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正確職業觀的研究

時間:2022-11-19 10:08:42

導語:高校青年教師正確職業觀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青年教師正確職業觀的研究

一、部分青年教師職業觀令人擔憂

多數青年教師能愛崗敬業,樂于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他們普遍樹立了以集體主義為基礎,個人與集體共同發展的職業道德觀,能夠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辯證關系,能夠在此指導下充分發揮個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為實現自身的價值積極創造條件。但也有一些高校青年教師個人主義嚴重,缺乏奉獻精神、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缺乏人生理想和追求,片面追求金錢和名利。部分青年教師意識上形成了一定積極向上的職業觀,但同時所做的事情有悖于教師形象、有損于師德師風,其道德判斷與行為方式自相矛盾,顯示其職業觀不確定。

二、影響青年教師職業觀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環境的影響

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市場經濟既有積極因素的發揮,也有負能量的影響。在市場經濟負能量的影響下,人們的職業觀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如責任感、義務感的淡薄,見利忘義行為的增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等等。市場經濟激活人們的競爭意識去追求效率、創造價值,追求合法化的利益,在物質條件相對低下的情況下,加之教師待遇與社會其他優勢行業相比偏低,一些教師的職業觀就會產生偏差。

(二)對青年教師價值觀教育重視不夠

目前,部分高校并沒有把青年教師職業觀培養與校園建設、學科建設、青年教師業務培養等當作同等重要的事情來抓。青年教師職業觀的教育與以上各項工作相比較,則經常處于“軟化”、“業余化”、不穩定、不平衡的發展狀態。

(三)青年教師自身發展的缺陷

青年教師由于年紀輕、閱歷少,缺乏艱苦環境的磨煉和社會實踐,考慮問題局部存在簡單化,理想主義地看待復雜的現實。部分青年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上缺乏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部分教師對自己要求不嚴格,不注重學習,缺乏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的自覺性,一些不健康、不正確甚至錯誤的思想乘虛而入。

三、多渠道加強青年教師職業觀教育

(一)加強新入職青年教師職業觀培養

從學生突變成教師,并不是簡單的身份轉變,更重要的是在角色轉變過程中要主動實現正確價值觀和職業觀的形成。實現這一點,學校可對新入職青年教師采取講授、案例分析、研討等方式的課堂培訓,幫助其積極形成正確的教師職業觀。講授可采取講師培訓、名人報告、專家講座相結合的方式。培訓內容設計要涵蓋理念層、制度層、執行層和形象層四個層次。理念層主要是宣貫核心價值觀體系;制度層只要闡釋學院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對職業道德觀和職業責任心建立的激勵機制;執行層主要是通過開設時間管理、壓力與情緒管理、自我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提高青年教師的職業素養;形象層主要通過職業的藝術、職業形象與禮儀等課程塑造青年教師的良好形象。同時還可以大力開展青年教師職業觀樹立主題演講比賽、青年教師授課技能競賽、正確職業觀培養經驗分享會,可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及時收集現階段青年教師在工作中面臨的困惑與難題,通過對問卷進行匯總分析,識別出典型問題,以圓桌會議和主題會議的形式進行專題研討。

(二)優化培養青年教師職業觀的環境

改革、完善和創新職稱評定制度。如,評定條件應突出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評定方式可實行評聘分離、高職低聘、低職高聘等,評定標準應靈活機動,而不是一標到底。改革和創新分配制度。分配制度作為社會價值導向中價值觀的事實教育比職業觀的思想教育更直接地左右著青年教師對職業價值的評價和選擇。因此,要使青年教師職業觀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應改革和創新分配制度。如,拓寬獎勵范圍和加大獎勵力度。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搖籃不僅獎勵在教學科研上取得重大成果的青年教師,也應重視教師對整個教師隊伍以及學生群體在精神上的引領作用,對那些敬業愛崗、務實奉獻的老師,學校要做好先進典型的選樹工作,大力宣傳他們對教育事業的貢獻、開拓精神,這是引導當代青年教師將個人價值和集體價值融于一體,樹立正確職業觀的最佳途徑。優化學術環境。創造一個有利于青年教師進行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和學術深造的環境,使他們在學術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凸顯。根據學科建設的需要,推薦一部分有培養前途、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到知名學校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進行學術研究等,使他們通過學習認識并彌補自身不足,有利于培養他們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也可以從學習中獲得啟發和借鑒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實行崗位互換。采用崗位互換的方式為學校培養復合型人才和系統型人才創造了條件。崗位互換的基本功能在于使員工同時具備兩個及以上崗位的工作經驗與能力,一旦需要調整,則可迅速補充上去,從而提升學校的穩定性,降低人才流失所帶來的動蕩與損失。崗位的調換利于學校有效儲備人才,從而提升組織的安全性、穩定性、動態適應能力以及組織跨部門協作的效率與效益。總之,應該從實際出發,遵循價值規律,充分考慮教師外在價值的客觀要求,不要脫離客觀實際過分地強調教師職業態度該如何好、教師職業理想該如何高,更不可去指責甚至是詆毀教師的正當物質需要。面對這一客觀現實,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建立并運用正確的激勵機制,通過滿足教師的物質需要與心理需要,以此來調節他們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從而促使他們體味到教師外在職業價值和職業成就感,進而提高他們的職業興趣,促進他們的自我發展與提升。

作者:殷玲 向倩 單位: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