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路徑
時間:2022-07-19 10:04:44
導語: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思政”是面向高校全體教師的工作部署,進一步明確了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新進高校的青年教師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及職業道德修養,而且能夠促進自身專業能力和執教能力的提高。高校采取適當的措施,在青年教師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工作,能夠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相長,更快、更好地進行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青年教師;教師隊伍建設;思想政治;職業道德
高校“課程思政”工作的推進,要求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僅僅是思政教師、輔導員、黨/團支部書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也應該是各專業任課教師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新進高校的青年教師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和實施,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發揮自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設計教學,研究教學,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課程思政”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高校的“課程思政”工作促進了教學相長,實現了師生共同進步,有效地促進了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成為高等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的有力措施。
一、“課程思政”促進了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高校專業教師具有深厚專業知識和技能底蘊,通曉專業所屬行業在國家建設、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夠很好地從國民經濟、社會進步的需求出發,培養新時期國家安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高素質人才。在高校青年教師海外人才引進、境外研修廣泛交流、經濟與科技全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工作的全面推進,能夠使高校青年教師隊伍整體的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提高,隊伍的戰斗力進一步加強。
(一)堅定青年教師的愛國信念和政治立場
隨著電子與信息、材料與化工、生物與醫學、經濟與管理等技術領域的發展,世界經濟發展、國家戰略規劃、區域經貿交流、國際對話與合作等,往往是先進的技術、產品和理念占據主導。因此,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中的理論、實踐知識,往往在國家戰備、航空航天、城市建設、重大基建、區域發展中找到最好的應用。高校專業教師在將專業課程中的知識、技能,與國家與國際重大應用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在備課、授課的教學活動中,比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國家制度、黨的領導在民族復興大業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入地了解國情、洞悉國際局勢,進一步加強了國家憂患意識,增強了愛國主義精神,對黨的領導和國家制度的擁護更加堅定和堅決。“課程思政”工作的全面推進,使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的愛國信念和政治立場更加堅定。
(二)培養青年教師良好的道德情操
通過“課程思政”教學,高校青年教師再次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發展觀的教育,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所擔負的歷史責任,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理想情操,堅守本心,抵制名利和物欲的誘惑,全心全意地教書育人、誨人不倦。通過精心設計與專業課程內容相關的課程思政案例,青年教師向學生闡述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創新與攻關的進程中,需要集體的通力合作和富于想象力的創新思維的同時,自身對集體主義精神,團隊與協作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會;在向學生介紹“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的光輝事跡的思政教育中,青年教師自身更深刻地理解時代的使命擔當和奉獻精神;在向學生介紹最新工程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的思政教育中,深刻地體會到工程人員和科研人員多年默默無聞的奮斗,也對愛崗敬業和求實奉獻的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會。
(三)增強青年教師的使命擔當意識
以電子信息學科的課程思政設計為例,青年教師通過結合近期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對中國優質企業中興、華為公司的制裁,緊扣時政熱點,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真切體會到我國的國家建設、社會發展過程中,關系國計民生的高新技術發展和自主創新的曲折。該思政案例在樹立起學生履行時代使命擔當,激發起學習報國的理想情懷的同時,長期從事自主創新、科研攻關的高校教師,更會結合自己的科研創新經歷,深深地為我們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意志所感染,對自身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升起更深刻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青年教師通過上述講解,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講話中所說的,“建設科技強國,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師生共同受到感染,產生情感共鳴,進一步理解和把握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心懷報國熱情,堅定自己的使命擔當。
二、“課程思政”對提高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的促進作用
(一)堅定了青年教師愛崗敬業、忠誠教育的初心
