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范式探討

時間:2022-10-09 10:18:45

導語:“3+2”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范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3+2”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范式探討

摘要:跨國(境)教育被認為是我國高等教育差異性需求的補充,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跨國分段物流人才培養的意義及國內外高校物流人才培養現狀,闡述中外大學物流基礎課程設置的差異性和跨國分段專本銜接教育的關鍵任務,并提出跨國分段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案,積極構建職業教育跨國分段人才培養立交橋。

關鍵詞:美國;跨國分段;物流;人才培養

1研究跨國分段物流人才培養的意義

國際經驗表明,新興國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后,出國留學規模會大幅增加。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階段,社會對差異性高等教育的需求會快速增長。2013年全國人均GDP達6629美元,7省市人均GDP進入“1萬美元俱樂部”;同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4.5%,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41.39萬人,同比增長3.58%。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濟、科技、信息等全球化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而且也推動著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融入全球化環境。在世界地球村的思維下,許多跨國型企業進入中國,許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紛紛走向世界,這些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層次與能力要求又提高了一個級別,創新型、復合型的國際化物流人才需求量會越來越大。因此,中國物流教育國際化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國際化物流人才究竟應該如何培養?

2國內外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養現狀

一直以來,中國高職院校是以理性主義原則建立起來的人才培養模式,而美國四年制技術學院是以實用主義為導向與原則,并采用了選擇性思想來遴選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比分析兩者的優劣,與行業的密切程度,中國高職考核筆試方式與美國技術學院以CBE/DACUM職業能力要求為導向的考核原則等,將其核心凝煉內化,成為構建國際化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據統計,目前國外已有24個國家和地區的218所大學開設了物流課程,主要集中在美國和歐洲。美國大學教育國際化主要包括專業性研究課程的國際化和一般性研究課程的國際化。鼓勵學生參加有關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國際研究項目,同時為學生開設具有國際意義的普通課程,不斷地調整和改革一些物流管理專業國際化培養的教學計劃。歐洲國家高校課程國際化主要通過初級、高級課程體系的開發,以及歐洲模板課程開發和國際語言整合課程開發等方式,加強各國課程合作,使得學生了解各國歷史、社會和政策,為學生選修各國語言模塊課程。國內物流人才教育培訓工作已取得重大進展,全國有480所高職院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在校生達15萬人左右,1000多所中職學校開辦了物流專業,中職在校生約30萬人,全國中、高等專業院校物流教學指導委員會已經成立。另外,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物流教育與內地相比起步較早,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都開設了物流相關課程。從國內外物流專業課程設立來看,國外物流專業的基礎課程設置基本相似,而專業課程設置一般基于配送和運輸等物流核心要素開展。開設物流課程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德國。

3中外高等院校物流基礎專業課程比較

國外大學物流基礎課程和我國大學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國外普遍重視戰略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從戰略思考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水平和層次,而此類課程是我國物流專業基礎課比較欠缺的。(2)人際溝通、商業通信之類的課程我國開設的較少。(3)國外開設的法律類課程,一般重視商法、經濟法,國內物流專業基礎課仍和其他專業一樣,多開設法律基礎。(4)政治類課程側重讓學生了解本國政府政策,而我國側重于對學生意識形態、思想道德上的教育。不少高校開設有專門指導撰寫研究報告的課程,而我國基本沒有此類課程,有些開設了應用文寫作,但大多是選修課。比較國內外物流專業課程,可以發現,我國物流專業課開設較多的是功能類課程,較缺乏戰略類、系統工程類課程。功能類課程中,我國普遍開設的是運輸、倉儲、配送等課程。開設相對較少的是采購、物流管理方面的課程,而這恰恰是國外物流專業普遍開設的。國際化人才是通過國際化課程體系實現的,由于物流學科是一門綜合學科,只有構建科學合理、國際化接軌的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可應變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的物流人才。

