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初探
時間:2022-04-09 10:04:23
導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現階段,高職教育片面強調職業技能而忽視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遠遠不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高職教育應該優化學校的教育模式,推動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對如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展開探討。
【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特質
國家對高職教育人才有明確的定位,并且制定了教育方針,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定位由“技能型專門人才”調整到“技術技能人才”。隨著我國的國民素質不斷提高,“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新的目標任務。高職教育教育層次具有高等性,教育類型具有職業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具備高素養和高技術技能兩種特點。高職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創新能力以及職業素養。
二、當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局限性
1.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脫節。我國高職教育不斷發展,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階段,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的需求脫節,不利于高職教育的良好發展。高職學校的專業設置重復率較高,與地區社會經濟脫節,不能為地區及時的輸送技術型人才。目前,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缺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利于地區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2.人才培養內容重職業技能輕職業素養。高職學校依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一部分高職學校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只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忽視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現代企業招聘員工,更加關注學生的溝通能力、道德修養、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些必要的文化素養,被許多高職學校所忽視,不利于高職教育的良好發展。學校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要的人才脫節,不能滿足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3.人才培養模式形式單一。高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不利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良好發展。高職教育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高人才培養的時效性。校企合作的形式單一,沒有建立完善的合作機制,合作的范圍狹窄等。在合作過程中,學校的積極性較高,企業的關注度不足,影響了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三、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路徑
1.優化專業結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為地區經濟做出一定的貢獻,幫助地區產業進行轉型,優化產業的結構。高職學校要設置科學合理的專業工種,優化專業的結構,避免設置重復性的專業工種。高職學校要根據地區的產業需要進行專業科目調整,加強學校專業結構和地區產業結構的配合度,優化專業結構。同時,高校要設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及時有效對專業科目進行調整,培養地區性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的高素質和高技能,高職學校要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協同教育學生。企業在高職教育中占據重要位置,高職學校一定要與企業加強合作和溝通,促進企業參與高職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等。學校和企業要加強合作,共同建設師資隊伍、設置專業科目以及進行實踐教學活動,深化產教結合的方式。3.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國務院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方針,高職教育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高職學生自主發展。高職學校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有效推動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要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設置相關的專業科目,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高職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大學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等,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創業平臺,促進學生向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轉型。4.完善質量評價,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高職學校也要完善質量評價,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完善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學校和企業多角度的對學生能力進行評估。學校要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構建“知識、素質、能力”的質量評價體系,確保學生全方面發展。高職學校要借鑒社會上的評價體系,構建第三方評價制度,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
四、結語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高職教育保障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高職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高職教育可以進行優化專業結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以及深化產教融合的教學理念等措施。高職學校也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雪,夏冰,張亞寧.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研究[J].商情,2017,(49):169.
[2]李文韜.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探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4,(10):241.
作者:孫義寶 單位:山東工業技師學院
- 上一篇:新舊動能轉換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下一篇:醫藥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