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現狀探析

時間:2022-03-31 03:08:44

導語: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現狀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現狀探析

1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成因

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高職院校辦學理念滯后,培養目標存在偏差,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無暇顧及院校文化建設、課程建設,學生自身的能力稟賦、學習興趣和態度,社會實用主義思潮影響等。

1.1學生因素影響

在教育大眾化整體語境下,高職院校為考生打開大學之門。分析認為,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客觀的認知,缺乏主動性學習態度是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首要原因,是影響學生自身素質提高的最大后滯力。在工具理性、實證主義理念影響下,部分學生學習情緒低落,求實惠重功利,實用化取向明顯。

1.2學校因素影響

(1)辦學理念滯后。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提出:“基礎理論課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借此,不少高職院校對基礎理論課作實用主義的隨意解讀。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上忽視人文教育。加上高職院校本身普遍建校時間不長,歷史文化沉淀不足,終致學生人文素養底蘊明顯淺薄。(2)課程設置欠科學。高職院校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普遍存在重專業課、輕人文課,重技能培養、輕人文素質養成的問題,對素質教育課程比例的合理性和課程構成的科學性論證不足,課程之間缺乏理論基礎和凝聚力,課程“拼盤”現象較為突出。很多學校人文教育課程設置取決于教師個人取向,因人設課,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制度保證;課程偏重對學生的吸引力,而不顧及課程結構,課程體系建設更是無從說起;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開設科目過少,范圍過窄,內容陳舊,可選擇性少,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3)缺少人文素質教師和教師自身素質缺陷。一方面,高職院校以工科型院校居多,歷來缺少人文教育師資,人文教育也就無從開展。另一方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要靠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但教師如何在進行專業教育的過程中貫穿人文教育的因素卻是一件頗具挑戰的教育難題。

1.3社會因素影響

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社會風氣急功近利,面對就業壓力,高職院校學生更多考慮的是能否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他們會更關注實用性強的學科,能學工就不學理,能學理就不學文,學文的也只熱修金融、管理,不愿接觸文史哲。學生的大部分時間精力會花在考取各種等級證書上。

2高職院校加強和改進人文教育的對策

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實施涉及從學校領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到具體的操作層面。所以既要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等方面有所創新,又要探索實施職業人文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走創新發展之路。

2.1倡導全面發展理念,建立組織保障體系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發展的根本和靈魂。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強職業人文教育,首先,必須改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確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還人文教育應有的地位;其次,要克服過分強調以技能培訓為主的唯科技主義傾向,充分認識高職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存在著與其他教育相一致的共性層面,讓高職教育主動融入全面人文教育的主旋律中去;再次,要克服高職教育中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分離的現象,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使學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業”與“做人”統一起來,旗幟鮮明地倡導職業人文教育。為保障實施,應落實組織領導院校人文教育的專門機構,各專業系部、相關職能部門和師生代表都能參與其中,汲取和吸納各方力量和智慧,系統規劃、頂層設計,完善工作機制,保障落到實處。

2.2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發揮教學主渠道作用

普及人文知識主要應通過人文課程教學來實現。高職院校應提高人文學科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多開并開好人文學科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使學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形成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把人文教育落到實處。一方面打造諸如音樂欣賞、文學鑒賞等精品課程,作為必修課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另一方面有目的地開設一定數量的人文類選修課,建立彈性選課制度,鼓勵和引導學生根據興趣和需要選修。同時,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邀請名家舉辦系列人文教育講座。在教材選編上,緊扣高職特色,重實踐、可操作、有實效,力求教師好教學生好學。在教學上,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增強人文教育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教學管理上,加大選修課管理力度,強化過程和考核環節管理。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加強高職專業技術課堂教學的人文性滲透,突破學科界限,將人文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或技能實訓中。

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教師是人文教育培養目標和課程建設、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者,是學生的導師和引路人。教師的人文素質狀況,直接影響著學校的人文教育質量與水平。高職院校應設法償還歷史欠債,擴大人文學科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通過“內培外引”等方式,建設一支穩定的專職人文素質教師隊伍。同時,切實扭轉認識偏差,提高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質??山Y合當前高職院校廣泛開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活動,在今后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中,把人文素養及人文教育能力作為必要條件。

2.4營造校園人文氛圍,凸顯環境育人功用

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離不開其生活、學習的環境。文化氛圍對培養和提升學生人文品味和人文氣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是加強校園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設施建設,如實施院校個性形象塑造工程,在溯源校史、凝煉校訓、升華精神的基礎上,對校內道路、樓宇和景觀進行一體化命名,興建校史館、學生餐廳、圖書館、塑膠運動場等文化生活場所,完善、綠化景點,規范整治管線、路燈、音響、宣傳櫥窗,設計制作校徽、明信片、賀卡、畫冊、文化墻、文具、校服、紀念品等。同時,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工作作風和學術氣氛等軟環境建設,讓學生沐浴在文明和諧、昂揚向上的氛圍中,陶冶情操,升華精神。二是舉辦各種人文講座、文化藝術節、技能競賽、體育運動節等素質教育品牌活動,吸引學生主動而廣泛地參與,營造生動而健康的人文氛圍。其中,特別要鼓勵和扶持學生社團發展,要配備專業指導教師,有計劃地引導理論學習、學術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競技、實踐創業等各類學生社團活動發展。三是構建嚴謹有序的校園管理環境,教學管理突出“人性化”,不僅要教書育人,也要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2.5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人文教育實效

人文知識的積累,是我國古代《莊子》中說的“知道”,人文精神是《莊子》中說的“體道”。由“知道”到“體道”,要經過實踐的過程。鼓勵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青年志愿者行動、校外社區技術服務活動、社會調查活動、大學生文化科技“三下鄉”實踐活動、學生團體技能實踐活動、學生課外專業實踐活動、勤工助學活動、人文景觀考察等實踐活動,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空間,增強課堂教學實效,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實現知識和經驗的內化,以構建屬于自身的知識體系,奠定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基礎。同樣,一些專業實踐課程也是人文教育的極佳場所。應讓實踐教育活動成為高職課程體系的有機部分,大力加強實踐活動在課程中的比重,探索出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切實提高人文教育實效。

2.6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注重人文培養過程

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是落實人文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建設高職人文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可考慮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分層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可在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確定學分值,按學籍管理規定要求學生必須取得規定的學分方可領到畢業證書;二是制定學生基本人文素養的系統考核辦法,將原來的德育評分、社團活動、社會實踐、身心評價等分散評價內容,整合成以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科技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能力水平為主要內容的、系統的人文素質綜合評價標準;三是制定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加分辦法,可借鑒我國港臺等地的做法,規定學生每學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必須達到一定的時數,并由有關機構出具鑒定,對達到規定時數者給予加分,作為是否允其畢業的硬性指標或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的依據。

3結語

高等學校加強人文教育,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結合,是當今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我國把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置于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贝髮W不僅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源地,也應該是人文精神傳承的殿堂;大學里不僅要傳承科學技術知識,也應該傳承人文社科知識。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找準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彌補和改進人才培養的缺環,必將迎來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作者:陳衛爐工作單位: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教學部