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教學學生進行美育探究
時間:2022-04-29 10:29:54
導語:中職語文教學學生進行美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欣賞美、體驗美、熱愛美和創造美的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可以從漢字的美入手,經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利用教材中美的元素等多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美育。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美育;探究
美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于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的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健康成長。”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還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的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質?!痹谥新毥逃?,針對學生當前的綜合素質現狀,對學生進行美育顯得尤為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結合語文學科教學中的一些自然元素對學生進行美育,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探索和研究,對學生進行美育可以從以下幾條途徑進行培養。
一、認識漢字,了解中國文字的美
魯迅先生曾指出漢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痹诿恳粚眯律系谝惶谜n的時候,我都會問學生這樣兩個問題,什么是語文?為什么要學習語文?學生中有一大半都回答不全。于是我會在黑板的中間書寫“語文即語言和文字”。然后給學生解釋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文字是書面語的載體,文字的產生,使人的語言得以流傳,各類典籍和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文字的組合而成的。中華民族使用的文字就是漢字,漢字從甲骨文開始,經歷歷史的變遷,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一)各種字體的形式美漢字的發展經歷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章草、魏碑、唐楷、草書、行書等的過程,各種字體有各自的特點,如:在甲骨金文小篆階段,基本以長方為主;在隸書階段,基本以扁方為主;在楷書階段,基本以正方為主,楷書是應用最廣的基本字體,因此漢字也稱為“方塊字”。各種字體又可以同時并存,它們以不同的形態呈現在人們的視野,給人們展示不同形式的美。(二)漢字的結構美漢字的結構“平正安穩”(東晉•王羲之《書論》)、“四滿方正”(唐•歐陽詢《三十六法》)。啟功先生研究發現,漢字的結構美的關鍵在于每個漢字的形體都具有一個重心,各種筆畫及其構成部件的分布符合美學的“黃金分割律”。因此,在學習和書寫漢字的過程中就要了解漢字的結構,找準漢字的重心,書寫出來的的漢字才有美感。(3)漢字書法的美。漢字書法包括軟筆和硬筆,硬筆屬于現代社會的產物,特別是在科技時代,電腦辦公代替許多的人工書寫,現在要求的無紙化辦公,更是讓書法淡出了人們平常的生活?,F在國家重視傳承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軟筆書法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誕生了一批優秀的書法家,留下了許多曠世的書法作品,他們自成體系,各具特色,如:柳公權的“柳體”字的“勁拔”;趙孟頫的“趙體”字的“秀媚”;王羲之的行書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代表作《蘭亭序》中體現出“不激不厲”的風格等,我們了解漢字書法的美,才能去欣賞漢字書法的美,才能去發現和創造漢字書法的美。
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悟文化美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指出:“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薄吨械嚷殬I教育語文教學大綱》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盵1]在語文教學中,要依托對經典文本的朗讀和記憶,理解文本蘊含的美育思想,使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領悟文化之美。如《蒹葭》被譽為:“情真景真,風神搖曳的絕唱”,整首詩筆調含蓄委婉,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在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道,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要對學生說:“慢慢品,領悟啊?!?/p>
三、教師行為美的熏陶
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不僅要教學生學習,還要教學生生活。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即是生活”:任何事物,凡使人感覺應當如此生活,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揭示出生活或使人聯想起生活的,就是美的。因此,教師在學校美的行為對學生也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教師言行美的熏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苯處熣Z言準確生動、詼諧幽默、優美動聽、富有情感,教師的行為舉止大方、儀態端莊、精神飽滿,學生在無形中就會受到美的熏陶。(二)教師氣質美的感染教師育人,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使他們成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師具備美的氣質很重要,教師具備高雅、睿智、親和、自信等美的氣質,在教學中學生上課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的思想情緒就會教師氣質的美感染。
