美術教育類APP設計中點睛之筆,界面與用戶直接接觸,符合兒童審美情緒的界面設計將極大提高用戶體驗。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美術教育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巨大突破。由于美術教育APP發展時間還較短,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很多APP在結構和功能上還趨向于單一,不能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也正因如此,為我們帶了很許多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過對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發展現狀的分析,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發展理論,提出兒童美術教育類APP交互設計策略,希望能帶來一些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方浩,張言林,周婷婷,向夢飄.學齡前兒童教育類APP交互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6,20:113-117.
[2]王馨,王峰.反思層面的兒童教育類App情感化設計研究[J].裝飾,2018,07:95-97
[3]黃瑞.基于沉浸理論的兒童教育類APP交互設計[J].包裝工程,2018,10:177-181
[4]程冉,聶睿,蔣雯,桂元龍.基于認知發展的兒童交互設計研究[J].設計,2016,29(5):132-133.
[5]馬小麗.基于ipad的學前兒童教育類應用軟件交互界面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4
[6]耿珊.當代兒童美術教育類APP的現狀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7
[7]殷佳麗.基于情感化設計的兒童互聯網產品界面視覺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8]王雨彤.基于“互聯網+”的兒童早教繪畫產品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7
[9]孔起英,兒童審美心理研究[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0]李嵇揚,劉韜,楊蕾.鄭娟.信息時代視野下的兒童移動智慧產品創新設計策略[J].設計,2016,29(19):98-99.
作者:方竹馨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 上一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游戲設計能力提升
- 下一篇:多途徑拓展校外美術教育空間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