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提升模式

時間:2022-01-14 09:03:23

導語:高校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提升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提升模式

摘要: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是工程教育認證和新工科建設的基礎。通過對制約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原因分析,從工程實踐能力內涵、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平臺、工程實踐能力提升途徑、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制度等4個維度構建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模式。在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模式的基礎上,從4個維度提出了具體的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思路。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工程教育認證對本科院校進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6.2項在師資隊伍認證標準中要求教師的工程背景應能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對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青年教師具有學歷層次高、知識面廣、觀念新、工作熱情高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工程實踐經歷少、工程教育意識淡薄、工程實踐能力弱等劣勢。實踐表明,土建類專業具有交叉性強、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等特點,青年教師要成為一位成熟優秀、工程經驗豐富的土建類專業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以滿足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需求。因此,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在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與提升方面,有關學者做了相關研究[1-5]。研究主要集中在培養機制和策略方面,還未建立形成完善的提升機制。因此,從工程實踐能力內涵、提升途徑、提升平臺、培養制度等方面構建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模式,全面提升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1制約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原因

1.1工程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第一,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師過程中,多重視學歷層次和科研能力,往往忽視工程實踐能力方面,這類教師具有典型的“校門對校門”的特征,未參加過正規的工程鍛煉,入校后又很快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工程實踐能力薄弱[6];第二,也有部分引進青年教師參加過正式的工程鍛煉,或已經具有多年工作經歷,但比例較小;第三,企業外聘教師比例偏低,主要表現在學校不重視企業人才的待遇,導致其積極性不高,同時,聘請的企業人才沒有足夠的時間承擔日常教學任務。

1.2學校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制度不健全

第一,針對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相關制度建設相對遲緩,有的學校存在空白;第二,部分高校在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制度設計零散化,缺乏學校層面的整體規劃和系統性的制度頂層設計,從縱向上看,校院兩級制度不完善,從橫向上看,部門和部門之間制度脫節,從校內外看,學校和社會制度不健全,對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缺乏配套的制度建設,制度支撐不足,各自為政,形成不了合力;第三,制度體系存在制度沖突與制度真空并存,致使基層在制度執行方面無所適從。

1.3重學術研究輕工程實踐能力培養

目前對高校的評價機制,注重學術研究成果的產出。以此為目標,部分高校校內提倡學術研究,對教師獲批課題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給予較為豐厚的獎勵,同時在職稱評定中學術研究成果也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因此,青年教師熱衷于申報課題、撰寫論文等,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動力不足[7]。

1.4企業工程實踐活動目的性不強

土建類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已經引起高校的重視,高校積極推行青年教師到建筑設計院、施工企業掛職鍛煉,但由于目的性不強,鍛煉目標和任務不明確,導致部分教師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鍛煉。

2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模式

從工程實踐能力內涵、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平臺、工程實踐能力提升途徑、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制度等4個維度構建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模式,如圖1所示。

3工程實踐能力內涵

工程實踐能力是解決真實工程環境中復雜工程問題的復合能力[8-9]。參考現有文獻,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工程研發設計能力,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核心能力,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工程設計開發能力,具有良好的土建工程研發設計方案構建、施工圖設計經驗;二是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通用能力,涵蓋建筑工程項目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三是工程實際操作能力,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范進行設備操作、產品加工等的實際操作能力[9]。三種能力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4工程實踐能力提升

平臺在原有“政校院企”協同育人平臺的基礎上[10],結合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途徑,對其進行功能轉變,形成“政校院企”協同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平臺,如圖2所示。轉變“政校院企”各方主體的角色定位,創新建立“政校院企”各方主體在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中的角色定位,明確各自職責和權力。政府負責推動行業、企業與學校合作,支持在省內建筑類企業設立教師企業工作站;學校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負責“雙邊”“多邊”組織機構和平臺建設、協調與管理,為青年教師提供共性培訓與特色培訓;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創新平臺;企業提供工程實踐平臺,設置青年教師工程實踐崗位,設立校企共建教師企業工作站。

5工程實踐能力提升途徑

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進行工程文化和工程倫理培養,是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基礎;另一方面采取具體的實踐方式,是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具體表現形式。兩者相輔相成,同時,工程實踐能力提升不能簡單依靠單一提升途徑,需要采取多途徑相結合共同作用[11]。

5.1工程文化和工程倫理培養

工程文化培養以人與工程的關系、人對工程的態度等為出發點,將科學、人文和工程有機結合,在開展工程文化理論研究基礎上,探尋校企工程文化互動融合,不斷強化青年教師工程文化素養。隨著我國施工企業不斷走出國門,對土建類工程師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工程師們應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和強烈的倫理道德意識,特別是本職工作道德價值判斷能力。因此,青年教師工程倫理培養是決定當前土建類專業學生培養是否全面的重要組成部分。

5.2工程實踐活動

涵蓋工程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教師不僅要經歷工程研發設計,參加土建工程項目管理,參與工程實際操作,真正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歷。結合土建類具體專業實施建筑公司總部和工程項目部兩個層面多崗位、多形式、跨部門輪崗制度,切實增強教師參與度,滿足不同專業教師提升自身工程實踐能力的不同需求。