4跨國分段專本銜接教育范式研究的關鍵任務

4.1跨國分段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比較

高職和應用型本科是同一教育類型的兩種不同層次的教育,都有自身明確的辦學定位和教育目的。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合作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職業面向定位、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能力、課程標準、專業服務產業等方面有諸多的異同點,通過比對分析,了解雙方分段教育的優勢,從中發現分段銜接教育的有效方法。

4.2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性引進

所謂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是指在世界教育范圍內被學習者認可的,具有先進水平或辦學特色,并能保持一定領先優勢的理念、制度、教材、師資、課程、特色等教育條件的總稱。在中美分段培養的實踐中,面對眾多的教育資源,遴選對銜接專業有促進和幫助作用的相關資源,如優質網絡課程、原版教材,外籍優秀教師等,滿足教育消費者在國內高校同步接受國外先進教育的需求。

4.3雙方學術服務質量的提高和保障

通過合作雙方互訪互學,雙方專業帶頭人和團隊教師共同研討,確定雙方的課程體系和質量標準,比對雙方原有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雙方認可的課程整體方案和單元教學方案,引進符合國情和校情的優質教育資源,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籍以促進雙方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4.4跨國分段銜接課程體系的分析與構建借鑒目前較為成熟的國外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如德國的職業導向的學位制度、瑞士的“學徒制”職業教育體系、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技術教育體系、臺灣本科層次技術教育的經驗等,根據合作項目的專業特色,構建符合中美跨國專本銜接的物流專業課程體系。

5跨國分段專本銜接教育的實施方案

高職教育與應用型本科在類型定位上都體現出職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兩者在培養規格定位上均強調就業導向、實踐導向和技術導向,而跨國分段培養除了要關注高等性和職業性外,更應關注合作項目的可行性和國際化人才需求特征。以中美合作物流“3+2”銜接班為例,分段培養的實施包括下面幾點。

5.1分析美國社區學院的學分轉換及專本銜接體系

研究美國社區學院物流專業的學分轉換制度,借鑒美國社區學院“2+2”專本銜接要求,對照我國高職教育的辦學層次,升學目標、師資配備、生源質量、經濟條件等,確定跨國分段所招生源的選取標準及入學條件,明確轉段考試的條件和時間。

5.2構建跨國專本銜接的通識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銜接標準

引進美方物流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模板及教學方式,保留本校原有特色課程(如綜合實訓、創新創業等),通識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雙方共同制定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增加跨文化教學課程,相互取長補短,學分互認,保證雙方學術服務質量;引進國際物流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并將職業能力標準融入課程標準,構建具有國際特色的專本銜接課程體系。5.3探索中外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保障機制學習美方先進的職教模式和教學手段,引進美方原版教材,課程標準,開發或引進外方優質教學資源(如網絡課程、微課、教學案例、視頻資料等),教學內容中增加國際化成分或元素,建立跨國分段培養教學質量評價保障機制。

5.4增加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師資配比

借鑒國外師資聘用水平標準,引進或招募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高水平物流專業教師,增加外籍專業教師的比重,加強本校專業教師的英語水平培訓,有計劃地選派物流專業教師出國培訓、交流訪問,保證分段培養總學時中外教課時數達1/3以上,引進原版教材1/3以上,專業課外教授課1/2以上。6結語通過中美“3+2”分段培養專本銜接物流人才項目,將國際優質職教資源“引進來”與國內職教經驗“走出去”相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通過高職院校跨國分段專本銜接的普適性模式、流程和措施研究與實踐,有效提高了涉外辦學質量和國際合作的聲譽,促進了高職院校學科建設和教師國際化水平的提高。

作者:談慧 張海寧 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孫清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與轉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2]董建才,張婷婷.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民辦高校跨越式發展探析[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職業教育,2012(6).

[3]馬志軍.中原經濟區國際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7).

[4]王輝耀.發展中外合作辦學提升“本土留學”吸引力[N].中國教育報,2015-7-29.

[5]譚貞.中外合作辦學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雙重作用[J].現代教育管理,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