“課程思政”的教學,往往將專業課程性質、內容、體系相關的大家、科學家、杰出人物等作為思政案例的主角,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先賢人物的事跡與生平,在潛移默化中引起情感的共鳴。在案例的備課、授課過程中,青年老師會和學生一樣,被先賢的事跡感染,并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對自身履行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全身心的報效于國家的教育事業,沉下心來教書育人、做學問,滿懷愛崗敬業、奉獻終身的職業道德情操。
(二)促進青年教師對于職業道德規范的理解
高校青年教師在課程思政的教學中,堅持“立德為先”的原則,必須自身內心信仰堅定、道德崇高,才能在課堂授課、課外實踐的教學活動中,言行舉止都與教師品德、授課內容、思政目標相一致[4-5]。先進的教學法中,強調教師的潛移默化作用,高校青年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也同樣須如此。在師生共同進步的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中,高校教師起著橋梁和先行者、示范者作用,在引導學生由感知、感動到共鳴的情懷轉化過程中,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檢驗和自我反思,從而修正和提升自身。因此,高校青年教師能夠通過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促進自身思想認識更加成熟、道德素質更加完善、政治信仰更加堅定,推動自身不斷完善和全面發展,激發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踐行初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職業價值,真正地做到為人師表。
(三)培養青年教師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經不僅僅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任務,而是融匯貫穿于高校專業教學、各項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應深扎入每一門課程、每一項活動中。通過課程思政的工作全面推進,高校青年教師在做好知識和技能傳授工作的同時,更堅定地樹立起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青年教師在與學生的課程思政教學的互動中,言傳身教、親力施為,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反應,注重情感共鳴,正確行為疏導,成為學生學業和思想的雙重導師。在課程思政的師生互動活動中,共同探究科學的思維和方法,踐行著實事求是、團結協作、嚴謹求實、奉獻真理的科學精神,遵循學生的生理與身心特點,堅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誨人不倦、教會學成,由機械的傳授式、填充式教學變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感悟、共同提高的教學活動,師生之間始終進行深層次的情感交流,互學所長,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因此,高校青年教師通過課程思政的工作推進,言傳身教且身體力行,師生互動且同受感染,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更加堅定。
三、高校青年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路徑
(一)提升青年教師整體的思想政治素質
1.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過多年的國內或海外碩博學習和科學研究的高校青年教師,具有先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敏銳的國際視角和強烈的事業心。高校應面向青年教師,從國家的大政方針、戰略部署出發,結合國家的各項重大建設、國計民生事業,進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通過教育,青年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國情、洞悉國際局勢,具有強烈的國家憂患意識,滿懷愛國情懷和報國精神,深刻理解高校教學中的各專業課程知識和實踐技能在國家建設、經濟發展中的應用,從而融入地方,正確站位,把“所學”與“所長”和“所授”與“所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思想道德和知識技能兩個方面,為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儲備。2.以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為核心的師德師風教育通過“愛崗敬業”的教育,使青年教師充分地認識到高等學校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熱愛自己的教師崗位,敬重自己的教師職業;通過“誠實守信”的教育,教育青年教師在教學與學術生涯中,能夠堅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遵紀守法;通過“辦事公道”的教育,教育青年教師恪守自身清正,不以權謀私,公正對待學生,有教無類;通過“服務群眾”的教育,增強青年教師的服務理念,全心全意地教育學生、服務學生,做到誨人不倦;通過“奉獻社會”的教育,幫助青年教師將職業抱負與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相結合,培養服務社會和地方、為高等教育事業奮斗終生的奉獻精神。
(二)促進青年教師與思政教師間的交流與協同
1.思政教師加入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團隊青年教師新進入高校后,為幫助其成長,高校往往為其配置“傳、幫、帶”的導師團隊,以在政治思想和職業素質教育兩個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在導師隊伍中,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以身作則,成為青年教師自身發展的榜樣;有學富力強、業務精通的學科骨干,為青年教師順利轉型,成為合格的高等學校教師提供有力和有效的幫助。隨著“課程思政”工作在高校的全面推進,青年教師的導師團隊中,應當加入專業的思政教師,在政治思想素質培養上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正確的指引,把握方向,而且也為青年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提供助力。2.青年教師與思政教師的教學交流與互助高校采取措施,促進青年教師與思政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和互助,不僅可以幫助青年教師成長,促進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而且對于思政教師本身,也是業務素質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青年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與思政教師的交流,能夠在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思政案例等各方面得到專業、權威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發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更恰當地融入教學,形成發人深省、促人奮進的思政案例。