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分析測試人才培養協同管理探究

時間:2022-09-19 11:13:03

導語:高校分析測試人才培養協同管理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分析測試人才培養協同管理探究

摘要:分析測試中心作為高校重要的大型儀器設備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臺,能夠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與相關職能部門、專業學院進行充分的信息溝通和業務對接,分析測試中心建立了協同管理模型,并將該模型用于教學計劃內課程、技能培訓、實驗室開放課程等業務的實踐中,為人才培養相關工作提供高效、全面、優質的服務和保障,提升了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成效,同時也提高了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益。

關鍵詞:分析測試中心;人才培養;協同管理

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的建設始于1980年代,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逐漸成為高校重要的公共實驗平臺[1]。作為大型貴重儀器設備集中安置部門,高校分析測試中心在支撐相關學科科學研究工作和面向社會提供分析檢測綜合技術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高端學術成果產出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與此同時,人才培養工作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來,隨著“雙一流”建設不斷推進和高校對于公共實驗平臺建設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分析測試中心在資源持續投入方面面臨與高校各級各類實驗平臺和重點實驗室的激烈競爭[2]。另外,經過多年的運行,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最初引進的儀器設備均到了老化和淘汰階段,儀器設備狀態差、性能指標落后,與相關學科對于儀器設備性能需求不斷提升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3]。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爭取到學校的持續投入關系中心的“生死存亡”。除了不斷提高儀器設備管理水平、加強技術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外,積極探索和發揮分析測試中心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成為鞏固和拓展分析測試中心發展前景的一項重要舉措[4-6]。我校分析測試中心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做好各級各類學生的人才培養為工作重點,以協同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通過與相關學院和部門的有效溝通協調,建立了一套人才培養協同管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人才培養協同模型的建立與應用

協同學的理論最早由原聯邦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提出,并被不斷發展和應用到許多學科的研究工作之中。協同學研究非平衡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產生能量或物質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內部的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有序的自組織結構[7]。協同學的基本原理可以應用到管理工作中,通過對組成系統的若干相互作用的子系統進行重組和優化整合,生成“競爭—合作—協調”的運行機制,打破“信息”“資源”“應用”三大孤島,從而實現“1+1>2”的協同效應[8]。1.1協同管理的必要性。高校是一個典型的非平衡開放系統,作為子系統的各二級單位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業務關聯,人才培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關聯業務。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內容豐富、涉及部門廣泛,其中與分析測試中心相關的主要有課程教學、技能培訓和實驗室開放3個方面,分別需要中心與教務運行管理部門、中心服務的主要專業學院、相關職能部門及其他專業學院合作完成。上述部門均為學校下設的二級單位,相互之間沒有隸屬關系,為實現更好的人才培養成效,必須建立起協同管理機制,不斷加強溝通與合作。根據巴納德組織理論,任何類型的組織都具有一定的協同性,組織中協同的發起離不開3個基本要素,即協作意愿、共同目標和信息溝通[9]。在高校這個組織結構中,提高人才培養工作成效是學校各個部門的共同目標,在這一共同目標的指引下,各部門會逐漸形成比較強烈的協作意愿。強烈的協作意愿推動著分析測試中心和其他相關部門不斷加強信息溝通,做好業務流轉的協調,從而逐漸建立起協同管理機制(見圖1)。1.2協同管理模型的建立與應用。高校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組織,其人才培養業務相對固定,流程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較高,因此考慮套用齒輪傳動協同模型(見圖2)。在該模型中,齒輪Z1對應組織中用到的各類信息;齒輪Z2對應組織中的所有機構,這些機構對應相對固定的業務。隨著兩個齒輪的嚙合轉動,任何一類信息都會被傳遞給所有的機構,同時任何一個機構(業務)也能獲得所有的信息,協同管理機制通過機構與信息的充分互融互通而實現[10]。基于齒輪傳動模型的基本原理,為做好人才培養的各項業務(課程教學、技能培訓、實驗室開放)在各個部門之間的協同,就必須確保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各個部門的相關業務必須是相對固定的,即要有明確的崗位、人員、權力與責任、制度與流程;二是要充分保障各類信息在不同部門之間高效、順暢地流轉。因此,想要使齒輪傳動模型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做好信息、人員、流程和業務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近年來,分析測試中心會同相關部門,一方面充分做好大型儀器設備資源開放共享信息的、展示、流轉、獲取和使用工作,一方面通過不斷完善制度、開發流程來確保上述信息能夠被各項人才培養業務順利獲取和利用。通過覆蓋全校的“大型儀器設備開放服務管理系統”,全校師生可以快速獲取所需的或感興趣的儀器設備信息;將特定的大型儀器設備與教學計劃內課程掛鉤,優先保障使用,無償提供人員、機時、場地和試劑耗材,輕松解決專業學院任課教師實驗教學所需高端儀器設備資源難題;定期開設針對研究生(碩士、博士、博士后)和高年級本科生的大型儀器設備操作培訓課程,解決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不匹配的問題;積極開展針對低年級本科生的實驗室開放課程教學,將高端儀器設備的理論和應用知識用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傳遞給學生(見圖3)。分做好大型儀器設備資源開放共享信息的、展示、流轉、獲取和使用工作,一方面通過不斷完善制度、開發流程來確保上述信息能夠被各項人才培養業務順利獲取和利用。通過覆蓋全校的“大型儀器設備開放服務管理系統”,全校師生可以快速獲取所需的或感興趣的儀器設備信息;將特定的大型儀器設備與教學計劃內課程掛鉤,優先保障使用,無償提供人員、機時、場地和試劑耗材,輕松解決專業學院任課教師實驗教學所需高端儀器設備資源難題;定期開設針對研究生(碩士、博士、博士后)和高年級本科生的大型儀器設備操作培訓課程,解決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不匹配的問題;積極開展針對低年級本科生的實驗室開放課程教學,將高端儀器設備的理論和應用知識用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傳遞給學生(見圖3)。

