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與信息服務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5-12 03:25:43
導語:軟件與信息服務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5G時代的到來,數字化開發帶來的視覺、聽覺沖擊改變了文化的呈現方式。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也有了技術上的突破。如何培養民族數字化開發的高技能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該文主要研究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如何通過學分制改革培養蒙古族文化數字化開發人才,包括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關鍵詞:軟件與信息服務;蒙古族文化;數字化開發
1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受設備、網絡等硬件和技術的影響,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傳播途徑僅僅局限在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媒介,但是這樣的途徑影響面小,不方便留存和傳承。5G時代的到來,數字化開發帶來的視覺、聽覺沖擊改變了文化的呈現方式。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也有了技術上的突破[4]。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以Uni⁃ty3D引擎技術為基礎,依托“一平臺、一工坊、兩中心”,校企深度融合,集“產、學、研、用、創”為一體,開展“蒙古文化元素數據驅動、精準服務區域”民族教育教學改革工作[1]。在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研究基礎上,對接區內外民族文化傳承和數字化開發的行業和企業,了解崗位設置、人才需求以及技術發展路線,結合學情分析,本專業培養面向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領域,服務區域經濟,從事Unity3D引擎開發、交互設計、蒙文網站建設、蒙古族文化數字化開發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本專業的學習,具有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軟件行業規范意識和創新意識,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抗壓和終身學習的非專業能力,掌握Unity3D開發、蒙文網站設計、產品規劃、軟件信息技術服務的專業能力。畢業3到5年后,能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和技術骨干。
2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實施基于“理實一體、虛實結合、工匠工坊”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學校、企業深度合作,通過現代學徒制培養形式,教師輔助企業的師傅完成對學生也就是學徒的高技能培養,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培養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理實一體是針對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任選課程采取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虛實結合指的是針對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限選課程采取的企業真實場景和虛擬仿真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理實一體、虛實結合是將企業真實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項目分解后按照知識點作為教學案例引入教學過程中,項目驅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完成工程實踐項目的同時代入企業文化和職業素養要求,讓學生學有所用,分組完成項目設計、管理、開發和制作,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準職業人。工匠工坊指的是在完成基本專業技能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考核選擇24名學生進入民族數字化開發工匠工坊學習,進行精英人才培養計劃。通過真實工作場景,真實工程案例、真實工作過程、真實商業項目,真實企業考核,真實企業項目經理帶隊,開展工匠工坊教學過程,最終通過工匠工坊考核的學生可以獲得相應學分的置換和合作企業認證證書。“理實一體、虛實結合、工匠工坊”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為區域經濟培養民族文化數字化開發領域內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作為校企合作進行工程項目聯合研發、創新項目聯合開發的支撐平臺,有效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項目研發能力。
3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開發
通過對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人才相關崗位群及任職要求的分析,參照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教學標準,考慮到中職對口升學專業的銜接性和服務區域經濟的特點,以崗位能力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建設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滿足崗位知識、能力要求的基于“理實一體、虛實結合、工匠工坊”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新工科ICT信息服務技術中心”,打造了“蒙古族文化數字化開發與創新應用”自治區級優秀教學團隊,搭建了“蒙古族文化數字化應用開發創新中心”和“民族數字化開發工匠工坊”校內實訓基地,“校企眾籌”共建了“民族地區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創新了“蒙古文化元素數據驅動”的雙語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和“課證融通能力遞進”的蒙古族文化數字化開發與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方案,如圖1所示。整合了校企資源,擴展了實踐基地,實現了精準服務民族地區中小微企業的目標,提高了培養蒙古族文化數字化開發與創新應用人才的質量,有力地推動了高職雙語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和民族地區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升,為傳承民族文化貢獻微薄之力。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邊教、邊學、邊做,實現理中有實,實中有理。采用“教、學、做”為一體的情境教學方法,實現學有所用,學有所創。引入工匠工坊,在現代學徒制思想的指導下形成梯隊,通過學分置換,提升技能,引入工作實境實現產學研創。該方案把項目實際開發過程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習和實踐互相滲透,從技術技能入手,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熟練掌握Unity3D開發技術和蒙文網站開發技術;通過專項技能的培養,實現藝術和技術的有機結合;通過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開發和工匠工坊的項目實戰,提高學生的項目能力和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在頂崗實習環節,通過技能訓練、面試、簡歷等的指導培養學生滿足企業需求的職業素養,專業課程體系[2]如表1所示。
4培養蒙古族文化數字化開發人才的意義
蒙古族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文化一同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5G時代的到來,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蒙古族文化也從原來的少數人知道了解,慢慢地步入大多數人的視野,越來越被人們關注,而且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面對需求量日益增大的認知需求,怎么快速、準確、直觀地傳承民族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3]。學校是育人的主要載體,軟件與信息服務專業通過蒙古族文化數字化開發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創新開發5G時代下能夠給予人們視覺、聽覺和觸覺沖擊的蒙古族文化展示產品,能夠激發學習興趣,點燃傳承蒙古族文化的熱情[5]。
參考文獻:
[1]路樹萍.基于民族文化傳承視域下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特色課程開發與實施[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0):222-223.
[2]黃仙德,劉麗,王梅芳.學分制改革下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以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26):12-15.
[3]王立強.高職院校培養“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人才探索——以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民族技藝專業(風箏方向)為例[J].智庫時代,2019(1):54,56.
[4]王丹.試論內蒙古地區蒙古族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J].黑河學刊,2016(5):151-152.
[5]莫曉靜.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時代新人”培育研究[J].教育觀察,2020,9(26):86-88.
作者:趙禎 安德慧 單位: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內蒙古有限公司
- 上一篇:圖書館傳統文化創新性服務研究
- 下一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元價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