高校的思政教師通過與不同專業的青年教師的交流和合作,能夠互相學習,教學相長,促進對思政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在政治思想課程教學中,亦能夠根據不同專業的授課學生,融入專業所涉及的知識、人物、事件等,使學生更好地受到思政教育,促進對知識理論的理解和掌握。3.青年教師與思政教師為骨干的跨專業教學團隊在高校中,學科性質和工作職能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學院、不同的部門之間不僅在管理上互相獨立,在人才培養和教學交流上亦較少交流。“課程思政”工作的推進為打破學科與管理界限,多方協同,共同致力于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高校應鼓勵以青年教師與思政教師為骨干的跨專業教學團隊的組建,為青年教師和思政教師的交流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機會,促使雙方在教學研究、教學實踐中交流經驗,共同探討課程思政教學為專業教學帶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等,多方協同、共同致力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三)以課程思政為手段提升青年教師的教研能力
1.建設專業課程群,開展集體備課與研討目前,高校所有專業都已開展了“課程思政”的工作,各專業系在建設專業課程群時,應根據專業性質、課程特點,利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通過對課程的集體備課、集體研討,來歸納和總結出最體現課程內容和特色的思政元素,選取最合適的融入時機和教學方法,形成思政特色的典范課、金課。青年教師通過參與或主持專業課程群的建設,能夠在集體備課和研討中,學習先進,汲取經驗,總結優秀案例,提升自己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2.促進新老師教師間的交流、觀摩與學習在進行集體備課與研討,建設思政特色的專業課程群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是青年教師需要不斷總結、不斷進步的過程。青年教師應善于聽取老教師的意見,在與老教師的交流中,不斷提升自己。青年教師通過聽老教師的授課,學習如鹽溶于水般的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和對學生情緒、情感的全場掌控手段。老教師通過聽青年教師的授課,為“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提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青年教師已經非常習慣和善于進行學術上的交流,為促進新老教師間的交流、觀摩與學習,高校亦可提倡和鼓勵開展不分時間、不分人數的教學交流沙龍,新老教師互通教學的體會和經驗,互指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和改進,教學相長,共同進步。3.加強師生互動,反思和改進課程思政教學“課程思政”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高校青年教師的課前備課不僅是備教材,亦是備學生;授課中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反饋與響應,適時調整、恰當融入思政元素;課后亦需通過學生評價、問卷調查、學生作業、學生試卷等手段了解、掌握學生接受“課程思政”教學的功效以及不足之處。高校的青年教師通過加強師生互動,與學生談心、交流,真誠地解答學生的疑問,接受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教學相長,師生在“課程思政”的工作推進中,實現共同進步。4.設立面向青年教師的課程思政專項教改課題青年教師在長期的碩博學習和科研活動中,善于進行科學上和學術上的研究,對于教育教學往往欠缺研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在高校的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進程中,應在“課程思政”的大環境下,設立面向青年教師群體的“課程思政”專項教改課題。通過該類課題的研究,高校青年教師學會以探究科技難題、思考學術觀點的研究和思維方式去思考和研究教育與教學,從而在高校教師生涯中,做到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并舉,成為優秀的高等學校教師。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能夠使新進高校的青年教師懂得,不是能夠把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完美地傳授給學生,就是一個好老師。一個合格的高校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能夠讓學生的情感和心靈與自己產生共鳴,從而引導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所在,知道“學以致用,學為何用”。高校的青年教師在“課程思政”的教學中,堅持“立德為先”,在教學中通過思政教學感染學生、鼓舞學生,讓學生的學習目的高尚,動機純粹,幫助學生抵制社會的些不良傾向,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成為思想高尚、業務精湛的社會主義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高校青年教師不僅圓滿地完成了“立德樹人”任務,也實現了自身完美的蛻變,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在“課程思政”工作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作用下,逐步成長和壯大。
參考文獻:
[1]邵廣,鐵振.課程思政與高校教師隊伍建設[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2):109-112.
[2]成桂英,王繼平.課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有力抓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8):142-146.
[3]劉鶴,金祥雷,于楊.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思想及其踐行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9(04):80-84,103.
[4]張也卉,鄭晗.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師德建設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2):93-94.
[5]齊琦.正確認識和解決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問題[J].江蘇高教,2018(7):75-78.
[6]曹洪滔,張倩.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青年教師統戰工作路徑研究[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1):75-80.
作者:陳健 時翔 胡戩 單位:常州工學院人事處
- 上一篇: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訓基地的職場化改造
- 下一篇:高職院校應用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