5.3校企合作和定期到相關企業掛職

加強與中建、中鐵、中交等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學校的校企合作就業實踐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為土建類專業與各公司進行深度產學研合作和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提供了廣闊平臺。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每年舉辦的頂崗實習招聘雙選會,構建“學生頂崗實習+青年教師工程實踐”結合模式,不僅能提高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和增強青年教師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還能實現教學與工程實踐相融合,共同構建校企產、學、研平臺。同時,通過“政校院企”多方協同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平臺,使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更加貼近社會和企業需要[12]。

5.4國際工程實踐交流活動

一方面工程專業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國際化”和“工程實踐”是工程教育認證的關鍵詞,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交流不斷加強,培養能夠得到國際互認的高等工程人才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施工企業不斷走出國門,國際工程承包越來越多。基于以上兩點在培養學生國際工程實踐能力的同時,對土建類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依托校企合作單位,舉辦土建類青年教師與參與工程國際項目的歸國人員開展國際工程實踐交流活動。

6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制度

制度是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保障。依托“政校院企”協同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平臺,需要學校有整體規劃和系統性的制度設計,從聘任制度、培訓制度、評價制度和激勵制度構建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與提升制度[9],做到縱向、橫向、內外制度相互呼應,完善“政校院企”各方主體利益協調機制,確保制度得到有效執行,形成合力,保障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順利推進。

6.1聘任制度

嚴把教師招聘入口關,打造優勢互補的工程實踐團隊。第一,在教師引進制度上,適當增加工程實踐能力在招聘中的比重。將是否有行業企業工作經歷、主持橫向課題情況、參與工程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情況等主要考察標準,注重引進具有博士學歷且有工程實踐經歷的國內外高校畢業生或教師。第二,優化工程師資隊伍結構。通過長聘或短聘等方式適當引進行業企業高水平、高職稱工程技術人才的比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通過制度約束,引進不同背景、經歷的人才,具有不同能力特點,形成高學歷人才與高水平、高職稱工程技術人才優勢互補的產學研多元教師隊伍。第三,充實企業外聘教師,明確相關待遇。

6.2培訓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培訓制度,對青年教師培訓頻數、內容、形式、資助等明確規定。根據新進教師、新進企業人才、現有教師的不同工程背景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將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納入培訓制度;其次,依托教師發展中心,做好本校青年教師的工程文化和工程倫理的共性培訓,同時,結合各學院情況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培訓內容,開展本院青年教師特色培訓;最后,基于“政校院企”協同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平臺,實施多階段、多形式、立體化的協作型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計劃。探索共性培訓-特色培訓-協作提升培訓模式。

6.3評價制度

在職稱評聘條件中,高校可將工程實踐與教學、科研并列為考核評價的一級指標,根據本校情況對教學、科研、工程實踐制定權重,并建立可操作性強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青年教師提升工程實踐能力。另外,要對不同崗位、不同層次的教師設定不同的考核評價周期,促使教師保質保量地完成工程實踐。

6.4激勵制度

建立并實施以需求為導向的正負激勵與反饋制度。首先,通過正向激勵,對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效果好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可設立“工程實踐先進個人”等具有工程實踐特點的獎項進行表彰,對其他青年教師進行正向引導。其次,通過負向激勵,對部分不符合學校工程實踐能力要求且不參加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教師進行適當的批評告誡。最后,通過制度引導、鼓勵教師參加工程訓練,將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轉化為青年教師的內在需求,最終實現“要我去”到“我要去”的轉變。

7結語

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是一項長期的、不斷夯實的過程。隨著建設工程領域新技術、新材料等的不斷應用,土建類青年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才能滿足國家日益提高的人才培養對教師的需求。隨著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新工科的不斷推進,各高校也逐漸加強對土建類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本文從工程實踐能力內涵、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平臺、工程實踐能力提升途徑、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制度等4個維度建立了土建類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體系,滿足青年教師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建立,周建,朱博,等.“卓越計劃”實施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措施與成效——基于紡織工程專業的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9,6(85):155-156+161.

[2]徐藝,徐基貴.地方應用型高校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現狀及路徑分析[J].普洱學院學報,2018,34(04):113-114.

[3]喬貴方,溫秀蘭,萬其,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7):45-47+50.

[4]劉敏,王慧鋒,毛慶峰,等.工程教育認證視域中高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04):17-22.

[5]王寧,于佳鑫,隋國榮,等.青年教師工程實踐教學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30-31.

[6]吳霞.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現狀及對策分析[J].河北職業教育,2020,4(02):102-104.

[7]韋建軍,何永玲,岑華.基于課程建設的應用型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9(12):93-97.

[8]朱正偉,馬一丹,周紅坊,等.高校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現狀與提升建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88-93+148.

[9]王亞紅,楊秀東,鐘方麗.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9,36(04):1-4.

[10]劉輝,孫世梅,張智超.新工科視域下“政校院企”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吉林建筑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20(07):147-149.

[11]岳慧君.論"卓越計劃"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制度的構建[J].求知導刊,2016(14):153-154.

[12]劉輝,孫世梅.基于“能力/素質+特征”的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模式——以吉林建筑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71):1-4+7.

作者:劉輝 付會龍 高小迪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 應急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