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培養和提升

時間:2022-02-28 09:09:33

導語: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培養和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培養和提升

【摘要】高校青年教師是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寶貴人才資源,是高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隊伍的生力軍,是高校的希望和未來。高校青年教師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技能,還需要非常豐富的精神世界作為支撐,而且因為工作時間不久,職業規范尚未完全內化,職業精神也未完全形成,所以對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進行培養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理論探討的同時,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為例,探討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培養和提升的路徑。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培養;提升

1教師職業精神的內涵

職業精神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具有職業特征的精神與操守,從事這種職業就該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覺。是職業特性、職業作風和職業化的統一,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技能、職業紀律、職業信譽和作風等內容。教師的職業精神是教師應該具有的一種職業意識,思想活動和心理狀態,包括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信譽、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操守、職業協作、職業規范和職業奉獻等。據教育部統計,全國普通高校40歲以下教師所占比重已超過三分之二,青年教師已成為高校師資隊伍的主體。高校青年教師是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寶貴人才資源。青年教師在高校中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高校工作的重點之一。

2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的現狀分析

2.1個別青年教師對自己的職業要求認識不清,職業認同感偏低

隨著高校對教師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多數青年教師是博士畢業后從校園到校園,直接進入高校教書。通過座談發現,個別教師選擇從事教育行業是為了找到一份較為穩定的工作進入教師行業。他們并不把教育事業的發展作為自己職業追求的理想,在對待教學和科研工作時態度不端,敷衍了事。

2.2個別青年教師缺乏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薄弱

部分青年教師處于組建家庭、孕育下一代的年齡段,背負著較大的經濟壓力。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多元化價值理念的沖擊,高校教師雖然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勞動報酬并不一定很高,使部分教師開始懷疑和否認自己從事的職業,在很大程度上對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產生沖擊,從而降低了職業責任。

2.3青年教師面臨的職業壓力大,個別教師有職業倦怠感

隨著社會發展和工作年齡的增長,青年教師開對教育工作激情減退,職業倦怠現象越來越嚴重,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更新專業知識,不注重教育方法的適應性,不愿意花時間去關心同事和學生,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個別青年教師存在利用空余時間去校外兼職的現象。

2.4個別青年教師創新意識不足,職業進取心薄弱,缺乏奉獻精神

通過個別訪談,個別青年教師由于缺乏職業認同感,職業責任意識薄弱,對自身的職業規劃認識不清,缺乏職業規劃執行的動力,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缺乏職業進取心。從而導致缺乏職業情感,降低了職業奉獻精神。

3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現狀的原因分析

3.1對學校缺少認同和歸屬感

多數青年教師博士畢業于“985”、“211”等國內重點高校,少數青年教師來自于國外重點高校,畢業后來到新的學校,對于學校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工作方式、人際關系等不熟悉,缺乏對現在工作單位的認同和歸屬。

3.2職業定位模糊,職業規劃不明確

高校中的青年教師都是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進入工作崗位后,面對職業上的發展道路比較迷茫,對自己中長期的職業規劃不明確,個別青年教師僅看到眼前,缺乏長期規劃。

3.3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個別青年教師情緒浮躁

青年教師來自于全國各地,來到上海工作,都有著經濟和生活上的壓力。在單位中,又面臨著教學、科研等多方面的壓力,在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時不能較好的疏解,出現了對工作急功近利的現象。

4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培養和提升的路徑研究

4.1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校史、院史教育,增強對學校學院的歸屬感

高校校史是大學精神和靈魂的集中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具有“存史、資政、研究、育人”四大功能,其中高校校史的育人功能又具有真實可信、直觀生動和潛移默化等特點。因此,在對師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校史發揮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具有很強的育人價值。可以通過對青年教師定期開展校史、院史、校訓的講座、座談等多形式的活動,讓青年教師了解學校和學院,從而提高青年教師對學校、學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2重視教師的職業規劃,搭建教師職業發展的平臺

在職業發展方面給予教師積極支持,基層黨組織要與行政密切結合,站在為學校教育事業長遠發展提供人才保證的高度,制定幫助教師成長發展的培養戰略,搭建各種平臺給教師創造機會發揮其潛力,展示其才能。管理學院鼓勵青年教師加入教學團隊,在團隊中相互學習提高,通過在團隊中為每位青年教師配備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較強的帶教老師,青年教師從老教師身上學習高尚人格和模范行為,將潤物細無聲的師德教育滲透在授課與科研工作的點滴。還可以定期組織教學質量競賽活動,青年教師在相互學習中取長補短,快速成長,為青年教師的學術成長提供平臺和機會。

4.3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幫扶作用,建立健全人文關懷機制

高校黨組織要建立健全人文關懷機制,堅持以人為本,了解和尊重教師的需要。黨組織要深入到教師當中,了解其在骨干教師教學團隊成長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惑與煩惱,愿望與要求,對教師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憂、所愛、所怨,做到心中有數,給予重視和關心。針對教師的成長,建立了幫扶制度,生活上給予關愛,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困難,想方設法解除青年教師的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讓教師有職業幸福感與優越感,感受到學院的溫暖,強化對學院的認同感。

作者:吳清 丁紅娟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于光磊,李陸嬪.高校工會如何有效消減青年教師的職業倦怠研究———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4(08).

[2]賴青.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建設之思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06).

[3]陳綽,劉利萍.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精神培養研究[J].科教導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