四、利用教材中美的元素對學生進行美育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欣賞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2]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審美的眼睛,因為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在中職語文教材中,詩歌、小說、散文、戲?。▌”荆┧姆N文學體裁都有相應涉及,同時還有古文和應用文,由于應用文格式較為固定,缺乏文學性,進行美育的元素少一些外,教材中的其他章節都可以選取適當的元素對學生進行美育。(一)在詩歌的教學中感悟詩中蘊含的美。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始終有詩歌的伴隨,從古詩到全盛時期的唐詩到近現代詩,產生了許多杰出的詩人和優秀的作品,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中選取的文本對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美的教育。1.人物美。人物包括作品塑造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人物美的存在形式呈多樣性,有外在的美和內在的美,有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如:《陌上?!分忻枋隽伺忧亓_敷外在形象美的同時,也表現了人物心靈的美,這就是陰柔之美;屈原的《國殤》中表現了將士們英勇獻身的悲壯之美,也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懷,這就是一種陽剛之美。2.意境美。美的意境是詩人追求的至高境界,情景相融,虛實相生,如臨其境,愉悅身心,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通過一輪明月從初升到落下,詩人描繪出了多個如夢如幻的意境,讓人如臨其境,思緒萬千,人與景融為了一體;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詩人通過一個個美的意象,把我們帶到康河邊,與詩人一同看雨后的夕陽,回味過去的夢,讀者走進了詩歌中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3.繪畫美。詩人在作品中描繪的場景畫面感強,讓人若置身于畫中,領略繪畫之美。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中,描繪了多幅農村田園生活的場景;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描繪了《秋山圖》《月泉圖》《山居圖》等多個畫面。4.音樂美。音樂美是指詩歌的句式長短不齊、語調高低起伏具有節奏感,符合音樂的旋律美。另外,詩歌中對音樂擬聲的描摹以及通過側面描寫的烘托突出音樂的美。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全詩句式長短不齊,富于變化,語調隨著詩人的情感起伏而變化,全詩在節奏上體現出一種音樂的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擬聲的描摹“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表達了琵琶女彈奏琵琶聲的清脆悅耳,令人心曠神怡;“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北磉_了琵琶女彈奏琵琶聲悲涼蒼勁,使人驚魂動魄?!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蓖ㄟ^人們聽得入迷,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的側面描寫,表現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體現了音樂的美。(二)在散文的教學在感悟“神韻”之美。散文即“美文”,特點是“形散神聚”,這已經是人們的一種共識。在散文的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的中表現的情趣韻味,選取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點,帶領學生領略散文中“神韻”之美。1.人性之美。對人性美的謳歌一直是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題,謳歌人性美也是時代的主旋律,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的內容對學生進行人性美的教育。如:老舍的《我的母親》中,表現了一種寬廣、持久的母子之愛;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中,通過描寫動物藏羚羊偉大的母愛這個凄美的故事,表達了老獵人敬畏生命,最后重新選擇生活方式這一重大抉擇中表現出來的人性美。2.自然之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山川、河流、海洋等具有審美的屬性,能夠引發人們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提供的材料對學生進行自然美的教育。如:梁衡的《壺口瀑布》中,表現了壺口瀑布的雄偉、壯觀的自然之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表現了月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的朦朧之美。(三)在小說的教學在感悟主題設計之美。小說是圍繞一個主題,運用人物、情節、環境、結構等構成一段生活場景,反映一個時期或歷史階段的人們的社會生活。在小說的教學中可以按照文本的主題揭示的社會生活,感悟作者主題設計的美。如:魯迅的《藥》中,作者巧妙地采用明暗線交織的結構,表現了人們的愚昧、麻木、無知,是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喚醒人們才是“藥”這一主題;莫泊桑的《項鏈》中,作者通過借→丟→還項鏈這樣一個故事,在故事中多處巧妙設計項鏈是假的這樣一個伏筆,使得小說的結尾出入意料,而又如人意中。故事情節設計十分精妙,揭示了當時法國社會中的一種追求享樂、愛慕虛榮的社會風氣對人們的影響這樣一個時代主題。(四)在戲劇的教學中感悟矛盾沖突的美。戲劇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將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高度集中的一種藝術。通過矛盾沖突,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可以說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矛盾沖突高度集中就是戲劇的一種美。中職語文教材中選取了曹禺的《雷雨》的片段作為文本,在這一片段中集中了主與仆、父與子、夫與妻、兄與弟、兄與妹等矛盾的沖突,通過這些矛盾沖突,揭示了像周家這樣的封建資本家庭必然滅亡的社會本質,這就恰當地反映了矛盾沖突的美。(五)在古文的教學中感悟文言文之美。文言文是我國古代語言文明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詞語、句式、翻譯的教學,更要注重對文字、背景、人物的分析,使學生理解文言文中蘊涵的文、哲、醫、佛、道等文化精髓,體驗到文言文中語言、人物、意蘊、意境等的美。如:司馬遷的《鴻門宴》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一個個獨特的人物語言,充分展示了語言美和人物美;莊子的《庖丁解?!分?,通過對庖丁解牛過程的描寫,突出了庖丁在解牛過程中的人物形象之美,在庖丁的敘述中,表現了凡事都應“順乎自然”這一意蘊之美。
總之,對學生進行美育,提高學生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只有不斷探索和創新思路,才能在美育的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參考文獻:
[1]李土生.漢字與漢字文化[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5).
[2]朱光潛.談美[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10).
作者:鄧華鋒 單位:重慶市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
- 上一篇:成教護理專業教學質量監測體系研究
- 下一篇:美育在農村留守兒童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