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冷鏈物流人才協同培養研究

時間:2022-08-09 10:13:20

導語:高校冷鏈物流人才協同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冷鏈物流人才協同培養研究

摘要:我國冷鏈物流人才匱乏,而冷鏈物流教育相對滯后,教育資源稀缺,冷鏈物流人才的培養供給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文章在明確應用型冷鏈物流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指出了冷鏈物流人才需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培養途徑,并以此為導向,綜合運用校企協同、校內協同、校際協同和校地協同,構建了應用型冷鏈物流人才協同培養模式。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冷鏈物流;協同培養

一、引言

冷鏈物流是指冷藏冷凍類商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低溫環境,以達到保證商品質量和維持商品性能的目的。近年來,環保、健康、食品藥品安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成為冷鏈物流業快速蓬勃發展的動力。國家發改委于2010年6月頒發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把冷鏈物流發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隨著冷鏈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行業和社會對冷鏈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而目前我國冷鏈物流從業人員管理和操作水平不高,缺乏實踐經驗,知識結構不完整。人才的匱乏成為冷鏈物流發展的瓶頸。為了滿足市場和行業對冷鏈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質量的培養應用型高技能冷鏈物流人才,急需明確培養目標,優化冷鏈物流人才培養模式。

二、我國冷鏈物流人才培養的現狀

就冷鏈物流人才培養而言,目前國內高等院校還處于摸索階段。根據調研和分析,我國冷鏈物流人才培養呈現出以下特點和問題:(一)缺乏冷鏈物流教學實踐。國內設置冷鏈物流專業的高等院校寥寥無幾,僅有威海職業學院、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廣州工商學院三所專科院校和湖北經濟學院一所本科院校。其培養模式主要沿襲原有的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冷鏈特色體現不足。我國冷鏈物流人才培養存在著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滯后等共性問題。課程設置主要以物流管理通用基礎課程為主,僅增設冷鏈物流實務、食品學等課程,學生冷鏈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有限。實踐環節由于實訓條件等原因,較少涉及冷鏈物流的運營管理,學生實踐能力較薄弱。(二)教育資源稀缺。冷鏈物流專業較普通物流專業,其專業性更強,在物流管理基礎課程之上,還涉及物流管理系統工程、制冷技術、食品工程等,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很多高校不能同時具備上述相關專業,致使理論教學資源短缺,阻礙了冷鏈物流教育的開展。而少數綜合性大學,雖然有相關專業,但由于體制等原因難以做到資源共享,致使有限的教育資源不能有效利用。(三)冷鏈物流教育理論發展滯后。我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涌現出了以榮慶、太谷等為代表的優秀冷鏈物流企業。相比之下,冷鏈物流的理論研究和教育教學還處于初級階段,明顯落后于冷鏈物流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冷鏈物流企業的教育資源,是快速提高冷鏈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梢姡F有冷鏈物流人才培養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明確培養目標,按照物流市場和崗位職業需要科學設置冷鏈物流專業課程,通過協同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資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冷鏈物流人才。

三、應用型冷鏈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一)應用型冷鏈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研究型大學不同,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夠使用科學原理改造世界、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問題的人才。其特點是素質、知識、能力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1]因此,應用型冷鏈物流專業定位于培養掌握系統的物流管理和冷鏈物流基本知識、原理和相關技能,能夠合理運用冷鏈技術對冷鏈物流活動進行管理和控制,具備較高創新性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二)冷鏈物流人才關鍵能力。針對冷鏈物流崗位的能力需求,對濰百集團、中百佳樂家配送中心、濰坊市食品谷、中凱冷鏈物流等10余家冷鏈企業進行了調研,得到如下結論:1.本科冷鏈物流專業工作崗位分布:倉儲和配送管理約占60%,采購和運輸管理占30%,生產和銷售管理占10%。2.冷鏈物流崗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和冷鏈物流基本原理、倉儲管理知識、運輸與配送管理知識、冷鏈設施和設備操作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吃苦耐勞、嚴謹踏實的作風。根據調研結果,可構建冷鏈物流專業崗位關鍵能力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將冷鏈物流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素養和崗位專業能力劃分為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三個專項能力。通過專項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發展能力,增強學生的競爭力和崗位提升能力。(三)冷鏈物流人才關鍵能力培養途徑。鑒于不同能力培養的方式方法的差異性,可構建如圖2所示的關鍵能力培養途徑圖。1.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專業知識水平、思維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等。學習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日常學校課堂教學和名師名課等形式。2.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問題發現能力、調查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方案執行能力等。實踐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3.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造能力、想象能力、方案設計能力、管理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創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創業教育、實踐環節和學科競賽等。上述三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充分利用學校本身、企業、地方政府、不同高校四方面的教育教學資源,突破單純校企合作的局限,發展為校企、校地、校際、校內各方面協同互動的培養模式。

四、基于能力需求的冷鏈物流人才協同培養模式

(一)學習能力協同培養模式。一是打破學校教學單位設置,開展不同學科、專業和院系之間的校內協同培養。冷鏈物流人才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制冷工程、食品工程等多學科知識,物流管理專業難以配備相應的多學科師資力量,必須借助于校內各相關專業的教學資源。二是加強橫向聯合,通過共享教學資源、共享實訓實驗設施設備、共享教師資源,構建跨學校的校際協同培養體系。尤其是應該加強應用型高校與高職類院校的合作。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資源互補性較強,通過協作,可以各展所長,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快速提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水平。(二)實踐能力協同培養模式。冷鏈物流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用型冷鏈物流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校企協同培養可彌補學校實踐教學能力薄弱的缺點,優化實踐教學。一是大力發展訂單式協同培養模式,以服務企業生產經營為宗旨,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承擔教學任務,按需培養,實現招生與就業一體化。[2]二是積極共建冷鏈物流人才實習實訓基地,利用企業場所、設備等開展實景教學。同時,通過掛職、頂崗等方式進行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三)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模式。一是通過校企合作,開展綜合性實踐環節教學,使學生接觸冷鏈物流企業實際業務,通過實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實行雙導師制度,聯合制定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綜合性實踐教學計劃,校內導師以課程教學為主,校外導師主要負責校外實踐教學任務,共同參與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3]。建立合作科研關系,借助高校的科研優勢,讓學生參與冷鏈物流企業的關鍵技術研發,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為企業解決運營難題,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二是積極與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等合作,構建校地協同培養模式。結合區域冷鏈物流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帶領學生開展調研和科研活動,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的同時,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五、結束語

應用型高校擔負著培養高能力冷鏈物流人才的責任,需要積極完善學科設置、優化培養模式,發展冷鏈物流高等教育。應用型冷鏈物流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針對關鍵能力需求,通過構建校內外協同培養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企業、地方政府和組織的教育資源,培養冷鏈物流行業急需人才,提高冷鏈物流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響應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對冷鏈物流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素芹.應用型人才相關問題辨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18)1.

[2]王建,劉瑋煒,詹永成,等.地方高校與高職技校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4)12.

[3]汪靜,胡玉才,遲建衛.協同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9.

作者:劉明 單位:濰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