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鑒賞公選課與美育研究
時間:2022-03-26 03:15:24
導語:影視鑒賞公選課與美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下的高職工科學生,其成長過程適逢“視覺文化的轉向”,其學習經歷的學科分野又使得他們更易受到現代技術的壓制。影視藝術的綜合性與大眾性契合了高職工科學生的普遍審美需求。因此,影視鑒賞課程成為了高職工科生美學素養培育的有效路徑之一。在影視鑒賞課程的實踐中,教師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影視知識的普及、人文思維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自身想象力、創造力的開發,更要關注其美感的產生,實現育美于“影”。
關鍵詞:藝術教育;美育;影視鑒賞;工科學生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美育傳統源遠流長。《論語•泰伯》中就記載著“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美育思想。進入新時代,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美育”置于重要地位。美育的實施離不開藝術教育的開展,“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1]49。除去旨在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的專業藝術教育外,廣義上的藝術教育更加注重“普及藝術基本知識,通過對優秀文藝作品的鑒賞,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1]53近年,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藝術鑒賞類公共選修課,更加廣泛地運用藝術教育的途徑實施美育。影視鑒賞公選課屬于藝術鑒賞類公選課的一種。對比普通本科學生與高職文科學生,高職工科學生更注重技術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藝術、美學素養相對較弱。因此,藝術鑒賞類公選課成為高職工科學生美育的重要手段。影視鑒賞公選課也成為了高職工科學生美學素養培育的有效路徑之一。
1意義:美育的傳統及其功能
我國自古就重視美育之于“人”的重要意義,有著悠久的美育傳統。早在先秦時期,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的教育內容,孔子倡導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荀子提出的“美善相樂”等都包含著中華傳統的美育因素。此后,隨著歷史變遷,美育的形式也不斷更迭,可謂一代有一代之美育。“若漢魏之文苑、晉之清談、南北以后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五代以后之詞、元以后之小說與劇本,以及歷代著名之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殆無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2]174美育即審美教育,這一概念由18世紀德國詩人、哲學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書簡》中首次明確提出,美育也由此逐漸成為近現代教育的主體內容之一。席勒認為人有三種沖動即“理性沖動”“感性沖動”和“游戲沖動”,而且必須通過“游戲沖動”將“理性沖動”和“感性沖動”兩者有效地調節,人性才能變得完整。這里的“游戲”就是指藝術活動和審美活動,它們和人們實際的物質需求不同,更多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是超功利性的。20世紀初,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大家先哲將西方美育的概念引入中國。蔡元培曾在當時的時代語境下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認為美育可以基于人的情感,激發人的美感,給予人們心靈上的撫慰與精神上的超越,引導人從“現象世界”抵達“實體世界”,“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之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于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2]4王國維也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指出了美育對人們情感發展和身心修養的意義,“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3]。從功能的層面來看,美育是影響人的發展的重要因素。美育能夠培育人的審美態度,讓人在面對生活對象時在心里產生“審美距離”。這種“審美距離”即布洛所說的“心理距離”,它并不是指人和生活對象的疏離,而是強調用審美的態度去親近生活對象,感受感性世界的鮮活與詩意。美育能夠培育人的審美能力,即人在進行審美活動時的感興能力。人在進行審美活動時,能夠情景交融、涵泳其間,生成物我同一的審美意象,進而體驗到審美愉悅。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美育能夠培育人的審美趣味。審美趣味決定著一個人審美行為的指向,影響著一個人的審美理想。審美趣味有高下之分、好壞之別,健康、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能夠促進人生的發展、境界的升華,病態、惡劣、低俗的審美趣味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影響人的審美趣味的因素有很多,譬如文化藝術素養、從事職業、家庭出身、生活方式等等。美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人健康、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使其發展完滿的人性。可見,美育的功能重在培養人的“審美態度”“審美能力”與“審美趣味”,根本目的在于“發展完滿的人性”[4]。
2困境:高職工科學生美學素養的形成