2協同績效評估

通過各相關部門之間的高效協同,分析測試中心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服務涉及的課程教學、技能培訓和實驗室開放課程等各項人才培養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大型儀器設備開放程度和投資效益進一步提高。教學任務,尤其是本科生教學任務,應當成為分析測試中心優先保障的工作[11]。通過開設各類計劃內教學課程、大型儀器設備操作培訓和實驗室開放課程,所涉及的大型儀器設備(如核磁共振波譜儀、X-射線單晶/粉末衍射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等)的開放機時數均有10%~15%的提升。盡管這部分機時并不產生直接的測試費收益,且會產生額外的試劑耗材消耗費用(全部由分析測試中心承擔),但卻進一步提升了儀器設備的綜合效益。(2)計劃內實驗教學課程進一步保障與優化。借助分析測試中心豐富的高端儀器設備資源,化學與化工學院、材料學院等專業學院新開設數門之前因為缺乏設備無法開設或者僅能進行理論講解的課程。中心編寫了相應的管理制度,設計了規范、便捷、可操作性強的業務流程,使任課教師僅需填寫、提交課程信息登記表并通過審核后,便可利用中心免費提供的設備、機時、人員、場地和實驗材料開展教學工作,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3)相關學科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許多大型貴重儀器設備,如核磁共振波譜儀、電子顯微鏡等,因其購置和維護費用昂貴、操作復雜、安置條件苛刻等,單個課題組無法負擔,學生也只能送樣測試,難以獲得實際上機經驗[12]。分析測試中心組織技術人員編寫了講義和課件,定期為有需求或感興趣的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開設大型儀器設備操作培訓課程。完成全部培訓并通過考核的學生,由中心授予培訓證書并開通相應儀器設備的上機操作權限,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實驗數據的產出過程,有助于加深課題認識、加快課題進展。另外,掌握獨立自主操作某一類大型儀器設備的技能,也成為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的重要“加分項”。(4)低年級本科生參與科研的興趣和熱情進一步激發。中心每年度開設約10門次實驗室開放課程,均圍繞大型儀器設備的實際應用展開,如X-射線單晶衍射儀分析食用鹽的晶體結構、拉曼光譜鑒定珠寶的真偽、比表面積與孔徑分析儀揭示活性炭吸附能力的奧秘等。選課學生不僅是材料、化學與化工、物理、生命等相關專業學院學生,還吸引了大批外國語、人文與社會科學等文科類學院的學生。這些實驗室開放課程一方面豐富了通識類課程的選課范圍,緩解了新建校區選課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興趣,開闊了眼界,為日后從事與科研相關的學習和工作奠定了基礎。

3問題與改進探討

盡管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上述齒輪傳動協同管理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齒輪傳動模型高效運轉的重要前提條件是信息的暢通流轉和業務的固定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組織行為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大大提升業務流轉效率和最終成效[10]。但由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總有許多因素是無法被有效固化的,例如涉及多個不同部門的復雜業務流程、業務流轉過程中相關人員的參與程度、新增加的業務類型、業務流轉過程中的新增需求等,都會大大影響協同管理的成效。對于上述不利因素,需要對協同管理模型進行一定的優化,建立反饋與改進機制。如針對復雜的業務流程,可建立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信息溝通,共同商定流程優化方案,盡量將業務流程簡化、固化、規范化;針對相關人員參與程度問題,可建立合理的獎懲政策,如將協同管理成效納入績效考核范圍,用制度引導和保障執行力。針對新增加的業務或業務流轉過程中的新增需求,需要盡快理清關系,會同相關部門建立相應流程,并盡快納入協同管理體系。

4結語

協同管理是協同學原理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應用推廣,以協同管理為指導思想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蓬勃發展。分析測試中心作為學校重要的支撐與保障機構,通過建立和運行協同管理模型,有效提升了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成效,拓展了人才培養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也為開展其他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鑒。同時也要認識到,中心目前所建立和運行的協同管理模式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涉及的部門和業務類型數量有限,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優化業務流程、加強信息溝通、拓展參與范圍、加深參與程度,充分發揮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和平臺優勢,為人才培養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高培峰 艾惠 閆麗 彭紹春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