從目前各學科高職學生美學素養的形成來看,高職工科學生美學素養的形成既有時展帶來的普遍性,也有學科劃分造就的特殊性。從普遍性來看,目前高職學生以“00后”為主,他們成長的2000年之后,影視行業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方興未艾,媒介文化日益豐富。信息技術的迭代加之媒介內容的豐富,使得動態或凝固的影像不斷延伸、充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視覺化的元素變得無所不在。隨之而來的便是視覺文化的不斷崛起,人們逐漸熟悉由種種影像構成的“景觀”,開始習慣被視覺化的生活,面對這種境遇有學者提出了“視覺文化的轉向”。一方面是視覺需求和視覺欲望的不斷攀升,想看的欲望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另一方面,當代文化的高度視覺化和媒介化,又為我們觀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質量、更具誘惑力的圖像[5]。目前在校高職學生的成長過程適逢“視覺文化的轉向”,他們大多從小就耳濡目染于各種影視作品,伴隨著影像的閃爍而逐漸長大,諳熟各類屏幕上的影像奇觀,并在屏幕前“看與被看”的“凝視”中生成意義。這些成為影響其自身美學素養形成的重要因素。大量不假辨別的影像消費,也可能使得高職學生陷入柏拉圖“洞穴之喻”中囚徒們的困境,面臨無法識別真實與虛構之間邊界、混淆真假的危險。從學科劃分造成的特殊性來看,由于學科知識的分野,高職工科學生一般更注重對自身技術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對藝術、美學方面的學習相對較弱。加之,高等職業教育相比普通本科教育,其職業性、技術性更加明顯。這些情況都不利于高職工科學生美學素養的培育和提高。如果生活的視野只是局限于對現代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高職工科學生蛻變為馬爾庫塞概括的“單向度的人”的風險相較于其它學科的高職學生而言可能會更高。“現代社會所強調的科學技術壓制了人內心的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向度,使人的思想變為‘單向度的思想’,生活在其中的人則變成了‘單向度的人’”。[6]藝術教育能夠培育高職工科學生的美學素養,成為幫助他們對抗向“單向度的人”蛻化的有效路徑。許多科學家都重視藝術對科技人才培養的作用,比如錢學森就強調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而且還親自研究過藝術和美學方面的問題,“……藝術課程得不到足夠重視,人的創造力、想象力就會被壓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審美感難以得到啟迪。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杰出人才、拔尖人才。”[7]綜上所述,高職工科學生美學素養的形成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從普遍性來看,高職工科學生與其它學科學生一樣經歷著“視覺文化的轉向”,個體記憶中的影像成為影響其美學素養形成的重要因素;從特殊性來看,高職工科學生相較于其它學科學生更容易為現代技術所壓制,蛻化成“單向度的人”的可能性更大,其自身美學素養培育的困境凸顯。
3契合:藝術特性與美育需求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對美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在課程設置上更多得向藝術教育方面發力,相繼開設了各種藝術門類對應的藝術鑒賞類公選課。影視藝術的一些特性,使得影視鑒賞課程與高職工科學生普遍的審美需求相契合,成為諸多的藝術鑒賞類公選課中培養高職工科學生美學素養的有效路徑之一。影視藝術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影視藝術作為綜合性的藝術,……它綜合了戲劇、文學、美術、音樂、攝影、舞蹈等多種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段,廣泛吸收了其他各門藝術的長處和特點,化為自己的有機的藝術語言,借以豐富自己的藝術表現力。”[8]一般而言,相較于高職人文社科類學生,高職工科學生有效接觸的藝術門類相對較少。影視藝術的綜合性恰好為高職工科學生提供了有效接觸多種藝術門類的機會。在影視鑒賞中,高職工科學生不僅能夠欣賞影視藝術特有的視聽語言,而且能欣賞構圖、色彩的繪畫之美,配樂、音響的聲音之美,臺詞、敘事的文學之美等等諸多種類的藝術美。進而,影視鑒賞能夠開啟高職工科學生了解藝術的興趣,幫助其找到自己喜歡的藝術門類,為其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比如,影視作品中有一種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光線叫做“倫勃朗光”。這種光線的用光方式正是與荷蘭畫家倫勃朗的人物肖像繪畫中的光線相似。假設有學生對這種用光方式感興趣,那么他就可以進一步去了解倫勃朗的繪畫,了解17世紀的歐洲繪畫史。他的藝術欣賞領域也從影視藝術貫穿到繪畫藝術,如此對其藝術視野的開闊和美學素養的培育都大有裨益。影視藝術具有大眾性的特點。除去一些追求實驗性、先鋒性的作品之外,影視作品普遍還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屬于宗白華先生所言的“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常人要求的文學藝術是寫實的,是反映生活的體驗與憧憬的。然而這個‘現實’卻須籠罩在一幻想的詭奇的神光中”[9]。影視作品常常被比作社會生活的鏡像。它們映射著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這些現實的基礎上進行了想象的、浪漫的、藝術化的處理和加工。于是,影視作品符合“常人”對文藝作品的要求,成為適合其欣賞的對象。作為普遍接觸文藝作品可能相對較少的高職工科學生,大多都屬于“常人”,影視作品應該是其比較熟悉的文藝作品樣式。加之,前文中敘述過的,當下高職工科學生,其成長過程中經歷著“視覺文化的轉向”。他們對影視作品的長期觀看經驗,形成了自身對影像有一定的敏銳度和感知力。因此,可以說高職工科學生普遍都擁有學習影視鑒賞課程的基礎。影視鑒賞課程的內容對高職工科學生而言,是相對比較容易入門的。當下,各種各類的影像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各處,大到影院銀幕上營造的奇觀化圖景,小到手機屏幕中播放的短視頻故事,類型繁多、良莠不齊,即使是同一類型的不同作品之間也可能存在著云泥之別。高職工科學生通過影視鑒賞的課程,學習鑒別和欣賞影視作品,符合他們自身的審美需求,也是面對時展個人需要提高藝術鑒賞力、美學素養的要求使然。可見,影視藝術的綜合性與大眾性,使得影視鑒賞課程在高職工科學生的美學素養培育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4培育:實踐中的審美再創造
鑒賞并非簡單地了解、認識、信息接收,“所謂藝術鑒賞,是指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1]380那么,影視鑒賞課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憑借影視作品而展開審美再創造活動的過程。這一活動過程,必然會對學生自身的審美修養提升、美學素養培育產生諸多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明白教學實踐中的著力點所在,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審美再創造活動,并引導學生提升自身適應時展的綜合素質。4.1審美再創造蘊含人文性。影視鑒賞的教學實踐中首先應該注重課程的知識性,即普及藝術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思維。影視鑒賞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影視方面的知識,還可能開啟學生對于其它藝術門類知識的興趣。同時,許多經典的影視作品中往往包含著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和對人生問題的思考,比如《羅生門》中對真相的言說、《辛德勒的名單》中關于戰爭的反思、《霸王別姬》中文化的流轉、《飲食男女》中家庭的寓言等等。這些對于學生綜合人文修養的提高大有裨益,特別是對平時接觸人文社科類知識普遍相對較少的高職工科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媒介時代,自身藝術素養、人文修養之于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4.2審美再創造開拓想象力。影視鑒賞的教學實踐中應該注重課程的啟發性,即著力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影視作品中有許多用影像營造出來的奇觀。這些影像奇觀的直觀呈現所帶來的震撼體驗,有助于學生開拓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比如,《盜夢空間》中,“多重夢境”的影像呈現、世界被翻折的視覺場景都充滿著精妙想象的設計,這對于刺激觀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必然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還有一些電影場景巧妙地“寓言”了科技的發展,比如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電腦,它擁有與人類對話的能力。這個設計在當時看來可能科幻感十足。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當下“Siri”等一系列語言識別助手早已登陸了我們的生活。因此,影視作品可以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一種想象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或許會成為高職工科學生未來創作、設計的靈感源泉。4.3審美再創造與美感產生。從綜合的美感層面來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注重課程讓學生自身產生美感、獲得審美愉悅方面的特殊作用。由于影視鑒賞是審美再創造活動,因此其過程帶有很大的主體性。教師常常能夠看到,不同的學生對同一部影視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結局等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教師引導學生在課上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彼此的想法,教授學生運用更加專業的方式進行作品分析。每一次對影視作品的解讀和討論都是學生自我審美再創造的活動,都是將自我的生活經歷、情感思想、文化知識、審美理想投射到作品中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藝術再創造時的審美愉悅的過程。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學生通過對影視作品的鑒賞,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到影像中,進而產生美感。在由教師引導的多次鑒賞實踐中,學生自身美感的反復產生能夠促進其健全審美心理、提高美學素養、陶冶情感、完善人格,進而有助于學生“發展完滿的人性”,防止其蛻化為“單向度的人”。如前文所言,這一點對于高職工科學生而言顯得更為緊迫。
5結語
無論是從歷史傳統還是從現實功能來看,美育對人才的培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發展完滿的人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下的高職工科學生,其成長過程適逢“視覺文化的轉向”,各種良莠不齊的影像充斥在他們的個體記憶與當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容易使人迷失其間;其學習經歷的學科分野又使得他們更易受到現代技術的壓制,進而陷入向“單向度的人”蛻化的困境。于是,高職工科生美學素養的培育就顯得尤為緊迫。影視藝術的綜合性與大眾性和高職工科學生普遍的審美需求相契合。這為影視鑒賞課程成為高職工科學生美學素養培育的有效路徑開辟了可能。影視藝術的綜合性為高職工科學生在影視鑒賞中有效接觸不同藝術門類、發展個人藝術興趣提供了機會;其大眾性使得高職工科學生在鑒賞課程的學習中易于入門,而且學習到的知識與方法在生活中多有“用武之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認清影視鑒賞是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的本質。教師在課堂中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影視知識的普及、人文思維的培養,也要注重對他們自身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開發,進而還要關注其美感的產生,讓學生能夠在影視鑒賞中切實提升美學素養,真正做到育美于“影”。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3]王國維.王國維文集(下部)[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33.
[4]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02-412.
[5]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
[6]彭述娟.影視藝術對當代大學生的美育意義及實踐路徑探析[J].當代電影,2017(8):138-141.
[7]葉朗.以美育人:以美育培養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18-09-18(23).
[8]陳旭光,戴清.影視鑒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9.[9]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82.
作者:王浩文 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成人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思考
- 下一篇:淺談圖書館美育功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